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哲 《上海化工》1989,14(6):13-15
近年来,国外普遍采用一种新的换热结构,就是将薄钢带压制成弓形截面的半管盘绕在筒体上,见图1,称之为螺旋管夹套,其介质可为冷热水、酒精水、液氨、乙二醇、蒸汽等。目前,国内在微生物发酵行业中已开始采用这种结构。本文将对螺旋管夹套的性能及与传统的整体夹套(见图2)的优劣对比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
对三角形螺旋夹套内流体的湍流流动及换热性能进行了模拟,得到了充分发展条件下恒定热流加热时釜内湍流流体的速度场,分析了雷诺数(Re)和无量纲曲率(k) 对流体阻力和换热性能的影响,并由模拟数据拟合出平均阻力系数及平均努赛尔数的关联式. 结果表明,湍流流动中,夹套内流体的二次流动为稳定的二涡结构,随雷诺数增大,二次流强度和湍动能均增强. 由于离心力的作用,外壁面的阻力系数远大于内壁面. 换热面上局部努塞尔数的峰值出现在靠近二次涡中心位置的换热壁面处,换热面中心处的局部努塞尔数约为峰值的85%. 随Re和k增大,峰值处的局部努塞尔数值增大最明显,流体的平均努塞尔数及阻力系数均增大. 在所模拟的范围内,三角形螺旋夹套的效率因子E>3.7,且随Re和k增大,E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3.
李雅侠  栾兰  吴剑华 《当代化工》2012,(12):1291-1294
采用数值方法对弓形横截面螺旋半管夹套内流体的湍流流动与换热特性进行了研究。基于正交螺旋坐标系给出了夹套内换热流体充分发展的湍流流场与温度场分布。研究了雷诺数Re和无量纲曲率δ对流动阻力fRe及壁面平均换热努塞尔数Num的影响。结果表明:充分发展湍流条件下,弓形截面螺旋半管夹套的横截面上,平均轴向速度的最大值位置靠近弯曲的外壁侧;二次流为旋转方向相反的两涡结构。相同换热面积时,在0.058≤δ≤0.12,6000≤Re≤12 000的范围内,弓形截面夹套的流动阻力fRe是半圆形截面夹套的0.794~0.947倍,平均努塞尔数Num为0.86~0.98倍。  相似文献   

4.
王翠华  赵保增  龚斌  寇丽萍  吴剑华 《化工学报》2015,66(12):4758-4766
考虑受热流体黏度随温度变化的影响,对三角形螺旋夹套内流体湍流换热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经与实验结果比对,证明了模拟方法可靠。基于模拟结果重点分析了受热流体黏度变化对流道内流体流动和换热特性的影响,剖析了受热流体的截面平均流动阻力(fRem)和平均Nusselt数(Num)沿流动方向的发展特点,并比较了不同流动参数和不同结构参数下流道内受热流体定黏度和变黏度时流体总流动阻力和传热系数的差别。结果表明:考虑流体黏度随温度变化时会明显影响三角形螺旋夹套内流体的流动和换热特性。对比两种流体fRem和Num沿流体流动方向的发展过程发现,在早期、中间和后期发展3个阶段中,后期发展阶段中两种流体的发展趋势明显不同;相同来流条件和热边界条件下,与定黏度流体相比,同一横截面上变黏度流体各点的局部流动阻力较小,而局部Nusselt数却较大,因此变黏度流体总的流动阻力较小,而总的传热系数较大;Reynolds数越低,流道量纲一曲率越小,变黏度受热流体的流动和换热性能与定黏度流体流动和换热性能相比差异愈明显,则考虑流体黏度随温度变化对流体流动和传热的影响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李凯 《山东化工》2022,(15):170-171+174
夹套设备广泛应用于石油、天然气等化工领域,与一般的压力容器相比,作为一种多腔压力容器,其结构设计与设计参数的选取存在差异。本文以某单位1 150万t/a重油加氢裂化装置中的带夹套的汽提塔为例,对设计温度、计算压力、腐蚀裕量、焊接接头系数等参数的选择进行介绍;进行强度计算确定壳体厚度、耐压试验压力以及根据温差应力确定夹套是否需要设置膨胀节;依据TSG 21—2016对夹套塔进行压力容器分类。  相似文献   

6.
将螺旋半圆管夹套的物理模型简化为半圆形截面螺旋管,对4种不同结构夹套内的三维层流流动及换热进行了模拟求解,所得的结果与文献中的实验数据进行了对比。给出了发展段以及充分发展段的流场和温度场的分布,通过坐标变换得到了二次流的矢量图;分析了雷诺数Re、量纲一曲率δ和量纲一螺距λ对夹套内流体流动及换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二次流对螺旋半圆管夹套的换热起强化作用,λ的影响很小,仅增大,δ流动阻力及壁面平均努塞尔数Nu均增大。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半圆管夹套相对于传统夹套的一些优点。  相似文献   

8.
王跃祖 《化工设计》2006,16(6):38-41,46
通过工程实例,对电极水夹套的受压变形进行分析,并对其结构进行优化,提出分块式夹套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9.
应用CFD软件研究了安装在反应釜内壁侧的螺旋半圆管夹套内流体的湍流换热特性,分析了雷诺数Re和曲率d对换热特性的影响,并以熵产数为指标对夹套换热性能进行了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分析评价. 结果表明,弯曲换热壁面两侧主二次涡涡心附近无量纲温度最小,而壁面中心点附近最大,是换热最差的部位. 同一d下,Re增加使二次涡强度和流体湍动能增大,夹套换热综合性能系数Num/f增大;同一Re下,d增加使二次涡强度增大而流体湍动能减小,Num/f值减小. 研究范围内,釜内夹套换热壁面的平均努塞尔数Num为釜外夹套的1.168~1.241倍,摩擦阻力系数f为其1.021~1.077倍. 结构确定的夹套存在一个最佳平均雷诺数(Reop)使换热过程的不可逆损失最小,随d增加,Reop逐渐增大. 半圆截面2个尖角附近是夹套内有用能损失的主要部位.  相似文献   

10.
螺旋半圆管夹套内充分发展层流流动与换热特性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李雅侠  王航  吴剑华 《化工学报》2010,61(11):2796-2803
根据螺旋半圆管夹套的结构特点,提出了简化的物理模型;采用数值方法求解了恒定热负荷条件下夹套内流体充分发展的层流流场和温度场,并与激光多普勒测速仪测得的速度场和已有的传热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了夹套的结构和换热流体Prandtl数Pr对夹套内流体流动及换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层流状态下,夹套管的横截面上存在两涡结构的二次流;随着曲率k的增大,二次流函数值增大,二次涡的强度增强,流动阻力增加。二次流对夹套内的换热起强化作用,k值越大,换热流体的Pr越小,二次流的相对强化换热作用越明显。增大k或Pr可以强化夹套内的换热,但强化效果不同;夹套内换热面的中心部位是需要强化换热的重点部位。  相似文献   

11.
李铁云 《聚氯乙烯》2007,(11):12-14
对国产本体法PVC聚合釜的传热系数与进口聚合釜传热系数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国产本体法PVC聚合釜(螺旋半圆管夹套、6进6出循环冷却水系统)的传热系数高52%。  相似文献   

12.
冯凯 《化工设计》2001,11(4):13-16
介绍带夹套容器的传热设计方法及关联式。  相似文献   

13.
应用Polyflow软件,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创新提出的场协同扭转螺杆在不同转速下的热输运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结合温度分布、对流换热系数、黏度、压力等参数对其热输运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并与常规螺杆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设置有扭转结构的场协同扭转螺杆温度均匀性得到改善,对流换热系数提高,强化了整个体系的传热效果,其中扭转元件串联排布的螺杆换热性能更优。并以三元乙丙橡胶(EPDM)为原料,采用扭转挤出技术结合机头径向温差、换热系数等参数对常规螺杆与场协同扭转螺杆的传热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所得结果与仿真一致,证明了场协同扭转螺杆具有强化传热、改善塑化均匀性的特性。  相似文献   

14.
振动流化床与浸没水平管间局部传热系数的测试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提出了振动流化床中测试水平加热管局部传热系数的新方法。该法考虑了管体温度场的非均匀性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根据管体的材质和结构。扣除了由于分布引起热损失。从而采用较简单的测试手段就能够获得较准确的局部传热系数数据。将本所所得测试结果与其他研究者的测试结果作了比较。并上局部热系数求得的平均传热系数和实测的平均传热作了比较。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测试方法可靠。  相似文献   

15.
水平光滑细管内R32冷凝换热的流型特性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采用可视化的方法,对流体R32在内径2 mm 的水平光滑圆管内冷凝换热的流型进行了观测实验,实验设定的流体饱和温度为40℃,质量流量分别为100、200、400 kg·m-2·s-1。观测到的主要流型为塞状流、弹状流、环波状流和环状流。通过实验观察,发现随着流量的增加环状流的流型区域增加,流型由环波状流转换成间歇流的干度推迟,其分界线为一条斜线,主要是由于随着流量的增大,气液表面剪切力增大促进了环波状流的形成。借鉴量纲1准则数提出间歇流与环波状流分界线公式。将实验值与其他5种流型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只有与Yang-Shieh模型比较吻合。  相似文献   

16.
李冬  富阳  詹光祖  庄得斌  高炳军 《广州化工》2014,(23):168-170,183
对某厂铜件退火罐,利用风冷夹套回收其余热用于木材干燥。采用ANSYS 14.0软件模拟了风冷夹套中的流场、温度场和压力场,并根据工程实际对进气口数量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进气口数量的改变不仅改变了流动阻力而且影响传热效果。当进气口数量为7时,退火罐出气口空气温度适宜用于干燥木材并且取热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提出了测试振动流化床与浸没水平管局部传热系数的新方法 ,就通气振动流化床与浸没水平管间的局部传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 .结果表明 ,局部传热系数随水平管圆周位置而变 ,这种变化受流化气速、振动频率和振幅的影响 ,通气条件下达到最佳传热效果的振动强度比不通气时低 ,振动条件下达到最佳传热效果的流化气速比不振动时小 ,通气条件下振幅和频率对局部传热系数具有大致相同的影响趋势 .实验还表明 ,局部传热系数随颗粒粒径的增加而减小 .  相似文献   

18.
Combination heating of food using microwave and jet impingement has been simulated by coupling Maxwell’s equations of electromagnetics with energy equation and using experimentally measured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values for jet impingement in a novel domestic oven. Transient food temperatures from the model and experiment for each separate heating mode and their combination revealed the characteristic nature of each of the heating modes. Contour plots of temperature show that with combination heating, surface can be heated faster (for crispness) and edge over-heating can be partially avoided. Measures of non-uniformity in temperatures in the heated food are developed using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and middle 80-percentile range as the parameters. Using these measures, it is shown that combination heating leads to more uniform heating, without compromising the speed or convenience. A 22–30% increase in uniformity has been observed for combination microwave–jet impingement heating over microwave-only heating. Jet impingement is a good complement to microwave heating as it has different spatial and time variation of heating rates. During the initial period, jet impingement dominates over microwave heating near the surface, with microwave heating being more significant in the interior. At later times, the roles switch with microwaves becoming more dominant on the surface while jet impingement takes a more significant role in heating the interior of the food. These findings should help the product, process and equipment designer achieve the balance between speed and uniformity of heating in a more precise manner.  相似文献   

19.
张富生 《山西化工》1999,19(4):38-39,48
从理论上分析了冰机气氨带液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  相似文献   

20.
陈晓君 《广东化工》2011,38(7):178-178,166
反应釜对传热能力要求较高.探讨外夹套反应釜和外半管反应釜换热方式的优劣,结合实例进行分析,目的在于方便用户对反应釜外壁换热方式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