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叙述了地震映像法的工作原理和资料处理解释方法,以及溶洞在地震剖面上的各种不同波形特征反映,并通过大连市大窑湾某场区岩溶地基的初步勘察实例说明了采取地震映像法进行岩溶地基勘察的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2.
反射波法地震勘探以其采集丰富的地下信息、高分辨率等诸多优点在工程勘察中得到广泛应用。该文结合"西气东输"线路勘察的工程实例,介绍了地震反射波法方法原理与技术,着重突出数据处理的重要性;分析对比了不同参数与方法对处理剖面的影响,确定了地震反射波法资料处理的主要方法和基本流程,特别加强对各CMP道集的速度分析,得到清晰的反射剖面,并给出了综合地层和速度的反射波解释剖面,为工程可行性研究和设计工作提供详细的地质资料和设计参数,取得了良好的勘探效果。  相似文献   

3.
岩溶在我国特别是西南地区广泛发育,其如处理不当容易引发不良地质现象。本文总结了我国在岩溶勘测中经常采用的集中方法:高密度电法、瞬变电磁法、大地电磁测深方法、地震层析成像技术、地震映像法和瑞利面波法等六种方法,简单介绍了其原理及主要优点,以使广大岩溶勘察人员择优选用。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面波勘探与地震映像勘探的原理,根据正常灰岩和岩溶区域的不同地球物探特征,分析了岩溶异常的地球物理特征,并结合工程实例,论述了面波勘探与地震映像勘探的优缺点,为勘探方法的选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高密度电法结合地震波场特征探测岩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灰岩地区溶蚀现象较为普遍,其中的溶蚀带、溶洞等不良地质现象会严重影响基础工程质量与施工进度。通过对某高速公路路基地质条件和地球物理特征的分析,采用高密度电法结合地震映像法和瑞雷面波法对岩溶发育地段进行了对比探测,根据电阻率断面图结合地震波场特征,综合分析、判断、划分出不同的岩溶类型。经过钻探验证表明,该方法在灰岩地区的应用具有实际效果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不同的物探方法对不同地质异常的灵敏度不同,电磁法对地质体的导电性反应灵敏,如含水性;地震勘探对断层及破碎带具有很高的分辨率。本文提出了采用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和浅层地震进行工程地质勘察的综合物探技术。从基本原理出发,通过野外数据采集、室内数据处理及成果资料解释等详细介绍了综合物探技术的使用方法。实例表明,综合物探测试结果能够满足隧道勘察的工程地质要求,在隧道的工程勘察中是一种快速经济并且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浅层地震在高架桥地基勘察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应用浅层地震在广州某高架桥地基的勘察结果 ,阐述了浅层地震在隐伏岩溶区勘察溶洞和溶蚀带的工作参数选取技术 ,并讨论了提高地震勘探效果及地震分辨率的技术措施 ,分析了对地震时间剖面进行地质解释的技术。  相似文献   

8.
岩溶塌陷勘察中地震横波反射技术的应用与资料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地震横波反射技术的特点 ,以及在岩溶塌陷勘察中的应用效果 ,并通过一实例介绍了岩溶及土洞的地震横波反射特征和资料解释方法  相似文献   

9.
地震勘探技术在岛状多年冻土勘察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道瞬态面波勘探技术和多波列高密度地震映像技术可以实现地震的结构探测和工程地质评价定量化 ,在工程勘察中得到广泛应用 ,效果良好。而冻土是造成各类建筑物基础变形损毁的一种病害地质体 ,如何查明其分布范围 ,本文通过实例 ,简要介绍了地震勘探技术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应用地质雷达、浅层地震反射波法两种物探方法,对岩溶地区单个基桩桩底基岩发育情况进行探测,通过分析两种勘探资料的解释成果,总结了两种方法在基桩桩底灰岩探测中的差异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11.
单缺陷桩反射波法动测曲线峰-峰点反演的精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从理论计算、物理解释和实际资料验证3个方面,研究了由反射波法动测曲线峰-峰点反演桩身缺陷位置的精度问题。结果表明,当桩身波速准确时,峰-峰点反演精度主要由缺陷实际长度与定义的缺陷临界长度的比值决定。若该比值大于或等于1,缺陷反演位置与缺陷实际位置接近;若该比值小于1,缺陷上界面反演深度较浅,下界面反演深度较深。对这种短缺陷的缺陷反演长度变大现象,通过该缺陷上界面反射的上行拉力波与下界面反射的上行压力波的叠加来解释,并由实测资料予以证实。  相似文献   

12.
针对隧道开挖过程中常见的不良地质体断层和岩溶,进行了地震正演研究。波场快照显示在隧道观测系统条件下,可接受到超前方向断层和岩溶反射的地震波场。其中,断层模型波场清晰,可以发现明显的反射P波、反射S波、透射P波和透射S波;而岩溶模型由于其形态不规则,波场比较复杂,岩溶模型长边为10 m、短边为5 m时,也可以识别反射P波和转换S波,以上正演结论展示了地震波在断层和岩溶中的传播过程,说明了隧道地震预报的可行性,将该方法在郑万铁路雷家坡隧道进行了工程应用,解释结果与现场情况高度一致,说明该方法可以为隧道工程安全掘进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地面塌陷多属工程建设、资源开发所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查明其成因及影响范围对工程处理方案的设计与施工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结合某实际工程对次生地质灾害产生的地质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用于因工程建设所致地灾调查的综合物探方法及勘察效果予以介绍,阐述了诸如高密度电法、瑞雷波探测、地震映像及剪切波测井等方法在地面塌陷原因分析和展布空间探测等方面的资料解译方法及有效性,以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4.
煤田三维地震综合解释技术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规的煤田三维地震解释以时间域运动学信息为主,适用于地质条件不太复杂的情况。如果把这种方法应用于复杂的地下地质构造,则会因为信息量小降低解释的精度和可靠性。多信息、多学科相融合,即地震运动学和动力学相结合,地震与地质、测井多学科相结合,时间域和深度域相结合的综合解释技术是提高复杂地质条件解释精度的重要手段。地震属性技术、三维可视化技术、测井约束地震反演技术和基于空变速度场的时深转换技术是三维地震综合解释的关键技术。以淮南煤田为例,利用全三维可视化技术探测出煤层内的旋纽构造和新构造运动,利用地震属性中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探测出煤系地层中的陷落柱,通过测井约束地震反演方法和基于空变速度场的时深转换技术实现煤系地层及煤层的空间预测,这些复杂地质构造的发现以及煤层的空间预测结果,对于重新评价煤田开采条件和储量具有重要意义。这项综合解释技术通过利用各种地质信息,有效地降低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勘探成本,因此,将成为今后解决煤田复杂构造和岩性勘探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The present paper proposes an accurate imaging technique for looking ahead of a tunnel face using three-component geophones with tunnel blasting and TBM vibrations as seismic sources. Its procedure is as follows: (1) using three-component receivers set on the tunnel walls, record the seismic signal from the reflectors ahead of the tunnel face; (2) detect the direction of incidence of the reflected wave and (3) by weighting according to the direction of incidence of the reflected wave, image the reflector planes using the equi-travel time plane.The proposed technique is applied to datasets collected at an actual drilling operation site, and the results agreed with the geological observation of the walls after the drilling of the tunnel.  相似文献   

16.
师永翔 《山西建筑》2012,38(15):209-211
针对六郎山隧道复杂的地质条件,提出以TSP地震反射波法与地质雷达法结合进行超前地质预报的理念,通过分析六郎山隧道的实际工程地质条件,提出了其超前地质预报的重点与难点,研究了两种超前地质预报测点的布置方法和解译理念,针对不同的岩层条件,确定了相应的监控方法,从而保证了隧道快速、安全的施工。  相似文献   

17.
应力波在承台-桩系统中传播数值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应力波在承台-桩系统中传播有限元计算,分析了承台-桩几何尺寸、承台-桩材料特性对应力波传播图案及能量的影响,同时还讨论了激振频率、激振区域、接收点位置以及邻桩桩体反射波对测点信号影响。计算表明承台的几何尺寸对应力波在承台-桩传播影响很大。边界的反射波不再是单一的波,而是很复杂的波列,它不仅会影响承台表面测点的响应,而且还会在承台-桩交界面形成新的入射、反射,使得测点的桩身反射波形识别很困难。  相似文献   

18.
付垒  洪增林 《矿产勘查》2020,11(6):1255-1262
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遥感新理论、新方法广泛应用于地质遗迹资源调查。本文结合《汉中天坑群地质遗迹调查》项目,通过采用不同空间尺度的影像数据进行遥感解译,全方位展示了工作区内岩溶地质遗迹的分布特征及外部形态,在汉中南部发现了88处重要的岩溶地质遗迹资源。结果表明:遥感技术方法的应用创新了汉中岩溶区地质遗迹资源调查的技术方法,提高了调查精度,为分析汉中南部天坑形成机理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开展类似地质遗迹调查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炮孔不同装药结构对爆破能量影响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波从一种介质向另一种介质传播时,由于波阻抗不同,将在界面处发生折射和反射,波所传递的能量也会随之发生相应变化,随反射波反射到原介质中的能量称为反射能量,随折射波折射到另一介质中的能量称为折射能量。首先,根据波的界面折射和反射理论,分析爆炸能量的折射和反向规律,建立爆炸能量折射率和反射率的计算公式以及岩石和炸药的最佳阻抗匹配关系;然后,据此探讨不同炮孔装药结构(耦合装药、空气不耦合装药、水不耦合装药)对爆炸能量传递的影响,以期提出适用于不同爆破要求的合理装药方式。  相似文献   

20.
提高TSP超前地质预报准确性的研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量的施工实践证明,在隧道施工中对掌子面前方围岩进行超前地质预报是非常必要的,不仅可以避免施工过程中不良地质灾害的发生或将地质灾害影响降到最低,还可以及时调整或修正围岩级别,优化设计参数及施工方法,以加快施工进度,降低施工成本。在当前隧道施工中,TSP作为一种地震波探测方法,是超前地质预报多种技术中最重要的手段。本文详细介绍了隧道施工中TSP超前地质预报系统的原理、特点及准确性现状,并通过大量的TSP超前地质预报现场实践,对影响TSP超前地质预报准确性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有效地提高了超前地质预报的准确性,正确指导现场施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