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以明清北京城东直门、西直门在名号、形制上的特殊之处为问题出发点,试图寻找其存在的直接原因,以及深层次的礼制依据。在梳理明清北京城、元大都城、金中都城、北宋东京城的制度传承关系后,提出了中国古代都城瓮城城门制度中“正直之制”的概念:瓮城城门“中门”为“正门”,是仪式性的城门,“正门”与“偏门”根据形态上的“曲”、“直”来区别等级。  相似文献   

2.
“鲜花天花”,即今通称的“百花图天花”或“四季花、百花百果天花”。百花图天花多与“苏式彩画”配合使用,采用的等级与外檐大木彩画等相对一致。其特点为花卉题材多样,每块天花图案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代建筑中应用最广泛、等级最高的装饰图案莫过于"龙"的图案。故宫里许多殿宇的天花藻井、梁枋彩画都画着张牙舞爪,翻卷飞腾的龙,其轮廓沥粉贴金,光彩华丽,殿堂外面月台台阶和栏杆望柱上也刻着千姿百态的"龙戏珠" (又叫"龙斗宝")图案。曲阜孔庙大成殿的"二龙戏珠"浮雕石柱上,两龙对翔,盘绕升腾,栩栩如生。北海公园九龙壁  相似文献   

4.
焦洋 《建筑师》2022,(4):59-69
作为近代曾身任将作且较早具有建筑学视野的代表性人物,朱启钤为何要发起辑录古代工艺之事杰出人物的 言行事迹?这其中的用意,依据他本人在《哲匠录》“叙例”中的话,一为“表彰前贤”,一为“策励后生”。就前者而言, 以哲匠为名,可通过对该词固有寓意的发覆,最大限度地囊括古代工艺之事中的各类人物,并尽力罗致有关其禀赋才 智的记载;而就后者来说,所谓“策励后生”则是意图经由上述努力,使本土新兴之建筑学者认识并传承古代智慧,以 达至“沟通儒匠,浚发智巧”或“汇通文化史”的目标。由此,该著作的主旨或可以被诠释为包含有“何为哲匠”与“哲匠 何为”两个要义:前者为朱启钤遴选人物时的标尺,体现出他对于土木营造乃至工艺之事参与者所涵盖之类型以及所 发挥之作用的体察;而后者则反映出他在建筑学引入中国的背景下对于土木传统之命运的忧患意识,寄托了他透过哲 匠视角使不同层面之传统智慧得以呈现,并将其融会贯通的期望。将经由对《哲匠录》上述两个要义的讨论,使朱启 钤等近代学者在20 世纪初所着力复兴的哲匠话语及其所承载的学术理想在当代得到彰显。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两种清式天花,烟琢墨岔角夔福(蝠)“团鹤天花”和作染牡丹花天花的绘制方法、图案特征和图案寓意。  相似文献   

6.
坐龙天花又称为“正面龙天花”。是清式天花彩画高级做法之一。在绘制以龙题材为主的和玺彩画和旋子彩画的建筑中,室内天花较多用坐龙天花装饰。清代六字真言天花是清代乾隆时期的作品。运用了佛教图案常用的素材梵文、莲花、宝珠、云纹等,图案与佛教建筑功能相统一。  相似文献   

7.
椽头彩画是建筑彩画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我国古代建筑的椽头彩画,图案丰富多彩,做法也多种多样。它们要与不同等级的大木彩画相配运用。本文对各种椽头彩画纹样、色彩、做法以及与不同等级大木彩画相配运用的规则简略介绍。  相似文献   

8.
明代是我国历史上国力比较兴盛的时期,这个时期,大量投资兴建土木工程,形成了明代建筑的独特风格。但明代建筑彩画保留下来的却不太多,文字方面记载更是寥寥。明代建筑彩画经考查分析,基本分为两种图案形式。第一种为“金龙”彩画,此种彩画图案用金量大,在当时建筑彩画中属于高等做法。又称宫殿彩画。“金龙”彩画的次等做法就是“龙草”彩画,这种彩画一般画在皇帝敕建的庙寺建筑上。第二种“旋子彩画”,此种彩画用金量较小,图案简单,但施用范围较广,一般寺庙祠堂等建筑基本普遍应用,本文介绍其题材和做法。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以木为架,以土为墙,而这两种材料都是易潮、畏潮之物,所以,古代建筑很注重防潮。在长期的营造房屋过程中,古代工匠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防潮方法,不断改进完善,积淀了一大批优秀的技术措施。中国古代建筑中的防潮措施比较系统,有城市和建筑群的选址以及地上地下的排水体系;也有防御天上雨雪、空气中潮气和地下湿气的具体构造。本文从建筑历史角度,总结出建筑防潮的一系列措施,并初步探讨了建筑防潮与建筑形式发展的促进与制约关系,用现代科技原理论证古代建筑防潮措施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以木为架,以土为墙,而这两种材料都是易潮、畏潮之物,所以,古代建筑很注重防潮。在长期的营造房屋过程中,古代工匠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防潮方法,不断改进完善,积淀了一大批优秀的技术措施。中国古代建筑中的防潮措施比较系统,有城市和建筑群的选址以及地上地下的排水体系;也有防御天上雨雪、空气中潮气和地下湿气的具体构造。本文从建筑历史角度,总结出建筑防潮的一系列措施,并初步探讨了建筑防潮与建筑形式发展的促进与制约关系,用现代科技原理论证古代建筑防潮措施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1.
"读"与"展"     
《建筑知识》2008,28(4)
展览中心是一个城市甚至国家对外交流的平台之一,某种意义上说,展览中心以及展会的层次能体现当地经济发展的水平和地位。图书馆是精神世界的乐土,它的意义在于体现民众对文化知识的重视程度,体现对国民的精神层面的满足。展览中心和图书馆,乍看之下,两者并无多大瓜葛,但在2008年这个特殊时期的北京,随着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二期工程和中国国家图书馆二期工程的相继竣工并投入使用,这两者的并置,从中似也能读出些许意味。  相似文献   

12.
三月,春风送暖,人们沉浸在“两会”召开的喜悦中。当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工业总体规模已经不小,但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不高,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是一项紧迫任务”的时候,我坐在会场,心情异常激动。它说明,早在13年前国家建材局提出的中国建材工业要走“由大变强,靠新出强”的道路,是正确的。这也勾起我对一段往事的回想……  相似文献   

13.
"大"和"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速度和效率是大工业化时代的标志."大"和"快"是当代中国建筑师普遍面临的问题:在席卷全国的建设大潮中,无论是建筑规模还是建设速度都是史无前例的.建筑师们所承担的工作,与膨胀的建设规模相对应的往往是被大大压缩的设计周期.但是,对发展指标和速度的追求却驱赶着中国建筑师们不得不"大"干"快"上!  相似文献   

14.
"传统"与"现代"之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对人们思想观念中关于“传统”和“现代”的种种误区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对“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传统文化的含义以及现代化的本质等问题予以深入的论述,进而针对当代中国城市和建筑发展中如何正确理解“传统”和“现代”,如何正确思考和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等问题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15.
境物之间     
“即境即物,即物即境”,这是大舍为他们在北京哥伦比亚大学建筑研究中心举办的X-微展所起的名字.“即”意为接近,境是指“一个空间及其氛围的存在”,而物是指“建筑的实体”.[1]从题目中不难读出,大含将自己的建筑历程定义为对“境”与“物”这两个建筑本体主要构成元素的探寻.它像一个不断接近的过程,却因为目标与路径的迷惑而产生曲折与跌宕.这种情节也暗藏在这个命名中:“即境即物,即物即境”,词序的转换在这里有着特别的含义,它用一种简单而分明的方式体现出大舍在“境物”之间的权衡与选择.如果说,大舍早先的设计策略更倾向于“境”的营造,那么,他们近期作品中的一个新动向是“物”的构筑开始占据更重要的位置.这种变化戏剧性地体现在龙美术馆与大舍之前作品的强烈差异之上,在设计策略与建筑语汇背后,所隐含的是建筑师对于建筑本源价值与实现手段的不同思考.  相似文献   

16.
"趣城",尝试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带来新的微型趣味空间,解决城市问题并提升公共空间品质.从字面意思来说,"趣城"首先就是"趣",方案要有趣,这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高大上"项目,而是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另外一种解读,是一种轻型的空间提案,也是一个自下而上的空间策略.另外一个就是"城","趣城"项目针对是城市公共空间,尽管它的尺度很小,但是所有的出发点均基于城市角度,又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城市策略.因此,我们认为"趣城"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城市空间实践项目,它尝试从中间往上下探索,是一种结合了极大尺度与极小尺度创新的实验.因此,有趣(Fun)且有效(Effective),这是我们开始思考"趣城"项目的最原始的出发点,每一个提案都要至少满足这两个最基本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十几年前,商品楼盘多喜欢称"花园"、"广场",那时还引出不少讥评,说你那不过是些楼房,怎么能这样叫呢?其实那称谓是从GARDEN和PLAZA译转过来的,一度在香港非常流行.  相似文献   

18.
《中国住宅设施》2009,(8):32-32
8点15分,方太的上班时间,展厅接待主管谷陶已经在忙忙碌碌的做接待准备。今天的来宾是中国五金制品协会油烟机分会一行,共四十人,几乎网罗了全国的厨电知名企业精英人员,更不乏国内排得上名的厨电巨头。谷陶介绍,今天总共要接待五批客人,这是今天的第一批。  相似文献   

19.
从"普通城市"到"大"--库哈斯建筑理论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璐 《山西建筑》2004,30(16):19-20
从库哈斯的两个典型观点“普通城市”与“大”出发,分析库哈斯作品背后的创作理念,系统地解读了库哈斯的建筑与城市理论。  相似文献   

20.
高技派建筑在20世纪50年代,其注意力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的采用与构件的装配化、标准化方面;20世纪70年代则以强调和表现现代工业技术为主要特征;20世纪90年代,在现代信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下开始蜕变,转向改变自身以适应信息时代高技术与高情感相融合的要求,以及更加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城市文脉、生态环保及人类的感情需要等高情感环节上,而成为建筑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