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林哓明 《电梯工业》2007,8(2):40-40,24
电梯的电气设备需要良好的接地,才能在因故障带电的时候,防止人员接触而造成间接触电;并能够使电子设备不受电磁干扰的影响,从而保护电子设备。在平常的电梯检验工作中,我发现一些使用时间很长的“老”电梯,由于种种原因,在接地保护方面往往存在很多问题,但是在使用和维护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为电梯的安全运行留下遗患。  相似文献   

2.
长沙冰雪世界工程以百米深矿坑为载体,岩壁陡峭,坡角为80°~90°不等。项目部通过2种设计方案的比选,即常规附着式施工电梯和间接附着式施工电梯的设计方案,确定间接附着式施工电梯为最优设计方案,并运用MIDAS/Gen建立模型,进行强度、刚度、稳定性的分析。同时,项目部运用BIM技术形象直观地展示间接附着式施工电梯的施工工艺流程。此最优设计方案有效解决了人员及少量材料垂直运输的问题,大大提高了施工和管理的效率。  相似文献   

3.
黄永盛 《电梯工业》2005,6(1):18-20
现代电梯由于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如PLC控制技术与变频器技术,要求我们不但要对电气设备进行接地,防止人接触正常时不带电而故障时带电的电气设备外露部分造成的间接触电,还要求对电子设备进行保护,一是抑制外部电磁干扰的影响,二是防止电子设备向外发射电磁波,而电子设备的保护对电梯可靠运行尤其显得重要。本文主要对电梯中电子电气设备接地的分类、  相似文献   

4.
2008年11月23日,由北京电梯商会主办的“电梯行业管理论坛”在北京广安会议中心举行。出席此次论坛的有业界资深专家、学者,来自全国各地电梯行业组织的领导及企业代表,北京市质监局特设处、国家质检总局特设局的代表等近百人,本次论坛探讨了电梯行业存在的问题,为电梯业的进一步健康有序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本期关注》栏目摘编了论坛部分发言人的讲话。  相似文献   

5.
浅谈电梯中电气设备的接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永盛 《中国电梯》2004,15(21):16-18
现代电梯由于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如PLC控制技术与变频器技术,要求我们不但要对电气设备进行接地,防止人接触正常时不带电而故障时带电的电气设备外露部分造成的间接触电,还要求对电子设备进行保护,一是抑制外部电磁干扰的影响,二是防止电子设备向外发射电磁波,而电子设备的保护对电梯可靠运行尤其显得重要。本文主要对电梯中电子电气设备接地的分类、作用和方式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6.
杜平虎 《中国电梯》2005,16(22):42-43
电梯的检验过程是人们接触电梯比较危险的过程,检验人员检验中的安全问题与电梯安装、维修、改造、拆除过程作业人员的安全问题同等重要。随着电梯数量的增加,检验队伍的不断壮大,这个问题也愈来愈被人们重视,如何保证检验人员检验中自身的安全?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1、2、3、4”,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7.
前段时间,一位朋友正在翻译日本的电梯标准。由于他对很多电梯的专业名词都不了解,于是问我关于电梯方面的问题,借此机会,使我接触到部分的日本电梯标准,并把它和中国的GB7588-2003的同类内容作比较。  相似文献   

8.
王文彬 《中国电梯》2007,18(11):52-57
针对电梯标准接地条款及各类电梯监督检验规程接地检验内容及要求中“零线和接地线应始终分开”的规定进行分析,找出低压系统接地名词术语、系统接地型式合理选择、防止人身间接电击保护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对现行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以及相关资料学习理解,理顺接地内容,提出应满足的条件。  相似文献   

9.
娄军 《中国电梯》2012,(3):72-72
1电梯曳引机漏油现象及分析 有齿轮电梯曳引机的一个通病是减速机运行数年后,齿轮箱内润滑油密封圈会因老化或磨损发生漏油问题。笔者接触过一台某型号的电梯曳引机,这台机器安装于1994年,  相似文献   

10.
针对电梯门禁系统中缺乏智能化、安全化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STC12C5A60S2单片机和MFRC500芯片的高性能射频卡(非接触IC卡)读写器。该读写器可快速进行非接触式门禁卡识别、读写并作出相应的显示和声音提示,可通过CAN总线与主控制器进行通讯实现电梯的运行控制,可方便地嵌装在电梯门旁。  相似文献   

11.
张爱平 《中国电梯》2006,17(15):60-62
“最佳”接触斑点是以蜗轮蜗杆为减速方式的电梯曳引机的重要技术指标之一,接触斑点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曳引机的运行精度、电梯振动及传动效率等,从而直接决定着曳引机的使用寿命。现结合本公司生产的TJ系列主机谈谈蜗轮副接触斑点的几种存在方式、产生原因与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2.
指出电梯供配电和电气系统图关系到电梯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探讨了电梯供配电电气系统设计、安装、维保与检验过程中几个易出现的问题。从电梯的供配电方式,电梯的接地系统和等电位联结,电梯的电力驱动和控制形式、电梯电气原理等方面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具体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中国电梯》2013,(24):5-5
近日,《电梯电气原理与设计》—书由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是“现代电梯技术系列教材”丛书其中—册,由顾德仁主编,苏州远志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团队与常熟理工学院电梯工程专业教师其同参编。该书主编在多年的电梯及电梯控制系统设计和电梯技术人员培训、培养及管理工作实践中,接触了大量的电梯工程技术人员和电梯企业管理人员,深切地了解他们的渴望和需求。  相似文献   

14.
陈晓红  卢敦波  王坚 《中国电梯》2023,(4):78-80+83
梳理了老旧住宅电梯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建议和措施,分析了浙江省绍兴市老旧住宅电梯使用现状,并以此为例探索建立了老旧住宅电梯健康评价模型,对老旧住宅电梯开展安全风险评估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沈伟 《电梯工业》2008,(5):36-37
“包角”在工具书上也解释为“接触角”、亦称“卷绕角”。在电梯曳引系统中,是指曳引钢丝绳与驱动绳轮(曳引轮)接触弧长所对圆心所形成的夹角。是决定电梯曳引能力的一个重要参数。本文将就改造及安装电梯时,“包角”问题及其对电梯运行性能的影响作一些讨论。  相似文献   

16.
结合旧楼加装电梯在井道结构、轿厢空间等方面的特点,指出加装电梯中与乘客互动的人机交互产品的设计与配置如何体现安全、便捷、健康与人文关怀.重点介绍了操纵箱结构的选择、操纵箱各模块的布局与配置、电梯外呼的样式和配置,以及安全与健康类产品的配置.  相似文献   

17.
GB7588—2003《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要求任何单一电梯电气设备故障,其本身不应成为导致电梯危险故障的原因。然而,当电梯安全线路部分因开关触点绝缘问题发生对地短接时,若不对该线路进行检测,该部分的安全措施不起作用,会对电梯造成损坏,甚至发生人员伤亡。给企业造成的经济损失可达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更严重的是使企业声誉受损,间接损失无法估量。因此,对电梯安全线路是否发生对地短路进行检测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8.
针对TSG T7007-2022《电梯型式试验规则》的实施及标准版本问题,讨论了电梯型式试验附加产品安全标准作为型式试验附加判据的问题,以及电梯整机型式试验资料审查项目的判定依据问题;探讨了非钢丝绳悬挂电梯、无障碍电梯、无机房电梯、浅底坑加装电梯和可用于辅助紧急疏散的电梯,以及电梯电磁兼容性能、地震情况下的性能和电梯耐火层门等型式试验与委托试验问题;分析了室外型垂直电梯附加要求不纳入型式试验的原因,探讨了标准、法规所引用标准不断修订的协调问题。  相似文献   

19.
王本强 《中国电梯》2014,(15):69-70
电梯是高层建筑物内必备的垂直交通运输工具,给都市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但是电梯也存在潜藏性安全问题。近几年,电梯伤人事件备受关注,但是有人关心和注意电梯产生的“亚健康”问题吗?亚健康,一般都是慢性的健康问题,通常觉察不出来。电梯产生的亚健康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大“隐形杀手”上。  相似文献   

20.
张东平 《中国电梯》2007,18(5):32-33
随着电梯作为建筑垂直运输的交通工具与人们日常生活接触的日益频繁,它的安全运行不仅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同时更牵动着广大乘客的生命安全。尽管电梯作为一种特殊的机电产品从它的设计、制造、安装等环节国家有关部门都采取了严格的许可证制度,力求在生产环节对产品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但是,我们应该清醒认识到虽然电梯经检测合格,投入运行以后,尽管电梯维修单位的辛勤付出、电梯使用单位的全力配合,政府有关部门的有力监督是保证电梯安全运行的有力支撑,但是,由于电梯运行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同时电梯运行过程中客观上存在多种不确定性,在一定的时期内电梯安全事故出现仍然是不可避免的。如何主动地防范和遏制电梯事故的发生,有效地减少事故所造成的损失,使电梯事故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电梯应急救援措施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它能够及时、安全、有效地疏散乘客的重要保证,并且电梯应急救援措施被作为重要技术支撑文件要求电梯使用单位必须具备。然而,笔者从检测过程发现的有关问题,以及发生在去年几起电梯关人事件,充分地暴露出电梯应急救援措施制定方面的软肋,笔者将针对这一问题与大家共同思考,其目的是希望能够引起电梯使用单位、政府有关部门对这一问题的高度关注、思考,同时也使我们能从一系列惨痛的教训中清醒过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