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建筑数千年来,始终以木为主要构材,砖石常居辅材之位.民居建筑的外立面砖石又占有很高的比例,成为传统建筑文化重要组成之一.本文将对清代砖材规制及应用进行介绍,结合北京老城传统民居中砖材现状,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查阅的方法对现状砖材应用情况进行浅析,以期为今后胡同民居修缮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岭南的大都会佛山为时空背景,以现存的佛山老城传统民居为研究对象,通过结合大量史料和文献,研究在佛山独特的城市形态演变历程(自然村落-集镇-城镇)中民居与聚落的互动关系,把握民居-聚落的基本单元-发展与演变,探寻佛山老城传统民居的特色。 相似文献
3.
4.
传统民居砖装饰的区域文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区域文化的概念,本文对不同区域间传统民居砖装饰的题材、风格、使用部位等特征进行了归纳和比较,分析了其中的差异及原因,进而体现出文化因素对建筑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6.
砖箍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一种典型的传统民居,它的妥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选取具有典型尺寸砖窑作为分析原型,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能反映砖窑受力状态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对其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的应力、加速度、位移响应和塑性区扩展进行分析,并对边跨和中跨地震响应作对比,得到砖窑抗震薄弱部位,提出可行性设计建议。结果表明:窑腿和拱脚是受力关键部位,中跨拱脚和窑腿的加速度、水平位移响应均大于边跨;边拱竖向位移大于中拱,并且拱脚和拱肩部位更为突出;随地震响应增强,砖窑塑性区由边跨拱顶扩展至中腿拱脚部位。建议设计时加宽中腿和加厚拱券,以分别提高其侧向和竖向刚度,减小地震响应。 相似文献
7.
由于近半个世纪的城市快速发展,城市中的建筑出现了不同尺度的替换过程,以北京为代表的中国城市形态由均质逐渐走向一种碎片化的肌理,而近20年的跨越式发展使得这一进程呈现指数型的增长.本文以北京老城的三维立体形态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北京老城建筑高度分布变迁的分析,描述城市形态的变化特征,进而明确对于当下有机城市形态的认知,... 相似文献
8.
以山西宅院和北京四合院为代表,从建筑的外观风格、布局设计和细部装饰等方面对山西民居和北京民居进行了比较,并透过这些表面现象去体味珍贵的历史遗存,去了解时代的文化气息,从而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丰富人们的设计思想。 相似文献
9.
城市传统民居是一座城市演进历程的见证者和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而城市的快速发展必然会引起传统和现代的碰撞与交融。观之洛阳老城,历史厚重,建筑新老混合,多种历史样式交织。基于国务院提出的城市双修理论,如何有效地进行历史街区中传统民居的保护更新已经成为城市现代化进程中至关重要的问题。文章通过文献史料分析、实地调研测绘等方法,以洛阳老城85号院为例,探寻老城历史街区传统民居的保护与更新方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