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马炳坚 《古建园林技术》1989,(23):22-29转17
梁思成先生所著《清式营造则例》自出版至今,已经三次再版。它不仅是大学生学习建筑史和古建筑测绘的主要参考书,而且是古建设计和施工单位的重要参考文献。任何著述都不可能完美无缺,其中图版中的问题较为集中。本文按照《则例》图版的顺序,分“斗拱”、“木构架”、“装修”三部分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校勘两篇“门诀”并有所识何俊寿盼望多年的《工程做法注释》(以下简称“注释”)终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刊印公诸于世。为科研技术人员学习研究明·清时期中国传统官式建筑和文物建筑保护提供了珍贵的经典资料。据知对《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以下简称“则例”)的研...  相似文献   

3.
刘梦雨 《古建园林技术》2023,(6):119-121+55
作为研究清代营造业的一手资料,匠作则例很早就受到建筑史学者的关注和重视。然而,对“匠作则例”这一概念的定义却长期模糊不清,其内涵和外延在研究者的认知与讨论中不乏争议。目前,学界普遍采用王世襄先生提出的匠作则例定义,然而,这一定义却与史学界公认的“则例”概念存在矛盾,同时,由于缺失年代范围的必要界定,在外延上也存在疑问。在从文献学层面厘清了“则例”“匠作则例”与“营造则例”三个不同概念的源流与区别之后,不难发现,“匠作则例”实际上是清代独有的一类特殊文献,它是清代记载营造业与手工业的技术做法、用工用料以及物料价值的规范性文本,其性质既有官修,也有私辑,形式既有抄本,也有刊本。在文献学意义上,匠作则例应当被视为一个专门概念,它与清代则例有交集,但并不一定属于则例。而“营造则例”这一概念定义相对模糊,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对于记载建筑营造类内容的则例,称之为“营造相关匠作则例”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4.
刘梦雨 《古建园林技术》2023,(169):119-121转55
作为研究清代营造业的一手资料,匠作则例很早就受到建筑史学者的关注和重视。然而,对“匠作则例”这一概念的定义却长期模糊不清,其内涵和外延在研究者的认知与讨论中不乏争议。目前,学界普遍采用王世襄先生提出的匠作则例定义,然而,这一定义却与史学界公认的“则例”概念存在矛盾,同时,由于缺失年代范围的必要界定,在外延上也存在疑问。在从文献学层面厘清了“则例”“匠作则例”与“营造则例”三个不同概念的源流与区别之后,不难发现,“匠作则例”实际上是清代独有的一类特殊文献,它是清代记载营造业与手工业的技术做法、用工用料以及物料价值的规范性文本,其性质既有官修,也有私辑,形式既有抄本,也有刊本。在文献学意义上,匠作则例应当被视为一个专门概念,它与清代则例有交集,但并不一定属于则例。而“营造则例”这一概念定义相对模糊,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对于记载建筑营造类内容的则例,称之为“营造相关匠作则例”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5.
张家骧 《古建园林技术》1987,(16):15-20转21转8
我国在建筑上装饰油漆的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最早的记载为清雍正年间颁行工部《工程做法则例》油作始成定例。近三百年的历史,古建油漆作的工艺技术也有了新的发展变化。由于新材料的产生与应用,引起部分旧工具和工艺操作的变更。本文将对传统的油漆技术操作,进行全面系统的介绍,介绍分四部分:一、材料与工具;二、底层处理;三、各种地杖的操作技术;四、涂刷饰面。  相似文献   

6.
我国在建筑上装饰油漆的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最早的记载为清雍正年间颁行工部《工程做法则例》油作始成定例。近三百年的历史,古建油漆作的工艺技术也有了新的发展变化。由于新材料的产生与应用,引起部分旧工具和工艺操作的变更。本文将对传统的油漆技术操作,进行全面系统的介绍,介绍分四部分:一、材料与工具;二、底层处理;三、各种地杖的操作技术;四、涂刷饰面。  相似文献   

7.
我国在建筑上装饰油漆的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最早的记载为清雍正年间颁行工部《工程做法则例》油作始成定例。近三百年的历史,古建油漆作的工艺技术也有了新的发展变化。由于新材料的产生与应用,引起部分旧工具和工艺操作的变更。本文将对传统的油漆技术操作,进行全面系统的介绍,介绍分四部分:一、材料与工具;二、底层处理;三、各种地杖的操作技术;四、涂刷饰面。  相似文献   

8.
我国在建筑上装饰油漆的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最早的记载为清雍正年间颁行工部《工程做法则例》油作始成定例。近三百年的历史,古建油漆作的工艺技术也有了新的发展变化。由于新材料的产生与应用,引起部分旧工具和工艺操作的变更。本文将对传统的油漆技术操作,进行全面系统的介绍,介绍分四部分:一、材料与工具;二、底层处理;三、各种地杖的操作技术;四、涂刷饰面。  相似文献   

9.
我国在建筑上装饰油漆的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最早的记载为清雍正年间颁行工部《工程做法则例》油作始成定例。近三百年的历史,古建油漆作的工艺技术也有了新的发展变化。由于新材料的产生与应用,引起部分旧工具和工艺操作的变更。本文将对传统的油漆技术操作,进行全面系统的介绍,介绍分四部分:一、材料与工具;二、底层处理;三、各种地杖的操作技术;四、涂刷饰面。  相似文献   

10.
《营造法原》中"窗"的设计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该文分析了《营造法原》中有关“窗”的设计体系,并与《工程做法则例》的相应部分进行了比较。《营造法原》中窗的设计体系是以长窗高作为基本尺寸,继而得出各类窗相关部件的大部分尺寸。因记载对象和编纂目的的不同,两部文献中有关窗的设计体系亦有很大差别。在《工程做法则例》中,以面阔、柱径作为基本尺寸,继而推出窗的相关部件尺寸。  相似文献   

11.
清式烟琢墨石碾玉彩画等级排在金琢墨石碾玉之后,排在金线大点金之前。烟琢墨石碾玉彩画总的规则和部位名称与金线大点金相似。不同之处是烟琢墨石碾玉彩画的各路旋子瓣在拘黑、吃小晕的基础上又加了一层晕色。  相似文献   

12.
西安话觉巷清真大寺始建于唐朝,历经宋、元、明、清多次重修,沿衍扩建,形成现在规模,至今保存完整,这是一座古老的清真寺,也是西安地区现存的一组完整的古建筑群。这个寺是以中国古建筑木构架大屋顶传统的独特形式结合了伊斯兰教的装饰艺术,满足了宗教活动的使用功能,形成了雄伟壮丽的形象。全寺分四进院落,每进庭院为传统四合院模式,设厅、殿、门楼前后贯通,主殿、亭阁、楼台、牌坊均排列在中轴线上,共计殿、厅、厢庑一百八十余间,均为木结构。这座寺院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和伊斯兰教建筑,是一重要实物。  相似文献   

13.
张承佑 《古建园林技术》1986,(11):55-60转64
天安门城楼始建于明代,后经历大火以及明清两代的多次重建与扩建,天安门已呈现尊贵豪华、庄严雄伟的建筑形象。今天的天安门广场在元代已形成基本雏形,明初随着北京城垣的改建,广场南移并加以扩大。天安门和广场见证了中国从元朝到新中国成立几百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适应新的功能需要,天安门城楼和广场进行了多次修缮和改建,逐渐恢复了昔日的庄严雄伟面貌。  相似文献   

14.
朱氏牌楼位于山西省原平县城西北15公里处的北阳武村,始建于清代咸丰五年九月(公元1855年),是中议大夫、陕西延榆绥道加盐运使衔武芳畴奉敕为其母朱氏雕造石质节孝牌坊。朱氏牌楼由于年久失修,加上人为破坏和风雨侵蚀,石头表面都有不同程度的风化剥落。屋顶构件摇摇欲坠,石檐下垂、断裂,下层南次楼前后外角塌落,明楼前檐二块飞椽从檐桁处断裂掉落。根据上述情况对朱氏牌楼进行化学加固维修,本文介绍各部位的修缮施工情况。  相似文献   

15.
杨玲 《室内设计》2007,(4):20-32
从事琴棋书画、插花等高雅艺术活动;使用、鉴赏并收藏书具文玩,从不同角度构成文人生活的大部分内容,这些雅趣嗜好可以看作文人身份和阶层的象征,往往也成为影响书斋装饰陈设的重要因素,或演变为书斋独具特色的装饰陈设品,这个过程中也折射出了我国古代居住文化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16.
15世纪苏州刘珏的小洞庭、寄傲园一直未有清晰的考证。据正德至崇祯的吴县方志及文人文集,发现《六味斋笔记》《文氏族谱续集》以及《清河书画舫》中新的文献线索。通过基址考证,推断文震亨宅园"香草垞"是"寄傲园"旧址,得出寄傲园与小洞庭是刘珏2个不同园林的结论。根据文献推测出"小洞庭"的大致空间布局,并对《寄傲园小景十幅仿卢鸿一草堂图》和《小洞庭图》2幅园画做了考证。阐述分析了刘珏造园对《嵩山草堂图》景构图式与景境的借鉴。研究有利于进一步认知和理解明中期的文人造园观念。  相似文献   

17.
清式旋子彩画在构图特点上总的概念一样。墨线大点金与金线大点金根本区分在于主要线路皆不沥粉贴金,取而代之的是墨线。平板枋上的降幕云线路、垫栱板边沿线路也不沥粉贴金,斗栱上也不贴平金,全部以墨线代之。按墨线大点金制度,是隶属于中五彩作法,属于中等级旋子彩画。  相似文献   

18.
教师党支部建设促进高校基层治理,既是落实“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集中体现,又是实现“一切工作到支部”的基本路径,也是发挥“领导基层治理”战斗堡垒作用的必然要求。以“三级联通”为目标完善高校基层治理工作机制,以“三重培训”为基础提升高校基层治理工作能力,以“三项工作”为重点提升高校基层治理工作水平,解决当前党在高校基层的治理结构“空心化”、教师党支部党务和业务工作“两张皮”现象。  相似文献   

19.
翼角起翘和大木举折共同构成了古建筑屋面优美的凹曲弧线,我国古建筑翼角形态多样、辨识度高,具有重要的力学功能及美学价值。本文基于更好地提升当今仿古建筑类项目品质、为其提供理论参考,通过研究文献史料与案例,运用图表法对我国翼角起翘的起源与发展进行了系统梳理,得出角翘于秦汉萌芽、唐代兴盛、宋代活用、明清稳定化的整体脉络;分析总结了我国古建筑翼角起翘的南高、北低的地域性特色、制式及成因;以期在当今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更好地传承古建筑的翼角营造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