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读1984年4期《古建园林技术》,内有王铎同志的《径欲曲、桥欲危、亭欲朴》一文,开章提到《建筑学报》1981年12期,刊载我的《略谈园林中的路、桥、亭》一文中的“路欲曲、桥欲断、亭欲危”是误引了《清闲供》云云。回顾我写此文,经过情况复杂,引起王铎同志的误解,故发此文进行必要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四川剑阁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朱绍文同志给本刊来信,要求请张家骧同志就四川广济桥券洞造型问题谈谈看法。我们将来信转给张家骧同志后,很快作了答复。由于有些同志对此问题看法不同,我们又就这封来信和张家骧同志的答复,求教于国家文物局杨玉柱同志。现将朱绍同志的来信连同张家骧同志的复信,以及杨玉柱同志的意见一并发表。  相似文献   

3.
徐苏斌 《建筑师》2017,(5):20-28
20世纪50年代中国近代建筑史主要以帝国主义和阶级斗争为主线索,改革开放以后出现了现代化的主线索。2016年"中国近代建筑史"(五卷本)的出版是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里程碑,也促进了对研究线索和理论框架的进一步思考。本文作者基于参与主编本书的经历,提出了X+Y+Z的框架,即近代建筑史研究需要同时思考外来的影响(X轴)、传统的继承(Y轴)和他学科的影响(Z轴)的三维取向,而不是任选其一。论文解释了作为X轴的民族主义背景下的"主体受容"、殖民主义背景下的"从属受容"、作为Y轴的传统的承传与创造,并探讨了作为Z轴的知识、权力、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殖民主义、公共领域等理论对于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4.
以"学习观看"为主题,笔者与瑞士建筑师彼得·马克力进行了长达两小时的访谈。无论在瑞士还是在中国,这个主题在当下的建筑学教育中都趋于边缘化。但从为什么要学习观看到具体的观看方式及其辅助工具,进一步到如何看待和转译历史,马克力在访谈中坦诚地展示了其多年来关于"看"的经验和思考——在他看来,建筑不止于功能,它还需为眼睛赋予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章介绍了欧美视野下的建造史的内涵,回顾了1982年英国建造史协会成立的缘起,并追溯了萨默森爵士借1985年《建造史》创刊提出的"建造世界"的历史景观。文章从帕克斯顿和水晶宫的案例引出,介绍了英国建造史的研究范畴、当下成果和方法。文章最后讨论了建造史研究国际化的趋势和意义,兼及对中国研究的启发。  相似文献   

6.
成潜魏 《建筑师》2018,(5):115-129
安藤忠雄是一位如此罕见的建筑师,他将艺术和智慧的敏感性结合在能够生产大小建筑的个体中,他强大的内心与磅礴的视野,无视任何流派、学院与风格,强烈地想要创造出扎根于土地和生活的建筑;他独特的设计理念与对工艺的执着将现代主义与日本的传统美学融合在一起;他使用最基本的几何形式,以引入赤裸裸的自然和千变万化的光影为个人创造出一个微观的宇宙。这个宇宙就像一个充满灵气与野性的庇护所,远远地超越了设计概念的抽象性,直抵深藏在生活里最原始的欲望。安藤的建筑总是空间创作和艺术形式的惊喜集合。当穿过他的建筑时,永远无法预知前方,却总是被持续散发着的自我表现的魔力所吸引。这就像他孤独与激烈的人生,永远地充满了浪漫诗意的灵感与革命的力量。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讨了当前法国建筑实践的趋势,重点关注其主要特征,如以使用者与内容计划为中心,功能的灵活性,结构和材料特性的表达。除了部分建筑师和事务所的实践外,理论框架和建筑历史也为这些实践奠定了基础。此外,法国建筑师与其他欧洲同行的经常性交流与合作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原作法文卷首评论刊登于法国d’a建筑杂志2020年12月第286期“简即是多”,它也是对德国建筑杂志Baumeister和ARCH+于2019、2020年发布的两期法国主题专辑的回应。  相似文献   

8.
从现代主义时期被贬低为是一种"犯罪"到如今伴随计算机和数字化的发展以全新的方式回归,装饰在建筑学中扮演的角色一直以来都是建筑学讨论的重要话题。当下重新回归的所谓装饰和之前与现代主义此消彼长的装饰是否在表象和内涵上发生了本质的改变?文章的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从18世纪末至今这段时期,从结构,材料,哲学,艺术史,建构史,技术史和社会学等多方面来客观阐释装饰和建筑学的关系。同时,以主观性和政治性为两组线索同时深入探讨当下建筑学中的装饰回归问题。并试图以主观性和政治性来定义这种全新装饰趋势的特征,寻找和历史中装饰传统的深层次对应,来探讨这种重新回归的装饰在当代建筑学讨论中的定位和其在建筑学中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9.
王冬 《建筑师》2017,(6):100-108
当代中国建筑学与当代中国乡村有着一种内在的互动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互动中,中国当代建筑学自身不断地获得自我反思和自我建构的力量。文章以时间线索为脉络,解析了自1950年代至今建筑界介入"乡村"的四个历史阶段中,建筑学在实践及理论话语方面的流变,探讨了乡村以及乡土建筑作为一种"反思"的力量,对当代中国建筑学现代性建构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一种集体性的城市理解出发,通过阐述记忆的关键性作用,从多角度探讨了建筑师如何能够参与到既建立在已有集体意识之上,又并非回溯而是面向未来的城市/建筑设计之中,以及在此基础上如何能够区别于日常所熟知的事物而发展出具有诗意的设计。  相似文献   

11.
周晓红 《建筑师》2018,(2):77-82
本文讨论了在墨索里尼集权统治下意大利公共住房政策的演变,以及米兰的公共住房建设实践的特点,提出国家住房政策往往会受多方面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热物质文化的概念探究了空气对建成环境的物质作用,主要考察了20 世纪60 年代至21世纪初新加 坡公共住房中空调的引入如何影响氛围、身体以及一系列不同尺度的物体之间的热交换与能量流动。在此过程中,本 文也试图对近期人文社科领域关于“气氛转变”的研究以及建筑史领域关于建筑、技术与环境的研究做出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陈薇 《建筑师》2017,(6):116-122
特定的时空区域因缘历史的风云际会,对文化的嬗变和传承举足轻重,六朝金陵地对于山水文化系统的形成和影响便落在这个坐标上。论文通过"风生水起金陵地、风华流连贵族群、风情万种生活态、风轻云淡山水情"四部分,既从时间梯度上也从空间维度上,揭示了中国山水园林在审美、本源、形态和传播过程中,金陵"生活在六朝山水间"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4.
杨滔 《建筑师》2018,(5):49-54
空间句法作为形态学中的一个学派,发展了40多年,其中遇到了各种挑战。本文根据空间句法最初的研究问题出发,从空间表达、空间计算、空间的主观性以及非空间等方面去辨识并反思空间句法所遇到的问题,从而展望空间句法今后可能的发展方向,即时空生成理论。  相似文献   

15.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天津开埠。租界的建立不仅直接改变了天津的城区范围和空间结构,更重要的是引入了近代西方城市的建设管理模式,开启了天津城市建设的近代转型。1900年"庚子之乱"后的都统衙门管理时期,又将近代西方城市的建设管理模式移植到华界中,后经清末新政的继承和发扬,最终在民国时期,从管理机构、建筑规则和都市计划三个方面,完成了天津城市建设管理模式的近代转型。  相似文献   

16.
包慕萍 《建筑师》2018,(6):6-16
本文报道了东京六本木森美术馆主办的2018年4月始、为期5个月的"建筑之日本展:基因的传承与再创造"。对展览的九个专题——木结构、大屋顶、工艺、空间、美学、形式、集住、自然以及日本建筑在国际上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在与策划总监藤森照信的问答中,揭示了中日传统文化的相同点与差异性,以求准确地理解日本现代建筑与传统的内在关联以及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17.
叶露  黄一如 《建筑师》2017,(6):91-9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乡村营建经历了四次专业技术人员大规模的设计介入,而首次真正意义上的“设计下乡”始于“大跃进”止于“文化大革命”。文章梳理了“人民公社化”运动期间“设计下乡”的历程,并从公社规划和建筑设计两个层面分析“设计下乡”的具体实践。通过剖析此次“设计下乡”行为对乡村空间客体和专业技术主体所产生的不同程度影响,阐述了这一时期国家意志对规划与建筑学学科自主性的负面作用,并针对当前的乡村建设,提出发挥专业自主性、改良现有设计方法和工作模式、建立科学的乡村营建理论体系与设计方法的观点及策略。  相似文献   

18.
曾忠忠  张波 《建筑师》2023,(5):31-37
“非线性建筑”充分体现了数字建造的先进性。本文以“伞亭”的设计建造过程为例,讨论了数字建造在更大量性的“线性建筑”中的实践潜力,在基地信息数字化、多方案比较、发展方案确定性、结构深化、细部设计、工厂预制、现场装配七个阶段中,讨论了数字建造平台、设计师、设计成果之间的互动关系,验证了数字建造广度、深度、精度、效率四方面的优势,也发掘并记录了设计师的能动工作和有效身份。在数字建造中,数字技术工具重塑了设计媒介、工具与人的关系,对设计师提出了新的互适应性要求。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家居配饰中主要家具尺寸的选择、家居风格的确定、家居色彩的搭配、材质的选用及细部配饰需注意的问题作了简略的介绍,旨在为需要进行家居配饰的业主提供一些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20.
李天  周晶 《建筑师》2018,(2):57-62
从1860年天津开埠至20世纪初,天津租界的城市设计没有专业建筑师与规划师的参与,天津租界的早期设计者是具有一定工程背景的工兵、道路测量师与传教士。这些非专业设计者对城市的规划与建筑的设计受到军事思维的制约与殖民地城市建设习惯的影响,虽然设计手法较为粗糙,但是在缺乏熟练工匠与现代建筑材料的情况下完成了天津租界的早期建设,并为今日天津历史城区风貌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