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海绵城市理念构建城市内涝防治体系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体现.我国海绵城市是在继承古人智慧,参考国内外实践经验,形成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先进的现代城市雨洪管理理念.探讨以"径流峰值管控"为抓手、用海绵城市理念构建城市内涝防治体系的方法,并给出如何解决好体系内衔接问题.  相似文献   

2.
以厦门马銮湾片区为例,通过在线监测布点、实测数据分析,从项目实施有效性、城市内涝治理和黑臭水体治理进行效果评价,比照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方案中的设计目标、指标计算,对其中的差异进行反思和总结,可为后续其他片区及城市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全球气候变化和快速城市化改变了自然水循环过程,城市水问题越来越突出。21世纪以来,不少城市遭受了严重内涝,推动了我国海绵城市建设。但是,城市内涝问题复杂,相关政策、标准一直处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对海绵城市的建设效益存在诸多争论。剖析了海绵城市建设相关的文件精神与规程规范,对海绵城市功能定位进行了解读;并结合南昌市凤凰洲片区的洪涝情景模拟,分别对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设施与调蓄的径流峰值控制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主要结论有:海绵城市建设由最初的“通过落实LID措施,助力城市内涝防治能力的提升”逐渐转变到“基于‘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排并举、超标应急’的理念,系统构建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对于南方丰水地区,城市内涝防治的重点在于“排”与“蓄”,城市雨水管渠系统的达标建设与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的布局依然重要。  相似文献   

4.
济南市海绵城市建设在兴隆大明湖片区内实施五大系统海绵工程措施,通过对该试点区典型工程实施水量监测,监测结果显示试点区域雨洪调蓄能力增加,外排流量减小,地表径流有效减小,内涝积水点全部消除,马路行洪得到极大缓解,城市防洪排涝减灾等综合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以连云港市徐圩新区海绵城市建设为背景,通过云湖水生态系统构建、云湖调水排盐,构建自我调节能力较强的水生态系统,有效提升云湖水质,解决快速城市化导致的城市内涝灾害、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实现了片区水环境改善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应。本研究可为类似区域的海绵城市水生态系统建设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海绵城市建设一经提出就质疑声不断,为健康有序地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对城市暴雨内涝防控与海绵城市建设的关系进行了讨论。论述了城市暴雨内涝成因,提出了城市暴雨内涝防控的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探讨了城市暴雨内涝监测预警技术。介绍了海绵城市概念和内涵,重点探讨了城市暴雨内涝防控与海绵城市建设两者关系,只有在成功地构建起源头径流控制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及城市水利防洪系统等城市雨洪管理四大子系统的基础上,才能有望解决城市内涝灾害问题。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来衡水市快速发展,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城市内涝灾害频发与水资源短缺矛盾日渐突出。为此,文章分析了衡水市内涝产生的原因并结合本地实际,讨论利用“海绵城市”中的渗、滞、蓄、排等特点,通过透水铺装层和下沉式绿地建设,排水管网改造等方式最大程度实现防治内涝,合理有效利用水资源,建设“宜居、宜业、宜商、宜学、宜游”的生态型城市。  相似文献   

8.
陕西省海绵城市建设标准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绵城市建设已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推广,为了科学有序地推进陕西省海绵城市建设,须构建一套内容全面、层次分明、结构清晰、符合地域特征的海绵城市建设标准体系作为技术支撑。在分析陕西省地域环境对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我国现行基础性标准规范、发达国家城市低影响开发设计导则的基础之上,自顶层设计至具体实施,提出包含规划设计、施工、工程验收、运行管理、评估考核、先进适用技术与产品六大部分的海绵城市建设标准体系,并针对以上各个部分标准的实施提出具体依据与构想,以期为陕西省各地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9.
2015年4月我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以来,西安市政府大力推进西咸新区海绵城市建设和发展,已成为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典范。近年来,南昌市海绵城市建设虽小有成绩,但是仍存在排水管网系统未进行雨污分流、海绵城市建设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撑、公众对海绵城市建设参与意识不强等问题。南昌市可充分借鉴西安市西咸新区的先进建设管理经验,组建独立的海绵城市建设管理部门、实施排水系统升级改造工程,加大对海绵城市建设人员专业知识培训力度,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知识宣贯,倡导全民参与海绵城市建设,助力南昌市海绵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0.
2014年11月,由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编制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以下简称《指南》)发布实施。它明确了海绵城市的概念和建设路径,即"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生态化技术,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让城市变得像海绵一样,下大雨的时候,雨水能够很好地下渗、滞留、存蓄,留下的雨水还能够得到净化处理,实现有效利用。《指南》的发布,为各地构建城市雨水开发体系,根治城市内涝  相似文献   

11.
为科学合理地评价海绵城市建设成效,构建基于DPSIR-EES和系统动力学(SD)模型的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体系,以DPSIR-EES耦合系统下的27个主要子指标对海绵城市整个动态系统进行绩效评价和预测分析,并以武汉市汉阳四新示范区建设项目为例进行绩效评价仿真模拟.结果表明:该项目绩效评价结果为优秀,与熵权TOPSIS法...  相似文献   

12.
全国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已稳步开展,但试点区内海绵设施对内涝的实际缓解效果尚缺资料验证。通过对西咸新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域内涝积水进行监测,对比试点区域内LID改造前后的两场相似中型降雨致涝资料,定量分析了该地区内涝点数量、积水范围和水深变化情况及其成因。发现西咸新区海绵城市LID改造完成区海绵效果较为明显,LID措施可缓解中型降雨造成的城市内涝积水问题。  相似文献   

13.
邝燕良  王慧君 《海河水利》2023,(2):16-20+24
小微水系的改造、填埋和消失是城市雨水内涝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以郑州市西部某区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城市街区内部水生态的系统性分析诊断,提出在海绵城市理念下遵循自然“产-汇-流”水文格局“、蓝绿结合”优化街区内部小微水系和利用公共区域水系坑塘满足雨水资源蓄滞利用3个优化策略来进行城市街区内部小微水系优化设计,旨在为解决城市雨水内涝问题、增强城市应对雨洪的“弹性”和增进海绵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应对城市水环境、水资源、内涝等方面的问题,海绵城市作为新型的雨洪管理概念应运而生,对海绵城市的建设效果进行评估是持续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保障。以宁波市海绵城市为例,基于在线监测技术制定在线监测方案,利用所获取的连续监测数据进行计算与分析,可支持试点区、排水分区、源头项目、低影响开发设施等不同层级效果的评估,并辅助管网的持续运行与管理。  相似文献   

15.
针对我国因城市化而日益出现的一系列城市水问题,为更有效、更具有针对性地进行海绵城市建设,综合国内外海绵城市建设指标评价方法,从环境地质角度出发考虑城市"海绵体"雨水环境承载力的地质属性,基于大量实际钻孔及原位渗水试验提取城市"海绵体"的环境地质参数。通过研究海绵城市建设中海绵能力和环境地质参数的内在关系,提出针对原始海绵地质条件的海绵渗水、海绵蓄水和海绵城市水容量三个海绵能力指标,建立海绵城市建设地质环境指标评价体系和方法,最后以中国中部城市焦作市为例进行海绵城市建设环境地质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1)海绵渗水、海绵蓄水和海绵城市水容量三个海绵能力指标可有效表示海绵城市建设环境地质适宜性能力的优劣,指标值大于1表示该城市"海绵体"环境地质能力足以解决最大降雨带来的城市水问题;(2)焦作市研究区整体来说渗水能力较差,降雨条件下会导致地面产生地表径流,而城市"海绵体"蓄水能力及城市水容量较好,可容纳最大降雨条件下产生的地表渗水及渗水能力不足而产生的积水,不会发生城市洪涝灾害。同时,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对比进行分析评价,给出海绵城市建设的详细建议。研究成果可为中原城市群海绵城市建设、城市雨水管理规划设计提供思路及参考。  相似文献   

16.
科学的海绵城市建设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合理利用水资源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以无锡市区为研究对象,参考相关规范及文献资料,结合德尔菲法构建TEC海绵城市建设适宜性评价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基于ArcGIS10.7加权叠加工具分析无锡海绵城市建设适宜性。依据适宜性评价结果,将研究区建设适宜性划分为3个级别;并结合实际情况,针对各区域特征提出无锡海绵城市分区建设指引,为无锡系统化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提供策略和技术指引。  相似文献   

17.
针对高密度建设城镇中的海绵城市建设用地紧张、选址及建设时序不合理等问题,以东莞市某镇西片区为例,运用AHP-熵权法从自然地理、城市建设及人口经济3个方面进行海绵城市建设适宜性评价,并采用情景模拟识别内涝风险区.通过对海绵城市建设适宜性和内涝风险性评价结果叠加分析,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海绵设施、建设时序与方案设计,从雨洪生...  相似文献   

18.
滨州市通过海绵城市建设,以城市规划为技术保障,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开展黑臭水体治理、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实施河湖水系联通工程、加大宣传教育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城区内涝问题,保障了城市排水防涝安全。  相似文献   

19.
文章尝试从海绵城市的体系建设出发,构建五级风险管理为基础的城市洪涝体系,以打通城市水脉,构建主干河网,建设各级有效海绵体,雨水利用策略,监测及预报系统,灾后应急机制及规划实施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海绵城市洪涝整体系统论述。  相似文献   

20.
海绵型城市道路建设是协调城市创新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护间矛盾的重要举措。通过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等生态措施,改变传统“快排”模式,以“生态海绵”的形式缓解城市内涝和消除黑臭水体,实现雨洪资源的渗透、蓄存、净化、利用的良好生态循环。文章以遵义市共青大道拓宽改造项目为切入点,阐述了海绵型城市道路排水防涝和雨洪资源综合利用的规划思想,并对雨洪径流生态控制措施及建设成效进行了分析,以期为类似工程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