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煤化工应走跨行业联产的高效节能之路(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分析了不同煤化工工艺、煤电联产工艺、煤-电-化联产工艺路线的能耗和经济效益基础上,为了充分发挥我国的煤炭资源优势,建议以生产石油产品、低碳烯烃、替代天然气为目标产品的煤化工企业与炼油、热电企业联合,以达到减少投资、降低能耗、优化管理、减少CO2排放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2.
煤化工应走跨行业联产的高效节能之路(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了不同煤化工工艺、煤电联产工艺、煤-电-化联产工艺路线的能耗和经济效益基础上,为了充分发挥我国的煤炭资源优势,建议以生产石油产品、低碳烯烃、替代天然气为目标产品的煤化工企业与炼油、热电企业联合,以达到减少投资、降低能耗、优化管理、减少CO2排放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3.
刘俊义  马军祥 《煤化工》2011,39(3):20-22
多联产是煤化工发展的方向,潞安煤基合成油示范厂是一个基于煤的多联产示范项目。介绍了调整工艺控制参数及切换工艺流程,改变产品分布,以根据市场需求,从而降低企业投资风险的工艺探讨。  相似文献   

4.
温倩  李志坚  贾亮 《化学工业》2014,32(9):9-15
我国合成氨/尿素产能过剩,现代煤化工具有好的发展前景。分析传统煤化工企业具有向现代煤化工转型发展的先天优势。提出合成氨/尿素企业转型为联产甲烷;转为联产甲醇及其下游产品两条路线。讨论了适用对象及转型效果。  相似文献   

5.
传统煤化工具有能耗高、污染大、资源利用率低、附加值低等特点.论述了煤化工及钢铁行业的发展现状,并论述了煤化工与钢铁行业协同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阐述了钢化联产协同发展的必要性.分析了钢化联产产业链的互补可行性,并列举了几个钢化联产的成功案例,提出了钢化联产协同发展需进一步研究的事项.形成整体的能源转化技术体系,实现资源的...  相似文献   

6.
针对某轻烃厂能耗较高、LNG产品中甲烷含量过低等问题,通过对现工艺流程进行了分析,应用HYSYS工艺模拟,搭建了LNG联产NGL工艺模型。在原工艺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措施,并结合天然气轻烃回收中DHX工艺的特点,将DHX工艺运用到LNG联产NGL工艺中,进一步提出了优化方案。结果表明,在原工艺流程基础上进行优化,可以提高LNG产品的质量,但新增能耗高,经济性较差。采用基于DHX的LNG联产NGL工艺,可将LNG产品中甲烷组分提高约7.1%,并降低系统约15.5%能耗。  相似文献   

7.
简介甲醇芳构化技术的起源与现状、煤基甲醇芳构化的经济性与竞争力、芳构化的选择性、催化剂稳定性及改性研究进展、反应条件或工艺参数的影响、放大效应等与工业化生产密切相关的问题。煤化工企业(或化学工业园区)可通过芳烃与其他煤化工产品多联产的方式,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产业多样化,提高抗风险能力。  相似文献   

8.
煤基油-电联产系统价值工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分析我国面临的油、电能源形势和单产技术的不足,提出应对能源安全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建立煤基油-电联产系统.在此基础上,利用价值工程分析方法,首先对煤化工几种利用途径的5种典型产品进行了分析研究,定量地说明了我国建立煤基油-电联产系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结果表明,以油为主的联产方案为最佳的煤基油-电联产系统方案.  相似文献   

9.
依托贵州省煤炭、磷矿资源特色,结合区域经济、环境发展规划和需求,探索建立煤-磷-电一体化系统工程。该系统工程以绿色肥料产品为导向,对高炉磷酸法工艺、煤层气制合成氨、电力联产联供等技术进行研发和设计,实现不同产业技术工艺的耦合,多条产业链中产品互相搭配,工艺路线与产品实现优化组合,推进产业系统升级,减少磷石膏、废水、硫化物和氮氧化物等排放,促进区域内特色资源深度利用,并降低产业原料和能耗等运营成本,提高产业整体经济效率。  相似文献   

10.
房根祥 《工业催化》2018,26(2):23-27
焦油酚产业链技术开发和相关产业向高端、精细化发展,是传统煤化工产业转型的方向。以低级焦油酚为基础的甲基酚合成具有催化体系近似、工艺过程通用、多产物共生的特点。开发单系统甲基酚多联产技术,有助于减少投资,增强市场适应能力。2,3,5-三甲基氢醌是该产业链走向高端化的重要产品路线。2,3,6-三甲基苯酚催化空气氧化-催化加氢还原法是氢醌合成技术方向,但需解决氧化催化剂效率与易分离性的矛盾,以及相关中间及最终产品的分离效率问题。  相似文献   

11.
《煤化工》2005,(6)
1、高级发展论坛(1)中国煤化工发展趋势:原料基地化,产品结构多元化,装置大型化,高新技术集成与多联产(2)中国特色能源安全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可替代石油的洁净能源和化工产品;煤制油作为战略技术储备;醇醚燃料是当务之急;甲醇制烯烃是近期关键;重视多联产和氢能技术;大型坑口热电联产(3)加快山西煤化工产业发展的意见;煤化工项目建设前期工作若干问题分析2、大中型煤(矿)业集团及煤化工企业发展战略、发展模式交流(1)中国煤炭企业的整合与并购;煤电企业资产重组(2)天脊煤化工集团公司发展的若干启示;宁夏煤业集团煤炭液化、气化、二甲醚项目…  相似文献   

12.
在有机化工生产之中,一项重要的原料就是甲醇,甲醇在燃料制造、氢气制造以及生物技术等领域都有着非常广泛的用途。醋酸在化工生产之中属于一种十分重要的产品,且这种产品和甲醇之间有着联产关系。主要对煤化工之中的甲醇和醋酸联产工艺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决单一的天然气深冷分离提氦工艺中设备能耗大、投资大、效率低的问题,将天然气深冷分离提氦工艺与膜分离提氦工艺结合以提高氦体积分数与回收率,同时结合天然气乙烷回收工艺实现冷能的最大化利用,建立了联产乙烷的天然气深冷-膜分离提氦工艺。利用HYSYS软件对联产乙烷的天然气深冷-膜分离提氦工艺与单一的天然气乙烷回收工艺和深冷-膜分离提氦工艺进行流程模拟。模拟结果表明,4种典型乙烷回收工艺中气体过冷工艺的乙烷回收率最高,可达90.13%;将天然气深冷分离提氦工艺与膜分离提氦工艺结合后氦体积分数由66.77%提高到了99.6%;联产乙烷的天然气深冷-膜分离提氦工艺可以有效地集成回收和利用冷量,相较天然气深冷-膜分离提氦工艺+部分干气循环工艺,总压缩能耗低23.10%,单位综合能耗低20.46%。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目前我国煤化工面临的水资源短缺、气化技术对原料煤要求苛刻、能耗高、水耗大、环保技术滞后等问题,提出大力推广空冷技术逐渐取代水冷是降低水耗的重要途径。指出发展劣质煤煤气化技术,消化呆滞煤和高灰粉煤,优化全厂工艺,注重三废利用,可以降低能耗和碳排放量。另外,企业增强环保意识,增大环保投资,是在目前的环保技术水平下降低污染最有效的方法,企业新建煤化工项目入驻园区可以减少项目投资。强调煤化工项目在设计之初就要考虑优化全局工艺和技术选择,达到节能和节水目的。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芳烃联产、甲苯歧化和甲苯-甲醇烷基化3种对二甲苯(PX)生产工艺,叙述甲苯-甲醇烷基化工艺流程,并总结各工艺的优缺点。对比结果表明,甲苯-甲醇烷基化工艺较前2种工艺具有原料廉价易得、工艺路线简单、能耗低、产品率高等特点,是一种新型环保的对二甲苯生产工艺,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但高温的反应条件亟需研制出新型耐高温催化剂以适应生产需求。  相似文献   

16.
根据原子经济观点提出以碳当量计入化学加工能耗后的有效原子利用率,能够更完整地描述过程的原子经济性。基于此提出从天然气脱硫再生酸气出发的气-肥-氯-碱多联产循环工艺,其有效原子利用率接近1,产品附加值增长超过156%。  相似文献   

17.
兖矿国泰化工有限公司是兖矿集团与美国国泰煤化控股有限公司合资建设的大型高科技煤化工企业,企业以高硫煤为原料,采用洁净煤气化技术,主要产品规模为年产30万t甲醇、60万t醋酸,10万t醋酸乙酯,联产80MW发电,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资源禀赋决定了煤炭作为我国主体能源的地位较长时期不会改变。现代煤化工是煤的高效、清洁转化利用,发展现代煤化工是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选择。分析了我国传统煤化工(合成氨、焦化、甲醇、电石化工)和现代煤化工(煤制天然气、煤制油、甲醇制烯烃)的产业现状及存在问题;从资源、投资、工艺路线和目标产品选择、跨行业多联产、创新驱动等角度,给出了科学发展煤化工产业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9.
结合当前小苏打制备工艺,提出了一种使用重碱湿分解法联产饲料级和食品级小苏打的方法,该方法具有工艺流程简单,母液可循环使用,无环境污染的优点.围绕除去粗重碱中的杂质开展了相关试验,优化工艺参数,分别得到符合要求的饲料级小苏打和食品级小苏打产品,该工艺能够降低产品的成本,减少能耗,同时可使公司产品多样化,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相似文献   

20.
煤化工企业肩负着煤炭由单一的燃料向燃料与原料并重转变的历史使命,此类煤化工企业的产品对国家能源安全有积极补充作用,然而煤化工企业在运转的过程中,消耗了大量水资源也产生了大量的工艺废水。基于煤化工企业水处理技术而言,良好的技术手段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和减少原水的补充,促进企业效益提升。本文基于煤化工企业废水处理技术进行研究,根据基本的项目情况以及实际的水处理情况,提出新型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具体应用,比较不同技术之间的特点,可以更好地进行企业水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