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以近代中国水塔建筑为研究对象,分析水塔的历史、发展、建筑构造以及材料等相关内容.尤其分析了汉口作为近代城市地标性建筑的水塔,揭示其在近代工业建设和城市建设的建筑地位.  相似文献   

2.
黄靖  徐燊  刘晖 《新建筑》2014,(1):144-147
建筑设计与建筑技术的整合是目前建筑教育的发展趋向之一,选取“可持续建筑”和“数字化建筑”两类代表课程,分别从建筑教育指导思想、课程设置、教学过程三个层次,剖析了英美建筑教育中对建筑技术与建筑设计的整合,归纳出“从理论到实践”和“从实践到实践”的思路与方法,从“它山之石”的视角对我国建筑教育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同济建筑”意指以同济大学为核心,在建筑教学,科研。创作等活动中,在学术层面上具有某些特征的建筑现象。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以及建筑设计研究院)作为中国建筑教育和建筑学术的重镇,是中国最有影响,最具实力与活力的建筑院校之一。  相似文献   

4.
李先逵 《华中建筑》1997,15(2):46-46,48
建筑·文化·教育李先逵1建筑的涵意建筑,这个词的使用是近代从日本传入加以普及的,在中国古代则称为“营建”或“营造”。建筑这个词在中文里是个多义词。一是,直接指房屋某建造物;二是,指施工的工程行为;三是,指建筑术;四是,指建筑学这门学问。不过,要作为对...  相似文献   

5.
霍光 《建筑师》2007,(2):73-75
文章认为“华侨建筑”是中国近代建筑中一个相对独立、极富特色的类型。文章扼要地介绍了“华侨建筑”的类型、美学特征和思想文化内涵,并进一步指出:研究“华侨建筑”对丰富中国近代建筑的内容,深刻认识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历程,理解中外建筑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陈伯超 《建筑师》2011,(6):82-87
近代是建筑发生着巨大变化和质的跨越的时代。沈阳建筑近代化的标志性特征既展示着沈阳建筑在近代的发展足迹,又体现了她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特殊地位。在文化层面上.沈阳建筑的近代化体现为“具有鲜明本土文化特点的西洋化过程”:在技术层面上.则表现在”力学在建筑中的具体应用,钢筋混凝土材料与技术的引进、建筑设施与设备的近代化、建筑功能的专一性与多样性,以及工业建筑的出现与发展”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关于中东铁路近代建筑的研究,对建筑技术史的侧重较少。通过解析铁路沿线至今保留的大量近代建筑遗产,可以揭示当时的建筑技术发展水平,了解当时较为先进的建筑构造技术、保温节能技术、建筑砌筑技术、屋架制作技术等。本文从近代建筑技术的历史价值、应用价值和技术与艺术统一这三个角度,较为全面地解析中东铁路近代建筑的技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建筑空间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讨论了中国高等职业教育飞速发展所引起的职业教育建筑热潮,以某职业教育院校规划建筑设计方案为例,针对其特殊的教育性质,介绍了职业教育建筑的时代性、技术性及经济性,并对职业教育建筑空间设计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基于对童寯先生早期文献的研究,重新诠释了东北大学建筑系在中国近代建筑教育的重要地位以及童寯先生在其中的重大贡献,从而完成对童寯先生在中国近代建筑教育的历史地位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10.
阳毅  徐菁 《山西建筑》2007,33(7):200-201
基于对童寯先生早期文献的研究,重新诠释了东北大学建筑系在中国近代建筑教育的重要地位以及童寯先生在其中的重大贡献,从而完成对童寯先生在中国近代建筑教育的历史地位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11.
在近代中国传统建筑复兴思潮影响下,陈嘉庚先生在集美学校与厦门大学的校园建筑设计中,吸收了西方建筑师“中国化”建筑的设计理念,并融入闽南地方建筑元素与技术工艺。通过深入解读历史资料,从经济实用观念、地方匠师的广泛参与、近代华侨的文化复兴意识等方面,分析嘉庚建筑地域性“民族形式”的成因。  相似文献   

12.
建筑在某种意义上讲是艺术,但首先是技术,一幢形体完美,功能合理的作品,最终还是通过技术去实现。 建筑构造既包含了建筑创作的本身,又代表了建筑技术的基础。在建筑技术各工种实施过程中,没有任何一种可以与建筑构造相脱离的,它的创作效果和处理如何,直接影响到整幢建筑的艺术效果,投资规模,施工难易,使用安全及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中国第一代建筑师的核心力量是在欧美学院派建筑教育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通过“布扎”体系的训练, 帕拉第奥式的学院派古典建筑语言在中国生根发芽,成为西方文化影响近代中国建筑的印记之一。本文从近代部分受“布扎”教育建筑师的工作出发,探讨学院派和帕拉第奥式的形式语言和方法如何在中国现实中延续和转译,并通过协调不同建筑体系,来适应中国近代中西交融、碰撞的社会状态和时代需求。  相似文献   

14.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提出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以绿色建筑构造城市、让城市创造美好生蝴;成为诠释这一主题的最佳途径。作为世博会园区首个新建永久性场馆,世博中心的引人瞩目之处不仅在于其身负多项重要职能,更在于将体现“绿色、节能、环保、低碳、生态”的先进设计理念,以及“健康、高效、经济、适用、可持续”的绿色建筑优化设计与技术集成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5.
试将中国近代建筑教育体系大致分为尊崇"学院派"的"宾大体系"和以土木工程技术及包豪斯为背景的"非宾大体系",此种划分旨在对两种建筑教育模式的师资背景、课程设置、教学体系、培养目标等诸多方面进行相互参照;作为一种初步的尝试,对于中国近代建筑教育体系的深入研究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6.
侯幼彬 《华中建筑》2004,22(5):19-19
在世界建筑之林中,中国建筑占有重要的一席。它是世界六支古老的、原生的建筑体系之一,而且是原生建筑中唯一的一支在本土不间断地、完整地走完古代的全过程。清王朝终止后,传统乡土建筑仍然是近代中国广大村镇的主要建筑方式,它以“活化石”的姿态一直延续到近、现代,显现出超长的持久力。它是达到高度成熟的古代建筑体系,曾经跻身世界建筑的先进行列;它也是在近代沦为弱势文化的建筑体系,经历过来自西方的强势建筑文化的激烈碰撞。时至今日,当代中国建筑正迎来吴良镛院士所说的“城市黄金时代”,成为当今世界建筑市场最热门的关注点。  相似文献   

17.
杨兆凯 《华中建筑》2011,29(2):24-29
自京师大学堂颁行<学堂章程)引入"建筑"一词及课程计划以来,北京大学与我国近代建筑教育始终息息相关.该文围绕北大建筑教育史,钩沉近代中团精英对建筑学教育的推动及策略调整,揭示建筑教育在中国从美术到工程、从绍介西学到整理国故的全面回归--或曰"本土化".  相似文献   

18.
早期西方建筑对中国近代建筑产生影响的三条渠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秉德 《华中建筑》2005,23(1):159-163
该文对日本学者藤森照信提出的“外廊样式——中国近代建筑的原点”之说提出质疑,并提出作者关于早期西方建筑通过三条渠道对中国近代建筑产生影响的观点,这三条渠道是:教会传教渠道、早期通商渠道与民间传播渠道。  相似文献   

19.
走向新时代的建筑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涛 《新建筑》1999,(3):59-60
认为“职业惰性”是阻碍当今建筑师素质发展的主要成因,而“职业惰性”的产生又与传统建筑教育密切相关。结合素质教育、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教育目标,提出建立以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数据库为技术支撑的开放、多元、动态、可持续的建筑教育体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刘源 《南方建筑》2012,(2):37-43
近代建筑杂志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承担了相应的历史功能。在考察其功能时,应充分考虑近代中国建筑学尚处于起步阶段、近代传播技术和媒体仍不发达的历史背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建筑杂志对于中国近代建筑发展的作用尤显重要。本文从几个方面探讨了近代建筑杂志的功能。首先,作为一种专业媒体,建筑杂志发挥了传播建筑专业信息的基本功能,这是其他功能得以实现的基础。其次,近代建筑杂志具有传授知识及辅助教育的功能。再次,近代建筑杂志具有服务社会与指导实践的功能。此外,近代建筑杂志是促进中国建筑师获得社会身份认同的重要文化媒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