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掺再生微粉混凝土的早期抗裂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粉磨废弃混凝土制得再生微粉(Ⅰ,Ⅱ).通过强度试验对再生微粉的活性进行研究,通过平板试验对掺再生微粉混凝土的早期抗裂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再生微粉Ⅰ的活性与矿粉相当,再生微粉Ⅱ的活性低于矿粉;掺再生微粉混凝土的初裂时间推迟,最大裂缝宽度及长度均减小,总裂缝面积亦减小,即再生微粉对混凝土早期抗裂性能有明显的改善作用;综合抗裂性能指标来看,再生微粉Ⅰ对混凝土早期抗裂性能的改善效果最好,再生微粉Ⅱ次之,而矿粉最差.上述结果为再生微粉作为混凝土掺和料的可行性提供试验支撑.  相似文献   

3.
基于溶解-析晶理论,根据X射线衍射和热重分析结果,将建筑石膏的水化进程划为4个水化阶段,并利用质子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研究了不同水膏比mW/mG和聚羧酸系减水剂(PCE)掺量下,新拌浆体横向弛豫时间T2分布、T2加权平均值■与主峰峰面积Smain随水化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和Smain的变化趋势与水化阶段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增大mW/mG可以使建筑石膏水化阶段出现的时间提前,而掺加PCE则对建筑石膏有明显的缓凝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废弃混凝土低温分离工艺的基础上,将再生磨细粉进一步粉磨,研究了其对普通硅酸盐水泥水化热和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再生磨细粉掺量为4%时,胶砂试样的抗折抗压强度约提高6%,而3d和7d水泥水化热比基准试样降低.TG/DTG分析结果表明:再生磨细粉具有胶凝性,能够缩短水泥水化的诱导期,且其晶核和填充作用对胶砂试件的强度有促进增长作用.  相似文献   

5.
陈欣  余洁歆 《福建建材》2023,(1):1-5+15
以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和品种为变量,采用同步热分析法测定了不同龄期再生混凝土硬化浆体中Ca(OH)2含量,研究了各因素对再生混凝土水化特性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再生混凝土硬化浆体Ca(OH)2含量比普通混凝土低,再生粗骨料掺量越大,降幅越大,早龄期时差异更大;再生粗骨料原始混凝土强度对再生混凝土水化特性影响不大,再生粗骨料吸水率对再生混凝土水化特性影响显著。基于试验Ca(OH)2含量,计算了混凝土中水泥水化度,引入再生粗骨料影响系数A,建立了再生混凝土硬化浆体的水泥水化度计算表达式。  相似文献   

6.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构建以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抗压强度、劈拉强度、孔隙率、透水系数及质量损失率为评价指标的优选模型,计算得到再生微粉掺量与最优指标集的关联程度。结果表明,0、10%和20%三种再生微粉掺量的灰色关联度较高;掺量为0时,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的强度最高,10%掺量能够改善其耐磨性能;20%掺量能够显著提高其透水性能。  相似文献   

7.
质子核磁共振技术研究水泥早期水化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低场质子核磁共振技术研究了新拌水泥浆体中水的纵向弛豫时间T1的初始分布、加权平均值和总信号量随水化时间的变化及其与早期水化过程的关系.结果表明:初始水化时,T1分布呈2个峰,其中主峰代表填充在水泥颗粒间的水,而次峰表示絮凝结构中的水;T1加权平均值随水化时间的增长呈下降趋势,且其变化趋势与水化过程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可以依次划分为初始期、诱导期、加速期和稳定期这4个阶段;T1的弛豫信号总量对应于浆体中的物理结合水量,其相对量随水化时间不断降低,反映了水化反应中物理结合水转变为化学结合水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为降低磷酸镁水泥成本,研究采用沸石微粉对磷酸钾镁水泥(MKPC)进行改性,探究沸石微粉对磷酸镁水泥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沸石微粉掺量的增多,MKPC净浆凝结时间呈现先增长后缩短,流动度持续下降;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均呈现下降趋势,且均低于未掺加沸石微粉的MKPC强度;沸石微粉的加入并未改变MKPC的水化产物,没有新相产生。  相似文献   

9.
通过使用再生微粉和粉煤灰来部分取代水泥,制备复合水泥砂浆,研究了两者的复合取代率和粉磨时间及养护龄期对复合水泥砂浆力学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延长再生微粉和粉煤灰粉磨时间、增大粉煤灰取代率均会降低水泥净浆泌水率;粉煤灰和再生微粉可以提高砂浆流动度;粉煤灰掺量会降低水泥砂浆早期抗压、抗折强度,增大后期抗压、抗折强度;砂浆的抗压、抗折强度随再生微粉粉磨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增加养护龄期会增大砂浆抗压、抗折强度。  相似文献   

10.
从早期硬化强度发展、水化离子溶出规律、水化放热行为以及水化物相和微观形貌层次阐述了液体无碱速凝剂对硅酸盐水泥早期水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液体无碱速凝剂通过速凝阶段针棒状钙矾石的迅速形成而使得硅酸盐水泥初始水化放热显著提高;氟离子的引进促进了速凝阶段C3S的快速溶解水化并形成C-S-H凝胶,明显改善了无碱速凝剂的速凝作用效果及其与减水剂的适应性,但显著降低了水化24h的硬化体强度,原因是氟离子在水化加速阶段消耗钙离子而形成了片状CaF2产物,在吸附插层作用下对C-S-H凝胶产生包裹抑制作用,从而明显延缓了水泥水化过程.  相似文献   

11.
利用CO2气体碳化处理再生微粉替代水泥制备砂浆试样,探究了不同替代率下再生微粉对砂浆水化和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替代率为20%时,与未经处理的再生微粉相比,碳化再生微粉砂浆的1、3 d抗压强度分别提高了66.7%、17.6%;碳化再生微粉主要成分是CaCO3和无定形硅胶,二者在水泥水化早期可与水泥水化产物反应从而发挥火山灰效应,再生微粉中的微细石英砂粉则发挥成核效应,均加速水泥的早期水化进程,显著提升其早期力学性能;在加速碳化处理过程中,再生微粉的固碳量可达自身质量的10.0%;制备砂浆后,其平均单位抗压强度最高可减少18%的CO2排放.  相似文献   

12.
赵世颖  李滢  康晓明  樊耀虎 《工业建筑》2020,(11):112-118+96
建筑垃圾再利用生产再生骨料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粒径小于0.16 mm的细小微粒(即再生微粉),这部分颗粒具有一定的活性,可以作为矿物掺料取代水泥掺入混凝土中。通过将再生微粉以10%、20%、30%、40%的取代率替代水泥,研究再生微粉取代率、水胶比等因素对再生微粉混凝土的力学及抗冻性能的影响,并与等量粉煤灰替代水泥制备的粉煤灰混凝土作对比研究。研究表明:再生微粉掺量增加时,再生微粉混凝土抗压强度不断降低,但抗冻性能的变化规律刚好相反。水胶比为0.35时,再生微粉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及抗冻性能均略高;同等条件下,再生微粉混凝土的抗冻性能优于普通混凝土和粉煤灰混凝土;当水灰比为0.35、再生微粉掺量为30%时,再生微粉混凝土的抗冻性最好,冻融循环次数可达175次。  相似文献   

13.
再生微粉具有潜在活性,可作为辅助性胶凝材料取代水泥,但活性低限制了其应用。采用物理-化学复合活化方法激发再生微粉的活性,研究了活化再生微粉的活性指数、力学性能和微观形貌。结果表明:随着研磨时间的延长,胶砂的抗压、抗折强度先提高后降低;当研磨时间为4 h时胶砂试块的28 d抗压强度为28.6 MPa,28 d活性指数为64.3%。采用物理-化学复合活化时,当研磨4 h且掺加1%Na2SO4+1%Ca(OH)2激发剂时,胶砂28 d抗压强度为35.2 MPa,28 d活性指数达到79.1%,再生微粉的活性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4.
15.
孙晓华 《山西建筑》2007,33(2):178-179
研究了硅酸盐水泥的水化程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并利用XRD和SEM分析了水化产物的微观结构,结果表明在低水灰比条件下,由于自身的密实性增强和体系的低孔隙率,使水泥的水化反应受到很大的限制。  相似文献   

16.
通过测定掺不同种类再生微粉水泥净浆的减水剂用量和流动度经时损失,以正交试验为研究手段,并结合ASAP2020比表面积测试仪和SEM进行微观分析,重点探讨不同种类再生微粉和高效减水剂对净浆流动性能的影响趋势。试验结果表明:再生微粉颗粒形态差、比表面积大是导致再生微粉浆体减水剂用量和流动度经时损失增加的重要原因;当再生微粉以30%掺量替代水泥时,掺不同种类再生微粉浆体的减水剂用量和流动度经时损失均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掺再生混凝土微粉浆体掺再生砂浆微粉浆体掺再生砖粉的浆体纯水泥浆体。  相似文献   

17.
混凝土再生微粉是指在对废弃混凝土进行重新利用的时候,破碎过程中所产生的粒径小于0.16mm的细小微粒。目前国内外对于废弃混凝土的重新利用还只是局限于对废弃粗细骨料的利用,本文介绍国内外再生混凝土发展途径及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8.
水泥细度对水泥水化及混凝土早期开裂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微量热仪法研究了细度对水泥水化热及水化放热速率的影响规律,利用非接触式激光位移传感器和集中约束平板法测试了不同细度水泥混凝土的早期收缩变形与开裂.结果显示:随着细度的增加,水泥水化热与水化放热速率增加,水化放热峰值时间明显提前;水泥比表面积提高,混凝土早期收缩增大,早期单位裂缝面积增加,但混凝土水分蒸发速率与最大裂缝宽度减小.建议混凝土工程中应限制水泥过细.  相似文献   

19.
20.
通过凝结时间、早期抗压强度、水化热、水化产物形貌等研究了液体速凝剂对水泥早期水化反应历程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液体速凝剂的水泥浆体在水化的初始阶段形成了大量的水化铝酸钙晶体及针棒状的钙矾石,从而促进了水泥浆体的凝结.液体速凝剂增加了水泥早期产物中铝酸盐与硫酸盐的比例,加快了钙矾石(AFt)转化为单硫型硫铝酸钙(AF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