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杨志国 《古建园林技术》2020,(149):76-78转下期
智化寺作为明正统时期的建筑,是研究明代官式建筑营造技术的典型范例,而智化寺最引人入胜的就是各殿堂内檐留下的大量的明代早期的建筑彩画,智化寺内现存各殿内檐的明代彩画非常典雅肃穆,是研究明代北方彩画的重要实例。本文将以智化寺建筑梁枋彩画、天花彩画和藏经橱彩画为主要对象,从用色、构图、纹饰、佛教题材等方面,阐释智化寺明代建筑彩画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智化寺作为明正统时期的建筑,是研究明代官式建筑营造技术的典型范例,而智化寺最引人入胜的就是各殿堂内檐留下的大量的明代早期的建筑彩画,智化寺内现存各殿内檐的明代彩画非常典雅肃穆,是研究明代北方彩画的重要实例。本文将以智化寺建筑梁枋彩画、天花彩画和藏经橱彩画为主要对象,从用色、构图、纹饰、佛教题材等方面,阐释智化寺明代建筑彩画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蒋博光 《古建园林技术》1988,(18):53-55转56
色彩是中国古代建筑装饰中的主要特征,彩画的技艺更是历史悠久,其建筑艺术在世界上是独树一帜的。建筑色彩与彩画起源于材料防护和建筑审美双重因素。根据清代圆明园工册所用过及现在所通用的颜料,建筑彩画上近代常用的颜料包括矿物质,植物颜料及无机颜料。  相似文献   

4.
明代是我国历史上国力比较兴盛的时期,这个时期,大量投资兴建土木工程,形成了明代建筑的独特风格。但明代建筑彩画保留下来的却不太多,文字方面记载更是寥寥。明代建筑彩画经考查分析,基本分为两种图案形式。第一种为“金龙”彩画,此种彩画图案用金量大,在当时建筑彩画中属于高等做法。又称宫殿彩画。“金龙”彩画的次等做法就是“龙草”彩画,这种彩画一般画在皇帝敕建的庙寺建筑上。第二种“旋子彩画”,此种彩画用金量较小,图案简单,但施用范围较广,一般寺庙祠堂等建筑基本普遍应用,本文介绍其题材和做法。  相似文献   

5.
以传统彩画中的某些图案及构图方式为基础,结合现代建筑的风格、特点所创造出来的,与传统彩画风格截然不同的彩画,称为新式彩画或现代建筑彩画。新式彩画不同于传统彩画,主要区别为以设计为主,作品新颖,色调均较浅,风格淡雅,段落线条、花纹图样趋向简练概括。在内容上以素意图案为主,不限于固定部位等。新式彩画的出现,促进发展了彩画艺术,扩展了彩画适用范围,使这一古老的装饰艺术重新展示出了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椽头彩画是建筑彩画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我国古代建筑的椽头彩画,图案丰富多彩,做法也多种多样。它们要与不同等级的大木彩画相配运用。本文对各种椽头彩画纹样、色彩、做法以及与不同等级大木彩画相配运用的规则简略介绍。  相似文献   

7.
梵宗寺是内蒙古地区保存较完整的清代藏传佛教召庙建筑,梵宗寺大雄宝殿建筑彩画受到清代官式彩画、本土文化、地方传统技艺的影响,呈现出特有的彩画形式,是研究内蒙古地区清代风土建筑彩画的典型范例。本文通过对梵宗寺大雄宝殿建筑彩画的田野调查、数据整理、分析,主要以大雄宝殿大木梁、枋、檩彩画为例,从彩画的构图、纹样、色彩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阐述,同时将其与官式彩画以及其它地方彩画进行比较研究,归纳出梵宗寺大雄宝殿建筑彩画形式特征。  相似文献   

8.
梵宗寺是内蒙古地区保存较完整的清代藏传佛教召庙建筑, 梵宗寺大雄宝殿建筑彩画受到清代官式彩画、本土文化、地方传统技 艺的影响,呈现出特有的彩画形式,是研究内蒙古地区清代风土建筑 彩画的典型范例。本文通过对梵宗寺大雄宝殿建筑彩画的田野调查、 数据整理、分析,主要以大雄宝殿大木梁、枋、檩彩画为例,从彩画 的构图、纹样、色彩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阐述,同时将其与官式 彩画以及其它地方彩画进行比较研究,归纳出梵宗寺大雄宝殿建筑彩 画形式特征。  相似文献   

9.
梵宗寺是内蒙古地区保存较完整的清代藏传佛教召庙建筑, 梵宗寺大雄宝殿建筑彩画受到清代官式彩画、本土文化、地方传统技 艺的影响,呈现出特有的彩画形式,是研究内蒙古地区清代风土建筑 彩画的典型范例。本文通过对梵宗寺大雄宝殿建筑彩画的田野调查、 数据整理、分析,主要以大雄宝殿大木梁、枋、檩彩画为例,从彩画 的构图、纹样、色彩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阐述,同时将其与官式 彩画以及其它地方彩画进行比较研究,归纳出梵宗寺大雄宝殿建筑彩 画形式特征。  相似文献   

10.
梵宗寺是内蒙古地区保存较完整的清代藏传佛教召庙建筑,梵宗寺大雄宝殿建筑彩画受到清代官式彩画、本土文化、地方传统技艺的影响,呈现出特有的彩画形式,是研究内蒙古地区清代风土建筑彩画的典型范例.本文通过对梵宗寺大雄宝殿建筑彩画的田野调查、数据整理、分析,主要以大雄宝殿大木梁、枋、檩彩画为例,从彩画的构图、纹样、色彩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阐述,同时将其与官式彩画以及其它地方彩画进行比较研究,归纳出梵宗寺大雄宝殿建筑彩画形式特征.  相似文献   

11.
五塔寺塔     
五塔寺创建于明永乐年间,原名真觉寺,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曾大加修缮。高台上建有五塔的特殊类型佛塔,被称为金刚宝座塔。五塔寺金刚宝座塔是印度佛陀迦耶精舍形式的佛塔。五塔寺塔在造型上属于印度形式,但在结构上明显地表现了中国建筑特有的传统风格,成为中国建筑和外来文化互相融合的创造性杰作。  相似文献   

12.
通过将明清同时期的天坛与先农坛坛垣格局进行比 对研究,参考中国古代建筑群规划布局采用的模数设计手法, 综合利用文献、图档、实物、航拍图和测绘图等,得出明洪 武十一年(1378年)—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永乐十八年 (1420年)—嘉靖九年(1530年)、明嘉靖九年(1530年)—民国 三十七年(1948年)及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2003年4个历 史时期天坛坛垣格局变迁,并对其因承关系展开分析,研究成 果可为恢复天坛、先农坛坛垣格局提供依据,同时也对研究北 京其他坛庙坛垣格局、明清北京城市空间规划设计理念及保护 北京城市历史景观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张峥嵘  万谦 《华中建筑》2012,(10):180-183
现存武当南岩的两仪殿是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大修武当时所建,是武当山建筑群中极为珍贵的明代原构官式建筑。古代设计者巧妙结构,侧筑山门,其外檐廊直通元代天乙真庆宫石殿,且明间前伸出龙头香,面向金顶,这显示了中国古代匠人的高超构思,并充分反映了道教的"道法自然"。该文通过文献研究以及现场调研等方法,对两仪殿元代至明代的历史作一个完整的概述。  相似文献   

14.
林源 《建筑与文化》2008,(10):86-87
会仙观位于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是一处由金、元、明各时期单体建筑组成的道教建筑群。本文通过对其中主要建筑的结构做法、构件特征、外观形式等的勘察和研究,提出了会仙观的时代特征与地方特征,并对其价值进行了研究与评价。  相似文献   

15.
保国寺大殿是浙江现存最早的,也是唯一的宋代木结构建筑。保国寺大殿有较高的科学和艺术价值,历史悠久,是国内现存重要的木构古建筑。保国寺大殿建筑结构形制出于实用的目的,未减柱子,采取加大进深尺度的做法。殿中的柱子全部做成瓜楞形,阑额做成两肩卷刹的月梁形式,大殿前槽横置的三个斗八藻井,是保国寺大殿的精华所在,建筑形制与《营造法式》做法相同或相近。  相似文献   

16.
铁塔寺位于山东济宁市城内铁塔寺街,原名崇觉寺,始建于北齐皇建元年(即公元560年),宋代重修扩建,北宋崇宁四年(即公元1105年)建铁塔,改名为铁塔寺.元、明、清各朝代均有重修,现已经成为鲁西南佛教文化中心. 铁塔寺是一座古代建筑群式寺院.山门匾额"铁塔禅寺",进山门迎面即是宋代八角九级楼阁式铁塔,是全国三大巨形铁塔之一.  相似文献   

17.
始建于唐代的戒台寺是明清时期北京西郊地区重要的佛教寺院,寺院不仅在建筑布局和园林景观方面具有特色,还是周围自然风景区的核心。建寺以来历代都是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明代以后更是成为北京西郊地区重要的民俗活动场所。文章通过历史文献的考证,还原戒台寺的历史沿革及建筑布局,解析其园林景观和相关游赏活动。  相似文献   

18.
金瓯卜 《古建园林技术》1987,(14):54-56转57
西藏建筑在我国建筑史上独树一帜。布达拉宫、大昭寺、扎什伦布寺、班禅行宫等都体现了西藏建筑中庙宇和宫殿的重要地位。其建筑风格主要体现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重色彩、富装饰,以及独特的民族风格,是不断接受外来影响,并加以融洽和发展的历史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