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废橡胶颗粒沥青混合料级配组成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星点设计-效应面优化法进行废橡胶颗粒沥青混合料级配组成的优化设计,运用SPSS软件分析实验结果,描绘了橡胶颗粒掺量、粗集料用量和粗橡胶颗粒用量等影响因素的效应面,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得到了橡胶颗粒沥青混合料的最优级配组成。结果表明,当橡胶颗粒掺量为2.0%~6.0%、粗集料用量为60.0%~75.0%、粗橡胶颗粒用量为30.0%~60.0%时,橡胶颗粒沥青混合料综合性能最优;将星点设计-效应面优化法应用于橡胶颗粒沥青混合料的级配组成优化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橡胶颗粒沥青路面除冰技术,是采用废旧轮胎粉碎成一定粒径的颗粒后加入到沥青混合料中,橡胶颗粒的掺入不仅使路面的除冰能力增强还使得路面的抗滑、降噪性能更好。目前国内外对橡胶颗粒沥青混凝土除冰路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介绍了其力学模型、除冰机理、影响因素和力学性能。本文对当前的研究状况进行了总结分析,使得我们对橡胶颗粒沥青除冰路面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采用连续型密级配,将橡胶颗粒以骨料形式掺入到沥青混合料中,研究了橡胶颗粒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水稳定性和抗疲劳性能。结果表明,当橡胶颗粒掺入体积分数为3.0%时,橡胶颗粒沥青混合料具有良好的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及抗疲劳性,但水稳定性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4.
<正>由黑龙江省交通运输厅主持的《橡胶沥青混合料除冰雪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开发》科研课题通过省级科技项目鉴定。鉴定委员会认为,该项目研究成果总体上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应用这种技术后,北方冬季路面积雪结冰问题会得到有效抑制。橡胶颗粒沥青混合料即废旧橡胶轮胎颗粒直接添加于沥青混合料中,具有高弹特性的橡胶颗粒能够改变道路表面冰雪层的受力状态以及冰雪  相似文献   

5.
正橡胶沥青是先将废旧轮胎原料加工成为橡胶粉粒,再按一定的粗细级配比例进行组合,同时添加多种高聚合物改性剂,并在充分拌合的高温条件下(180℃以上),与基质沥青充分熔胀反应后形成的改性沥青胶结材料。国内外研究表明,废旧橡胶粉可明显提高基质沥青的使用性能,橡胶沥青混合料具有优良的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抗水损害能力,其抗老化性能和抗疲劳性能更是优于其他改性沥青混合料。橡胶沥青混合料摊铺成高油石比的高弹性低噪音路面,可有效地  相似文献   

6.
文章介绍了橡胶颗粒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发展进程和路用过程中的优点,以及橡胶颗粒沥青混凝土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耐久性问题。通过分析橡胶颗粒沥青混凝土损坏状况、沥青混合料级配类型、橡胶颗粒掺配粒径以及沥青混合料的黏结程度等方面,提出改善橡胶颗粒沥青路面耐久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废旧轮胎经加工处理后可形成再生应用于道路建设行业中的胶粉材料,以橡胶粉为研究对象,以温拌技术为基础,选取了AC-13和SUP-20两种不同级配,研制了掺不同胶粉数量的温拌橡胶沥青混合料,通过混合料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抗水损害性、抗疲劳性的综合性能对比分析,探究了温拌橡胶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胶粉掺量在25%时混合料的路用性能达到较好状态。最后从工程应用角度对温拌橡胶沥青混合料的施工工艺进行总结,研究对于温拌橡胶沥青混合料技术的推广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废旧橡胶轮胎在路面上的利用率,促进绿色生态道路的发展,针对橡胶沥青的黏度以及橡胶颗粒的细度对橡胶沥青混合料压实特性的影响展开分析。首先制备出两种类型的橡胶沥青混合料,通过室内试验分析了橡胶沥青的黏度、胶粉的细度和压实温度对混合料压实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橡胶粉粒径的大小对混合料的压实效果有显著影响,尤其是温度较低时粒径越大,影响越为显著。在相同压实功的条件下,当橡胶粉的粒径从20目增大到60目时,温度为135℃、160℃、180℃时,橡胶沥青混合料压实度分别增加了5.3%、4.2%和3.3%。因此,在制备橡胶沥青的过程中应合理选择橡胶粉的粒径和制备温度,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把控橡胶沥青混合料的压实温度。  相似文献   

9.
通过将不同掺量的玄武岩纤维和橡胶颗粒进行单掺、复掺制备AC-20级配桥面铺装沥青混合料,采用高温车辙试验、低温小梁弯曲试验、浸水马歇尔试验及冻融劈裂试验,对玄武岩纤维橡胶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展开综合考察,研究结果表明:玄武岩纤维能够明显改善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抗车辙变形性,而橡胶能够有效增强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抗裂性与水稳定性;将玄武岩纤维和橡胶进行复掺可综合提升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推荐采用掺量为4%的玄武岩纤维和3%的橡胶颗粒复合改性,有利于提升桥面铺装沥青混合料的服役质量及使用性能。  相似文献   

10.
<正>由黑龙江省交通运输厅主持的《橡胶沥青混合料除冰雪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开发》科研课题,通过省级科技项目鉴定。鉴定委员会认为,该项目研究成果总体上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应用这种技术后,北方冬季路面积雪结冰问题,会得到有效抑制。据了解,橡胶颗粒沥青混合料,即废旧橡胶轮胎  相似文献   

11.
以辽河沥青为基质沥青,以废旧胶粉为改性剂,以糠醛抽出油为调合剂,可制备改性沥青。采用失重系数法、针入度比法考察2种沥青的抗老化性能。结果表明,与基质沥青相比,废旧胶粉改性沥青具有较好的抗老化性能。通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证明用废旧橡胶粉对沥青进行改性,既减少了废旧橡胶对环境的污染,又降低了改性沥青的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国内外废轮胎橡胶粉的分类、物理和化学指标及其改性沥青的性能指标,对北京地区路用废轮胎橡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性能指标提出了建议,并对废轮胎橡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进行了分析,指出将废轮胎橡胶粉改性沥青用于道路建设是资源再利用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于利刚  余其俊  刘岚 《硅酸盐通报》2007,26(6):1148-1152
综述了国内外利用废旧橡胶胶粉对砂浆混凝土改性的研究进展和研究前景.研究表明,在水泥砂浆混凝土中掺加废橡胶胶粉可以有效改善混凝土的收缩性能,提高其韧性、抗冲击性能、抗疲劳性能、抗冻性能,但同时混凝土的强度和弹性模量也会显著下降;而通过对胶粉进行表面改性后,可以有效改善其对强度的影响.该研究将有望应用到公路路面混凝土材料上.  相似文献   

14.
为了更加直观地了解废旧橡胶粉改性沥青的老化过程,通过旋转薄膜烘箱试验,比较了基质沥青和改性沥青的老化温度和软化点随着老化时间的变化情况。同时以软化点为参数建立老化动力学模型来反映两种沥青的老化情况,并计算出活化能。试验结果表明胶粉改性沥青的活化能高于基质沥青,表明其抗老化性能得到提高。并对沥青的老化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剪切时间、剪切温度以及胶粉、交联剂和活化剂用量对胶粉改性沥青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胶粉用量会增大体系的黏度,交联剂在增大体系黏度的同时也改善了其耐老化性能和高温储存稳定性,活化剂的加入可以降低体系黏度并提高其高温储存稳定性。在剪切时间为45 min和剪切温度为180℃的条件下,通过添加质量分数为25%的胶粉、占胶粉质量0.5%的交联剂以及少量的活化剂制备了高温储存稳定性及其他性能良好的胶粉改性沥青。对所制备胶粉改性沥青在沥青混合料密级配AC-16中的应用性能进行了检测,各项指标均能满足相关技术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常温法精细硫化胶粉在轮胎胶料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萍  邓涛  许国玉  李晓勇  赵树高 《橡胶工业》2001,48(10):596-602
以常温法80目精细胶粉用于载重轮胎的胎面和胎侧胶料为例,系统考察了这两种胶料掺用胶粉后的加工性能及其硫化胶的物理性能,其中着重对胶粉在胶料中的分散状态,硫化胶各项常规物理性能以及动态力学性能等进行了试验研究和对比。结果表明,轮胎胶料中掺用80目精细硫化胶粉对其加工性能影响不大,有利于胶料的混炼操作及胎面的流动性,但用量以小于15份为宜;经精炼的胶粉还可以改善胎面胶的撕裂强度、 拉伸强度及耐磨性。  相似文献   

17.
为了增强胶粉表面活性,改善胶粉改性沥青的储存稳定性,分别采用H2O2溶液和NaClO溶液对废旧胶粉进行表面氧化处理,并考察了FeSO4·7H2O对H2O2溶液氧化过程的催化作用。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以及电子能谱(EDS)研究了胶粉氧化前后的微观结构,并采用48 h离析试验对胶粉氧化前后改性沥青的储存稳定性进行了表征。试验结果表明:在两种氧化剂的作用下,胶粉表面活性含氧基团增加,微观形貌发生改变;胶粉氧化前后的主要元素均为C、O、S,且氧化胶粉表面O元素的相对含量显著增加;此外,H2O2-FeSO4溶液氧化的胶粉改性沥青储存稳定性显著提高,满足了我国对聚合物改性沥青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以克拉玛依A H-110沥青为基体,废橡胶粉为改性剂,采用湿法共混,在溶胀时间为2 h,剪切时间为1.5 h,剪切温度为186℃,剪切速率为7 000 r/min的条件下,制备出高性能废胶粉改性沥青。通过改变胶粉的用量和胶粉的粒径,研究了胶粉对改性沥青性能的影响,探讨了胶粉改性沥青机理。结果表明:废橡胶粉的掺入使沥青的软化点、针入度、延度都有明显改善。研究发现废橡胶粉的最佳掺量为15%,最佳粒径为80目。  相似文献   

19.
The performance of recycled‐tire‐rubber‐modified asphalt mainly depends on the structure of rubber in the asphalt. The effects of the curing temperature, mixing time, and shearing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chemical structure and morphological structure of crumb rubber in asphalt were investigated. The crosslink density, compositions, and morphological evolution of the residual crumb rubber were characteri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ructure evolution of tire rubber in asphalt was greatly affected by the curing temperature. At a low curing temperature (180°C), the crosslinking network of the tire rubber was broken down, and this led to the partial dissolution of natural rubber (NR). However, at high curing temperature (240°C), the dissolution of NR, synthetic rubber, carbon black, and inorganic filler was observed. The released carbon black covered with a thin layer of bound rubber dispersed at a microstructured or nanostructured size in the asphalt. © 2015 Wiley Periodicals, Inc. J. Appl. Polym. Sci. 2016 , 133, 4295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