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 毫秒
1.
秦荣秀 《中国油脂》2020,45(12):6-11
以香花油茶籽为原料,开展油茶籽压榨工艺的改进研究,考察了不同含壳率、香花油茶籽含水率、炒仁温度、炒仁时间、蒸粉时间和包饼厚度对香花油茶籽油品质的影响。确定改进后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含壳率10%,香花油茶籽含水率10.3%,炒仁温度150 ℃,炒仁时间45 min,蒸粉温度100 ℃,蒸粉时间15 min,包饼厚度6 cm。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得到的香花油茶籽油的水分及挥发物的含量0.06%,不溶性杂质含量0.04%,酸价(KOH)0.85 mg/g,过氧化值0.17 g/100 g,维生素E、角鲨烯、总黄酮和茶多酚的含量分别为20.92、21.08、2.12、71.27 mg/100 g,均优于传统压榨香花油茶籽油的理化指标,符合GB/T 11765—2018一级油茶籽油标准。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油茶果的制油效率,对传统油茶果制油工艺进行改进,采用先整果压破果壳再鼓风加热进行干燥达到蒲、壳与仁分离,得到的油茶籽仁经破碎烘干后进行压榨制油,经冷冻过滤得到成品油。对油茶籽仁烘干工艺条件和压榨工艺条件进行优化,以常温过滤为对照,对成品油的品质进行测定并考察了其在45 ℃储存18个月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油茶果干燥采用先压破果壳再鼓风加热可节约爆蒲(果壳炸开)时间0.5 h;油茶籽仁最佳烘干条件为烘干温度140 ℃,油茶籽仁颗粒直径6~8 mm,采用鼓风干燥;油茶籽仁含水率和油茶籽壳添加量对出油率有明显的影响,在添加30%油茶籽壳条件下,当含水率为3%时,出油率最高;油茶籽原油采用冷冻过滤得到的成品油的酸值(KOH)、过氧化值和苯并芘含量分别为0.6 mg/g、0.2 g/100 g和3 μg/kg,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要求,且储存稳定性优于常温过滤。该工艺节约了油茶果制油时间,提高了出油率和成品油的储存稳定性,可实现油茶籽油的快速制备。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究螺旋压榨过程中含壳率对油茶籽油品质特性的影响规律,论文考察了含壳率对螺旋压榨油茶籽油的出油率、理化指标、生物活性物质、脂肪酸组成、氧化诱导时间以及挥发性风味成分等品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螺旋压榨出油率随着含壳率的增加而提高,到20%时趋于稳定,最高出油率为26.29%。且当含壳率为20%时,油茶籽油的酸价、过氧化值、水分及挥发物含量均最低,分别为0.82 mg/g、0.37 mmol/kg和0.07%,氧化诱导时间最长,为22.62 h,同时其色度值和磷脂含量均处较低水平。当含壳率为30%~40%时,油茶籽油中多酚含量最高,为67.48 mg/kg,且油茶籽油的色泽相对较深。含壳率对油茶籽油的甾醇、角鲨烯、维生素E含量以及脂肪酸组成无显著影响。通过电子鼻和GC-IMS对不同含壳率油茶籽油中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油茶籽油中主要挥发性化合物为醛类、醇类、酯类、酮类和杂环类物质等,且含壳率较高的油茶籽油和含壳率较低的油茶籽油中的挥发性成分有显著差异,当含壳率低于20%时,油茶籽油中挥发性成分含量较多,其香味较为浓郁,随着含壳率的增加,油茶籽油中挥发性物质含量也随之减少。综合油茶籽油的理化指标、生物活性物质含量、氧化稳定性及挥发性成分含量,螺旋压榨油茶籽油时的物料理想含壳率为20%。  相似文献   

4.
为了摸清液压榨油规律及最佳榨油条件,考察了不同含壳率、含水率油茶籽原料,以及原料在不同烘烤温度、破碎茶籽粒径、水蒸气蒸制等条件下液压压榨后油茶籽油的出油率和营养成分变化规律。通过分析试验数据得出当液压压榨油茶籽原料中含壳率为20%,含水率3%~5%,原料入榨前在120℃烘烤1 h后进行液压压榨后产油率和得到的茶油营养物质的含量相对较高。研究还发现,油茶籽破碎蒸制后出油率有所上升,但所榨茶油酸价也明显上升,各种营养成分与蒸制前无显著提高,因此得出采用液压工艺榨油应通过适当温度烘制,而不必利用水蒸气蒸制来提高出油率和油脂品质的结论,且入榨前对原料进行适当破碎有助于提高液压榨油的出油率。  相似文献   

5.
压榨条件对油茶籽毛油挥发性成分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压榨前处理条件对油茶籽出油率的影响,以及压榨毛油中理化指标在不同压榨条件中的形成规律等问题,本研究考察了不同含壳率、含水率、烘烤温度和时间等条件下压榨油茶籽油的挥发性成分和营养成分的变化。结果发现压榨原料的含壳率为20%,含水率4%~5%时,原料在入榨前130℃烘烤1 h后进行一次性螺旋压榨,低温离心过滤后生产的茶油挥发性成分最丰富,营养物质的含量也相对较高;茶油的特征挥发性物质包括正辛醛、壬醛、糠醛、正己醇、庚醛、正庚醇、正辛醇、苯乙醛、反式-2-癸烯醛等,构成了压榨茶油的基本风味组成。研究还发现温度是挥发性物质和营养成分浓度变化的敏感因素,在茶油加工过程中一定的温度对挥发性成分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高温往往对营养成分的保留不利。  相似文献   

6.
《粮食与油脂》2016,(8):29-32
对丝瓜籽进行剥壳和脱皮,采用低温压榨技术从丝瓜整籽、脱壳籽仁、脱皮纯仁中分别提取油脂并对三种油脂进行品质分析。结果表明,丝瓜籽含壳率43.64%,籽仁含种皮率1.68%,纯仁率54.68%;丝瓜籽的粗脂肪和粗蛋白含量分别为21.15%和24.64%,经脱壳和脱皮后,籽仁和纯仁的粗脂肪含量分别提高至40.53%和36.49%,粗蛋白含量分别提高43.61%和42.52%;丝瓜籽、仁油的主要脂肪酸是亚油酸、油酸、棕榈酸、硬脂酸,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72.62%~76.78%,其中亚油酸含量56.48%~58.69%;丝瓜籽油的甾醇含量1.09%~1.90%,维生素E含量20~25 mg/100g,维生素E的主要成分为γ–生育酚,还含有一定量的生育三稀酚。  相似文献   

7.
荞麦籽粒的物理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荞麦籽粒的物理学特性,检测了5个荞麦品种籽、壳和仁的10个物理学特性。结果表明:籽含水率11.6%~13.4%,籽粒度3.8~5.0 mm占90%以上,仁色泽L*、a*和b*值分别约为籽的1.8,1.7,2.6倍,籽千粒重27.1~37.2 g,籽和仁容重分别为578~698,699~795 kg/m~3,籽、壳和仁比重分别约为1.11,0.61,1.13 g/cm3,壳和仁占籽重量比率分别为13.8%~19.2%,80.8%~86.2%,壳厚度约0.18 mm,壳仁间隙0.09~0.12 mm,仁硬度1.07~1.26 kg;不同品种荞麦的籽含水率和千粒重,籽仁容重,壳仁占籽重量比率,壳仁间隙及仁硬度等有较大差异。不同品种荞麦籽粒的这些物理学共性和特异性,对荞麦脱壳技术研究及脱壳生产工艺调整等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苦荞麦籽粒的物理学特性,检测了不同生产地5个苦荞麦品种的10个物理学特性。结果表明:籽含水率11.5%~13.9%,籽粒度2.6~3.0mm、3.0~3.4mm和3.4~3.8mm的分级比率之和为88%~94%,仁色泽L~*、a~*和b~*值分别为籽的1.2~2.8倍、1.4~2.5倍和1.8~10.9倍,籽千粒重17.0~21.8g,籽和仁体积质量分别为627~689kg/m~3和725~760kg/m~3,籽、壳和仁密度分别为1.10~1.18g/cm~3、0.66~0.71g/cm~3和1.24~1.33g/cm~3,壳和仁占籽质量比率分别为26.3%~30.6%和69.4%~73.7%,壳厚度0.09~0.13mm,壳仁间隙0.037~0.053mm,仁硬度0.92~1.06kg,这些物理学特性参数可用于苦荞麦脱壳加工设备与技术研发;这10个物理学特性在不同生产地苦荞麦品种间均有显著性差异,揭示了不同苦荞麦原料脱壳加工生产工艺调整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1 前言油茶是多年生木本油料作物,全国每年产茶籽约6.5亿kg。茶油存在茶仁中,茶籽壳基本不含油。未脱壳的油茶籽在压榨过程中,茶籽壳反而要吸附一部分油,降低出油率。另外,茶籽壳中含碱性很强,影响茶油  相似文献   

10.
探讨油茶籽油用于注射用油的精炼加工方法。精炼工艺参数设定为:碱液质量分数3.65%~8.07%,超碱量0.2%,常温碱炼,碱炼时间20 min;2.3%~2.8%活性白土与0.59%活性炭混合脱色,脱色时间20 min,脱色温度90℃;脱脂温度1~2℃,脱脂时间24~40 h;脱臭温度200~230℃,脱臭时间20~40 min;过滤机孔径0.5~1.0μm。在此条件下,油茶籽毛油酸值(KOH)为7 mg/g时,精炼率达到88%~89%。实践结果表明:生产的注射用油茶籽油符合国家药典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