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泰山三阳观位于泰山南麓凌汉峰下,其外围的山林环境优美,院落内部地形变化丰富,与泰山其他道教宫观大有不同。以三阳观院落及其周边环境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考察、测绘、古籍及碑刻查阅等途径,梳理了三阳观的历史沿革并建立了道观的立体模型。从选址、整地、建筑、空间、植物等方面,分析了泰山三阳观“洞天福地”景观意境的营造手法,总结出其意境营造的特点为巧于因借、山观相融、空间深远和意境清幽。  相似文献   

2.
造型各异的古亭是泰山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泰山景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泰山7座著名石亭的选址、取材、造型、楹联等方面分析,揭示泰山石亭的3个主要特色:依景而建,选址在泰山最具特色、最突出的景观附近,成为赏景的最佳地点;就地取材,造型古朴厚重,与泰山自然环境协调一致;楹联内容丰富,汇集了大量著名的文人题记,文化内涵深刻,处处彰显着建造者尊重文化传统的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3.
崔岩  鞠平  王心公 《建筑学报》2006,(11):77-79
本文通过对沈阳友谊国际会议中心改造扩建工程的介绍,表达了在友谊宾馆特定环境下,建筑师对选址、规划、旧建筑、环境、材料材质、功能、空间的综合考虑与关注,将业主需求的新功能理性地“溶解”在旧建筑中,形成与环境特色共生的新建筑。  相似文献   

4.
泰山清代行宫是皇家行宫园林与泰山风景名胜融合的佳作。首先对相关研究进行了概述,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选取岱顶行宫、白鹤泉行宫、四贤祠行宫和灵岩行宫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造园手法进行了概述,最后分析泰山清代行宫的造园特色为选址古迹、因礼布局、宫岳相联和景题通天。对汲取传统行宫园林营造智慧和启发泰山当代风景保护与建设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赵明远  肖磊 《园林》2014,(3):50-53
导语泰山因其特殊的地质地貌,产生了独特的岩石。其质地、色彩、纹理独具特色,自成一派,蜚声中外,特称为“泰山石”或“泰山景观石”。泰山石使得泰山特色鲜明,业界普遍认为“松石为骨”。本文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实例分析了泰山景观石的主要类型、景观特性以及在园林中的主要应用方式,同时指出在具体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查阅历史文献资料梳理了泰山普照寺历代空间布局演变,通过实地考察和测绘建立了寺院立体模型,并对其选址与现状、整体格局、建筑形制、空间形态作出初步分析。其中中轴线上空间序列组织尤其精妙,采用视线分析法对视觉及空间感受进行分析,概括出“起”、“承”、“转”、“合”的空间序列组织手法,悟出普照寺宗教空间与园林空间互相融合的艺术特征,一如邵贤在《游岱麓普照寺》中云:“斜日短筇山径曲,小桥流水寺门开。”  相似文献   

7.
坐落在山东泰山脚下的中国建筑石雕公司,组织上千名能工巧匠,开发经营泰山花岗石材、精巧石雕制品,让山东名贵石材竞放异彩,供应全国,远销世界。“五岳之尊”的泰山山脉,方圆426平方公里,蕴藏着丰富的花岗岩资源,性能优良,色泽鲜艳,花纹繁异。这里庄重素雅的“泰山青”花岗石,被公众誉为“石材之王”;那似碧如玉的“泰山绿”,堪称“石中之佼”;还有那纹理别致、色泽引人的“泰山红”、“泰山花”等品种,也都跻于名材之林,受到中外客商的青睐。历代能工巧匠精雕细琢的石刻工艺制品,遍布泰山上下,更是令人赞绝,驰名中外。为了充分利用石材资源,进一步继承和发展我国的传统建筑石雕工艺,更好地为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经原建筑材料工业部和山  相似文献   

8.
进入后弘期的西藏寺庙建筑,随着藏传佛教文化的不断发展成熟,开始更多地吸收本土文化,转型成为真正具有本土特色的宗教建筑。哲蚌寺正是在这一时期修建的大型藏传佛教寺院的典型代表,该文试图从建筑选址和群体布局两个方面去分析其所具有的本土文化特色。哲蚌寺的选址不仅受到了天梯说、金刚说、天人合一说等藏族文化主流学说的影响,也受到了宗教活动及安全防御对于寺庙选址的约束。通过对寺院内现存建筑的等级、修建年代等方面的分析,得出寺庙群体衍生发展的趋势。藏传佛教寺院在西藏社会中还承担了教育的责任,所以依据寺院所具有的宗教、政治、社会功能,总结哲蚌寺建筑群体布局的特色。  相似文献   

9.
巴渝寺庙园林有着浓郁的地域性特征.根据巴渝地区现存的寺庙园林,通过收集现存寺庙的资料,从选址、建筑和造景处理手法方面入手,提出其“因形就势”的寺庙园林选址、“自然为法”的空间布局、质朴简洁的园林建筑形态、疏朗自然的园林造景特色.总结了“巧于因借,古拙清旷”的造园风格,为完善中国古典园林风格体系,发掘地域性园林的造园内涵和对建设当代巴渝地区园林景观,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母宫位于泰山登山中路龙泉峰下,是泰山最古老的建筑群之一。斗母宫肃穆规则的奉祀空间与灵动多变的园林空间相结合,形成了泰山独具特色的道观景观。论文以实地测绘和文献梳理为基础,建立了该道观的立体模型、梳理了其历史沿革,对其环境背景、空间布局和造园特色作了系统分析。阐述了斗母宫与泰山自然山水的完美相融,群落庄重不失灵巧,建筑单体古朴大方、意境深远、文化内涵深厚等特色,突出了其文化审美价值和保护价值。  相似文献   

11.
泰山灵岩寺是现存唐宋山地佛寺中处理“寺-山”关 系的规划设计重要案例,也是泰山风景名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 分,其相应的园林格局营建过程、方法和逻辑需要深入探究。 灵岩寺园林营建受独特的山水格局影响,逐渐形成了以“背方 山、面象山”的寺院为核心、方山内外风景点环绕、面积广阔 的园林格局。通过实地调研、史料梳理和图像分析,首先发现 灵岩峪具有2层山势环抱、山泉散点分布的山水格局;其次将 灵岩寺园林格局的营建过程分为草创期、成形期、丰富期和修 复期,并分析其不同时期的营建方法与格局特征;最后总结出 灵岩寺园林格局的营建逻辑和4条营建经验。以期提供传统山 地寺庙园林规划设计的历史经验,为泰山风景名胜遗产保护提 供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12.
济南千佛山兴国禅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是我国 142 所汉传佛教重点寺院之一。本文通过对现存碑刻和相关文献研究,从历史沿革、相地选址、总体布局、院落营造四个方面探究兴国禅寺空间布局与山地环境的共构性与契合度,总结出崖寺互借、文景相融的布局手法,为现代山地风景建筑的空间营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法明寺位于昆明市宜良县匡远镇,自唐初建,至今香火延绵不断,虽然目前仅存一殿一塔,但其对云南汉传佛教寺庙建筑研究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本论文在实测调研的基础上,参考法明寺碑文记载及梳理相关史料,结合法明寺的历史发展,较为系统地分析了法明寺大殿的建构技艺特征,进一步明晰汉传佛教寺院建筑在云南边疆地区的传播发展与地方建构技术的灵活创新运用。  相似文献   

14.
塔尔寺是我国著名的喇嘛寺院,在建筑艺术方面独具特色。通过塔尔寺建筑与自然环境、总体布局、空间组合、园林景点、细部装修以及砖雕、壁画、油塑、堆绣等方面的情况,论述了塔尔寺的建筑艺术。  相似文献   

15.
曹劲 《新建筑》2004,(6):22-24
在现代化进程中,乡土建筑遗产和乡土文化的保护日益成为重要的课题。香港大埔头村敬罗家塾文物修缮工程获得了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文物古迹保护杰出项目奖。通过对维修原则和维修方案的回顾与分析,对乡土建筑遗产的保护做出基于现代视角的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6.
马琪  李坚 《华中建筑》2012,(2):178-183
龙氏家祠是民国时期云南省主席龙云为祭祖所修建,是云南民国时期云南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该文通过龙氏家祠用地的外部山川概貌和周围环境的叙述,从风水形势法觅龙、查砂、观水、点穴等诸意象表述和揭示为何龙云母亲墓地和龙氏家祠选址于昭通迴龙湾这一地方,并且概要分析了龙氏家祠建筑群的规划与建筑设计亦受风水学的影响。通过该文希望重视中国建筑风水学,保护自然景观和生态景观。  相似文献   

17.
岭南历史最久远、地方特色最浓厚的当属悦城龙母祖庙。龙母祖庙座落在西江北岸,庙中所祀奉的是龙母。龙母祖庙虽然所处地势较低,但因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防洪措施,故经受住了多次洪水冲淹而不毁。龙母祖庙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尚属完整。龙母祖庙与古越族的文化史息息相关,在岭南文化史及民族史上均有着不可低估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岭南历史最久远、地方特色最浓厚的当属悦城龙母祖庙。龙母祖庙座落在西江北岸,庙中所祀奉的是龙母。龙母祖庙虽然所处地势较低,但因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防洪措施,故经受住了多次洪水冲淹而不毁。龙母祖庙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尚属完整。龙母祖庙与古越族的文化史息息相关,在岭南文化史及民族史上均有着不可低估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岭南历史最久远、地方特色最浓厚的当属悦城龙母祖庙。龙母祖庙座落在西江北岸,庙中所祀奉的是龙母。龙母祖庙虽然所处地势较低,但因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防洪措施,故经受住了多次洪水冲淹而不毁。龙母祖庙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尚属完整。龙母祖庙与古越族的文化史息息相关,在岭南文化史及民族史上均有着不可低估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张峥嵘  万谦 《华中建筑》2012,(10):180-183
现存武当南岩的两仪殿是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大修武当时所建,是武当山建筑群中极为珍贵的明代原构官式建筑。古代设计者巧妙结构,侧筑山门,其外檐廊直通元代天乙真庆宫石殿,且明间前伸出龙头香,面向金顶,这显示了中国古代匠人的高超构思,并充分反映了道教的"道法自然"。该文通过文献研究以及现场调研等方法,对两仪殿元代至明代的历史作一个完整的概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