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LAS-CDMA——新一代的移动通信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挺 《电信科学》2001,17(3):62-65
随着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络的飞速发展 ,人们普遍认为目前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仍未完善 ,其无线传输技术也不是最优的 ,满足不了未来无线互联网络发展的需求 ,因此业界提出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概念 ,泛指第三代及其未来的先进的无线技术。下面我们将从新一代移动通信的定义 ,为何称LAS CDMA为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 ,如何通过LAS CDMA来振兴中国的民族无线通信产业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1新一代移动通信1.1新一代移动通信是什么有些观点认为新一代移动通信就是指某一项移动通信技术或者一段新的频谱 ,实际上这种看法未免有些偏颇…  相似文献   

2.
1前言1996年第二代CDMA在韩国获得了成功 ,这震惊了当时对CDMA抱有抵制态度的欧洲和日本的无线产业阵营 ,它们急迫地提出所谓宽带CDMA的概念 ,即WCDMA ,以区别于北美的IS 95CDMA ,并企图回避IS 95专利 ;而北美的阵营则提出IS 95CDMA的增强型系统 ,即cdma2000。于是乎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标准 ,也称IMT 2000或3G ,就在这样的一种历史背景下被加速地制订出来。由于当时未预见到互联网络的崛起及其迅猛的发展趋势 ,致使3G出现了性能不能令人满意 ,标准制式不统一 ,主流技术不适应互…  相似文献   

3.
1前言 1996年第二代CDMA在韩国获得了成功,这震惊了当时对CDMA抱有抵制态度的欧洲和日本的无线产业阵营,它们急迫地提出所谓宽带CDMA的概念,即WCDMA,以区别于北美的IS-95 CDMA,并企图回避IS-95专利;而北美的阵营则提出IS-95CDMA的增强型系统,即cdma2000.  相似文献   

4.
过去10年,世界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移动通信也进入了一个升级换代的变革时期。从1996年国际电联(ITU)提出3G标准要求至今已近5年,由于各国对政治、经济利益的考虑,以标准为核心舞台的竞争十分激烈,使3G仍是体制多立,难以统一。互联网技术的兴起和迅速推广应用,改变了3G的竞争格局,明示了新一代移动通信的发展方向,促使ITU不断调整3G的标准框架,推延了3G的实现时限。与此同时,关于4G的讨论和探索又起新潮。但是,正是这一竞争格局的变化,给了我国移动通信技术与产业界一个参与竞争和发展的机遇。1999年12月,LinkAir Communications 连宇通信公司正式成立,志在以我们对新一代移动通信的思辨和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来探索和开拓中国移动通信的创新跨越之路。一、新一代移动通信面对的挑战互联网时代的新一代移动通信被要求达到这样一种境界,使人们借助互联网所得到的获取信息(数据、图像多媒体)的自由和移动通信的行动自由相结合,亦即将互联网的开放性和移动通信的机动性相结合,并能满足快速增长的用户群和通信量(尤其是数据传输业务量)的需求,这就是移动无线互联网的架构。为此,就要求...  相似文献   

5.
本文将从介绍CDMA系统出发。研究它的话务模型。宽带CDMA系统链路结构,如何实现同步及软切换技术。然后介绍LAS-CDMA的技术特点,发展优势。  相似文献   

6.
《电信科学》2003,19(3):77-77
作为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连宇通信推出的 LAS-CDMA-直是业界关注的焦点,然而连宇公司在宣传上一直保持低调,因此外界对LAS-CDMA进展情况一直知之甚少,日前,连宇的首席科学家——李道本教授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介绍了连宇公司的三年来的进展以及下一步的发展计划。  相似文献   

7.
近日,北京太平洋连宇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在京举办大型技术交流会,向中外电信运营商和设备制造商全面介绍了该公司研发的新一代无线通信技术──LAS-CDMA。LAS-CDMA,即大区域间同步码分多址连接技术,在多码址的构造上有重大突破:能提供比任何第二、三代技术更高的频谱效率,比GSM容量高20倍以上,比现行的CDMA容量高6倍以上,比目前发展最快的第二代cdma2000容量高3倍以上;在1.25MHz带宽系统上可提供高达5.53Mbps的传输率,能够适应分组交换及全IP网的发展要求;该专利的扩频技术通…  相似文献   

8.
9.
LAS-CDMA——新一代的无线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建业 《电信科学》2001,17(1):60-62
1前言无线通信从十年前的一个小行业发展到今天,已被行业分析家们认为是今后十年最具发展潜力的行业。无线通信业正迎来一个无可比拟的飞速发展的阶段,它对全世界的生活方式和经济的影响可与因特网革命相媲美。这种发展主要是基于以下三个基本因素:(1)数据业务量的大幅度增长虽然今天的数据通信业务量仅仅占无线通信业务量的百分之五左右,但是无线因特网服务的增长将使它在几年内超过语音业务。随着无线数据业务的增加,数据传输也要求从目前的低速率电路交换连接(如14.4kbit/s)演进到高速率(高达5Mbit/s以上)的分…  相似文献   

10.
LAS—CDMA(大区域同步码分多址接入技术),一项由我国科学家自主研发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技术,能够在1.6兆的带宽上实现了上行64Kbps、下行384Kbps的数据传输速度,不仅领先于其它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而且在性能上是第一个超出IMT-2000要求的无线技术。目前各种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都不够成熟,也使得国际电联的技术标  相似文献   

11.
面向新一代移动通信的智能移动通信技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朱近康 《电子学报》1999,27(Z1):11A-PCS6
第三代系统移动通信,其最重要的技术特征将是智能移动通信技术,即系统的各功能模块将由智能化处理单元来实现.本文在论述了智能移动通信技术在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后,就智能天线、智能传输、智能接收、和智能化通信协议等方面的技术思想、研究成果和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述.最后,讨论了智能移动通信技术将出现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2.
连宇通信公司发明的第三代无线通信专利技术—LAS-CDMA(大区域同步码分多址连接)是为支持更先进的无线电信系统的运营需求而设计的。此技术可使下一代无线通信系统的网络容量比现有数据标准提高20倍,并能同时提高质量与覆盖率。它能使无线运营商更好地管理显著增长的无线用户和迅速扩大的移动数据服务,特别是在无线互联方面的服务。由于LAS-CDMA技术能反向兼容所有现行的第二代及第三代无线通信标准,其中包括W-CDMA、cdma2000、TD-SCDMA及GSM,使无线运营商无需重大改动或增加现有网络设施,即可看到明显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大区域同步-包分多址(LAS-PDMA)移动通信系统,从顶层设计着手,分析了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多级安全保密体系结构、关键技术和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4.
移动通信从3G走向LTE,信息传输的速率越来越高,但随着移动互联网应用的蓬勃兴起,移动通信技术又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LTE仍需继续发展,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近年来,ITU加快了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IMT-Advanced(或称4G)标准的制订工作,目前该标准已基本形成。在新一代移动通信标准的制订过程中,  相似文献   

15.
刘礼白 《移动通信》2002,26(8):55-58
LAS码的发明是个“奇迹”,这是外国专家的评价!LAS-CDMA代表了第四代移动通信新技术,外国公司如是说!经过国家信息产业部与国家科技部组织的多次专家鉴定,认定LAS码与LAS-CDMA技术是中国原创性技术,其技术发明权在中国,具有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肯定了LAS码理论成就的正确性。本文介绍了LAS-CDMA的简短发展过程,对照历代移动通信的发展历史论述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投入需求,从LAS-CDMA的发展潜力,论述该项技术可能的良好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6.
本文拟通过对移动通信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人们对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期盼,以及当前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不足的分析和讨论,对比介绍LAS-CDMA技术的跨越性,及其对当代移动通信技术可能产生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MIMO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MIMO技术的概念、原理。探讨了MIMO在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分析了在不增加带宽的情况下应用MIMO技术后移动通信系统的容量、误码率。  相似文献   

18.
如今,满足用户更高要求的新的4G通信技术的研究已成为一大热点。4G移动通信所涉及到的技术包括OFDM技术、软件无线电技术、智能天线技术等。文章中,对4G移动通信技术进行了简要说明,同时也阐述了4G通信技术的发展进程,对4G通信所涉及的技术进行了相应的说明。  相似文献   

19.
1 标准化--未来前景 LTE商业化进程始于2009年12月在北欧两个城市举行的网络启动活动.数量众多的用户通过运行先进服务获得的应用程序,关注网络和设备提供的真实世界感受.测试结果可能会作为优化措施纳入下一个版本的LTE3GPP规范.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MIMO技术的概念、原理。探讨了MIMO在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分析了在不增加带宽的情况下应用MIMO技术后移动通信系统的容量、误码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