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日阿巴亚楼花岗斑岩位于北羌塘北缘查肖玛地区,本文对其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全岩地球化学测试。结果表明,锆石U-Pb年龄为(64.46±0.60)Ma,说明岩石形成于早古新世早期。花岗斑岩具有高硅、富碱(K2O+Na2O=6.60%~8.81%),贫MgO、TFe2O3和CaO,为钙碱性准铝—弱过铝质系列。岩石富集Ba、Rb、Th和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和Ti等高场强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为右倾型,重稀土元素配分模式相对平坦,具有弱的Eu负异常,属I型花岗岩。岩体母岩浆来源于拆沉作用形成的镁铁质岩浆底侵地壳后部分熔融的产物,形成于后碰撞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2.
东昆仑克停哈尔地区物化探异常丰富,古元古界金水口岩群大理岩是成矿有利地层,印支期似斑状花岗闪长岩为铜钼矿含矿围岩,岩体中有小的隐伏斑岩体及隐爆角砾岩筒,岩体内北东向构造裂隙发育,围绕岩体已形成了斑岩型铜钼矿、夕卡岩型铁多金属矿及热液脉型铜铅锌多金属矿的岩浆热液成矿系列。由岩体往外依次出现钼、铜、铅锌矿化的分带性,总结区域及矿区地质特征认为,结合物化探异常加强隐爆角砾岩筒为中心的似斑状花岗闪长岩体及花岗斑岩体勘查,将是后期找矿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喀拉通克基性杂岩带外围分布多个矿点,采用全岩分析及U-Pb锆石测年,分析不同矿点成岩年龄及地质背景。科克别克提杂岩体基性岩为钙碱性系列,花岗闪长岩为高钾钙碱性Ⅰ型花岗岩系列,成岩年龄为314~325 Ma;札勒岩体为低钾拉斑系列,成岩年龄(359. 5±4. 3) Ma;加波萨尔北岩脉为高钾钙碱性A型花岗岩系列,成岩年龄278~325 Ma。结合稀土微量元素分析表明,矿点形成于岛弧环境,分别位于斑岩型铜多金属矿带、与基性岩有关的铜镍金矿带,中—晚石炭世张性环境下分别侵入斑岩体、基性杂岩体,中二叠世经历顺时针走滑,为成岩成矿作用提供动力。  相似文献   

4.
石门铷矿床位于华北陆块南缘之外方山断隆,矿体赋存于印支期乌桑沟正长岩体内,正长岩主要成分为钠长石、微斜长石,具次生加大现象。通过对矿区新发现的隐爆角砾岩中正长岩进行主量、微量以及稀土元素分析,正长岩具高硅(SiO2=60%~70%)、贫铁(F2O3+FeO=1.89%~5.63%)、高钾(K2O=10.19%~15.80%)、低钙(CaO=0.09%~1.25%)、低钠(Na2O=0.06%~0.38%)等特点,研究认为以上地幔物质为主的过碱性流体上侵过程中交代、重熔周围岩石形成的碱交代热液,热液上升至浅地表发生爆炸形成隐爆角砾岩,热液中Rb元素形成的络合物发生分解置换长石和云母中的K,最终累积富集成矿。该矿床为一碱交代热液型铷矿床,外方山地区及外围存在很多类似的碱性岩体,建议加强对此类型矿床的研究与寻找工作。  相似文献   

5.
冈底斯岩浆岩带的岩石成因和动力学过程对于揭示新特提斯洋俯冲、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和之后的高原隆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松多区岩体地球化学和锆石LA-ICP-MS U-Pb定年研究,结果表明:二长花岗斑岩锆石206Pb/238U年龄为(44.5±1.6) Ma(95%置信度,n=18,MSWD=1.5),黑云二长花岗斑岩锆石206Pb/238U年龄为(50.3±1.1) Ma(95%置信度,n=24,MSWD=0.92),为始新世早期岩浆活动的产物,代表了该区岩石成岩年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松多岩体花岗岩为高钾钙碱性的过铝质I型花岗岩,里特曼指数(σ)为2.2~2.64,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右倾型,负Eu异常明显,富集Nd、Th、La、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Ti、Nb、Ta等高场强元素。Rb/Sr值为0.37~0.53,显示出壳幔混染特征。结合前人成果表明,始新世早期新特提斯洋俯冲板片的阻力加大,在后期演化中板块回转、断离,导致上地幔岩部分熔融,在就位过程中,熔融下地壳物质形成混合岩浆,在快速侵位过程中又混染部分地壳物质,最后形成了松多地区微粒-细粒花岗斑岩体,丰富了冈底斯西段新生代岩浆-构造成岩模式与地球化学特征。  相似文献   

6.
形成于印支期的酸性侵入岩与新疆西昆仑地区成矿关系密切。卧龙岗二长花岗斑岩位于黑石北湖—三道河子岩浆岩带中段,岩体周边发育多种有色金属矿床。本研究针对二长花岗斑岩,采用LA-MC-ICP-MS方法进行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结果为(239.47±0.78)Ma~(222.36±0.64)Ma,指示岩体形成于中—晚三叠世。二长花岗斑岩属于准铝质—过铝质、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岩石全碱含量较高,里特曼指数变化范围较小。相对富集Rb、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等高场强元素,具有弱的Eu异常,且相对亏损Ba、Sr。分析认为,卧龙岗二长花岗斑岩形成于中—晚三叠世同碰撞构造背景下,源岩为壳源沉积物,经过部分熔融、结晶形成花岗岩,为陆壳改造型花岗岩(S型花岗岩)。  相似文献   

7.
普雄矿区位于西藏冈底斯成矿带东段,毗邻驱龙—甲玛铜多金属矿集区,是该地区近年来新发现的具斑岩—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潜力矿区。经前期地质勘查工作,已发现数条具工业价值的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体,矿床规模有望达到中—大型;成矿元素以Cu为主,伴Fe、Au、Pb、Zn。随勘探工作不断深入,成矿体系确定和成矿潜力评价成为勘探工作难点,区内岩浆岩特征研究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点。文章对矿区出露的岩浆岩进行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区内岩浆岩岩石类型以辉绿玢岩、石英闪长岩及花岗闪长岩为主,属过铝质钙碱性—高钾钙碱性岩石系列。岩浆岩均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除花岗闪长岩外,其他岩石未见Eu异常。综上:普雄矿区岩浆岩以中基性闪长质I型岩石系列为主,微量和稀土元素特征同典型斑岩—矽卡岩型铜矿类似,具埃达克岩性质;此外,接触带矽卡岩的发现及矿区岩浆混合作用异常发育,都暗示该矿区有望找到斑岩—矽卡岩铜成矿系统。  相似文献   

8.
东昆仑西段阿克苏河一带箭峡山岩体主要由二长花岗岩与花岗闪长岩组成。为确定其形成时代、地质背景,对岩体中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开展了同位素年代学与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获得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354.8±2.6)Ma(MSWD=0.80),表明其形成于早石炭世。岩石富硅(74.64%~77.38%)、富碱(6.75%~8.13%),属过铝质花岗岩;岩石具有Rb、U、Th相对富集,K、Ti、Nb、Ta相对亏损,轻、重稀土分馏较明显的特征,LREE/HREE值介于2.99~6.74之间,表现出较强的铕负异常(δEu=0.63~0.95);Al2O3值为12.15%~12.98%,铝饱和指数A/CNK值为1.18~1.20,具S型花岗岩特征。岩石成因与源区分析研究表明,岩浆来源于下地壳砂质岩石的部分熔融,结合东昆仑区域地质背景分析,箭峡山岩体形成于大陆边缘弧环境,为古特提斯洋壳俯冲作用背景下的大陆边缘弧岩浆活动产物。  相似文献   

9.
克停哈尔矿区位于青海省祁漫塔格成矿带东端,矿区出露地层有古元古界金水口岩群和寒武—奥陶系滩间山群,岩性以片麻岩、大理岩为主。侵入岩以印支期花岗闪长岩为主,是斑岩型钼矿含矿母岩;北西向的压扭性断裂为矿区主体构造,后期北东向构造为成矿提供了良好通道,是热液脉型多金属矿的主要产出部位,矿区花岗闪长岩体中发育隐爆角砾岩,2016年在隐爆角砾岩中新发现了铅锌矿,是祁漫塔格成矿带发现的第二例隐爆角砾岩型多金属矿,通过对矿区隐爆角砾岩筒初步研究分析认为,其剥蚀程度浅,保存较完整,深部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总结该区隐爆角砾岩成矿特征,以期为祁漫塔格成矿带同类型矿床勘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苏云河钼矿位于西准噶尔西部,巴尔鲁克山西段,是近年发现的大型斑岩型钼矿。矿区Ⅱ号岩体主要为灰—灰白色二长花岗斑岩及斑状二长花岗岩,发育较强钼铜矿化。岩体高硅,中等富碱,A/CNK=0.98~1.06,σ=1.39~2.18,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弱过铝质花岗岩,经过了较强烈的分异演化;稀土总量较低,轻重稀土分馏弱,Eu负异常较明显,相对富集Rb、Th、U、K等,亏损Ba、Sr、P、Ti等。岩体应源于新元古代新生基性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形成于晚石炭世俯冲相关的岛弧环境。结合前人研究,认为Ⅱ号岩体和Ⅰ号岩体源区相同(似),分离结晶作用导致其发育不同的成矿元素组合;Ⅱ号岩体的形成演化为区内斑岩型钼、铜矿化提供了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1.
The effect of Abate used in the control of Simulium damnosum on non‐target benthic invertebrate organisms was studied in river Oti (West Africa) in the Onchocerciasis Control Programme area. Abate was administered by aerial spraying and pre‐dosing and post‐dosing Surber samples were compared. Baetidae and Leptophlebiidae, two of the three predominating organisms were seriously affected by the Abate. Other non‐target organisms that were killed were Gomphidae, Libellulidae and Dytiscidae. Though the larvicide was toxic to other non‐target organisms, particularly Neoperla and Orthocladinae, the effect did not seem to be significant.  相似文献   

12.
《世界建筑》2014,(4):120-121
<正>这处隐于林间的小型生态旅舍仅为旅者提供17间体验式客房。4座高低错落的L形建筑以村落的形式聚集,形成通过曲折步道联接并面向山谷的系列半开放庭院。旅舍大量采用竹木等自然环保素材表现朴实简约的形态。建筑落实低碳环保策略,协助拓展当地日益兴起的生态旅游的视野。建筑依照  相似文献   

13.
付晓梅  于兵 《华中建筑》2006,24(2):34-37
通过分析孟加拉首都政府建筑群来诠释路易斯·康的设计哲学理念及他将物质要素的功能性与精神性完美结合的设计手法。  相似文献   

14.
《世界建筑》2008,(2):82-87
当青城山房项目在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风景区青城山脚下渐渐呈现的时候,所有的人都舒了口气。这一组建筑群落没有成为国家级风景区的累赘,反而成为左邻右舍诸多房地产项目中的典范。这是因为建筑群的形体、密度、尺度、选材、质感、与山体树木丛林有机相融,以一种低调内敛的精致,回应着世界文化遗产的人杰地灵,并将当代人的居住行为空间梳理得流畅而舒适。  相似文献   

15.
《世界建筑》2014,(4):134-135
<正>双子旅舍位于云南大理洱海西南部的金梭岛北端,是租用当地原住民住宅用地来进行的旅游开发项目。用地分为南北两块,从北到南有30°的朝向转换。土地的拥有者要求两块地上的建筑物必须是相互独立的,然而从作为旅舍的使用和感受上,又有整体性的要求。于是,一条70m长的柱廊作为主  相似文献   

16.
New technologies have enabled architects to develop sophisticated patterning techniques. This is epitomised by the expressive possibilities now available to the building envelope: smooth geometries, tessellation, material textures and layers, such as solar shading. For Alejandro Zaera-Polo of Foreign Office Architects, though, patterns have cultural and political possibilities far beyond mere decoration, enabling new practices to address in the urban context some of the crucial problems posed by globalisation: bridging the dichotomy between tabula rasa and contextualism, and the articulation between the local and global. Copyright © 2009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7.
新技术令建筑师能够开发出复杂的图案操作方法。这在当前建筑表皮中各种表现的可能性上得到了集中体现:平滑几何、镶嵌、材料的肌理和层次(比如遮阳)。不过,对FOA的阿里桑德罗(Alejandro Zaera—Polo)而言,图案在文化和政治上的可能性远不止于仅作为一种装饰,它帮助一些新项目在城市文脉方面应对全球化带来的一些关键问题:调和“城市白板”和文脉主义的对立,并在地方和全球间建立连接。  相似文献   

18.
余艳 《中外建筑》2005,(2):40-41
延续传统校园文脉,紧扣湖湘校园文化命题,架构校园建筑设计理念,创新校园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19.
Here, Peter Carl substitutes the term ‘type’ for the typical, and ‘typology’ for typicality. In so doing he frees up the notion of type for contemporary design, liberating it from the strictures of its performance history and precedents that have often veered towards standardisation.  相似文献   

20.
《世界建筑》2005,(4):77-79
阿特沃特学生中心由3栋现存建筑和3栋新建筑组合而成,它们围合而成的室外空间与周围绵延不断的自然景观连成一体。从西南角度看全景时,这部分校区给人的感受是位于大自然中的建筑——宽阔的草坪,点缀于其中的种类繁多的树木,以及阿迪朗克克族印第安人的传统座椅。新的居住建筑彼此呈一定角度地相对,每一栋建筑都与阿特沃特丘陵的两条山脊平行,并对其有所加强。建筑随景观的走势而转折,其长向因而微妙地被分成了若干片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