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Column     
随着佛教传入日本,佛教寺庙建筑采用了圆柱和方柱,还使用了柱座。圆柱代替原木。角柱即方柱,是继圆柱以后的另一种柱的形式。在选材和工艺上都产生了积极的进步,人们在懂得了构造技术的同时,也注意到了材料的节约。房屋也逐步简朴起来。  相似文献   

2.
赵邵华 《山西建筑》2007,33(19):17-18
结合佛教寺庙形制发展的历史背景,介绍了佛教寺庙的总体布局,通过对海会寺建筑艺术及建筑文化的探究、解读以及分析,以提高人们对海会寺宗教建筑的认识,力求能对宗教建筑研究和保护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正>雨后的九华山烟雾蒙蒙,香气缭绕。日前,笔者慕名而来佛教圣地,不为拜佛,目的是走访一支特殊的消防队伍——九华山僧尼义务消防队。九华山是全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5A级旅游风景区。现存大小寺庙99座,其中国家级重点寺庙9座,省级重点寺庙30余座,有佛像6800多尊、文物2000余件。这里每日香客如织,香火旺盛,珍贵的古寺庙群和大量的古迹文物无疑是消防的重点保卫对象。"火灾无情,  相似文献   

4.
一、查济古韵今风查济村,位于皖南泾县城西41km,紧连太平湖,接壤黄山,毗邻九华山;它始建于汉初,鼎盛于明清;当时有4座村门、3座塔、  相似文献   

5.
九华山地处皖南,风景绮丽,自古寺庙众多。九华山寺庙依山形而建,山形决定寺庙外形。寺庙的建筑与景观设计,均依照周围山岭的高低、走向、曲度来设计,结合当地风俗文化,顺其自然、因地制宜,尽显乡土之灵气。建筑布局与空间组织受宗教性、世俗性和地形地貌的综合影响,其种种巧妙的处理手法,对今天提倡的低碳设计、自然设计理念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风景秀丽的安徽省九华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传说是地藏菩萨显灵说法的道场。唐朝开元7年,古新罗国(今朝鲜半岛)皇族近亲金乔觉渡海至此,辟地藏王道场,大规模建筑寺庙,历经宋、元、明、清,日益兴旺。鼎盛时期,佛寺达300余座,僧众4000余人,香烟缭绕,经年不绝,享有“佛国仙城”之称。九华山现存完好的古寺庙90余座,其中国家级保护寺庙9座,省级30座,其它大小寺庙星罗棋布,大多依山就势,布局灵巧,或高耸于峰巅云  相似文献   

7.
传乾隆母后朝五台山,回京于香山建宝相寺,到承德建殊像寺。本文从五台和承德两座殊像寺的建筑规模和使用情况,阐明两寺并无建筑方面的模仿和宗教方面的联系,供建筑史和清史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8.
皖南民居有自己鲜明的建筑特色,粉墙黛瓦、泗水归堂、马头墙、雕刻等是典型的徽派建筑特点。九华山地区建筑除具有这些特点外,还有自己的一些风格特征,比如马头墙边缘线随坡屋顶坡度而建、马头墙出挑深远、上垛头处的退阶复杂等。只有充分吸取这些建筑符号,才能使项目带有九华山特色的皖南建筑风格。  相似文献   

9.
风景秀丽的安徽省九华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传说是地藏菩萨显灵说法的道场,享有“佛国仙城”之号。千百年的佛教文化,给九华山留下了丰富的珍贵文物。现有完好的古寺庙90余座,其中国家级保护寺庙9座,省级30痤,大小佛像6800多尊,文物2000余件。其中有明代万历皇帝御  相似文献   

10.
龙自立 《山西建筑》2009,35(1):66-67
指出张家界普光寺是一座具有艺术多样性的寺庙建筑,它集寺、观、阁、祠等建筑形式于一体,汇释、道、儒、武等宗教文化于一流,保留了宋、元、明、清各朝代的建筑装饰艺术,并从普光寺的建筑艺术多样性着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李沁园 《建筑师》2021,(3):68-78
本文以日本长崎、京都的4座黄檗宗寺庙中的7座单体建筑为代表实例,从其实例特点出发,分析其祖型源流,指出其中五座建筑的梁架形制与中国明清时期东南沿海地区佛寺建筑梁架有较深的渊源,同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自身的地域特点.  相似文献   

12.
智化寺位于北京朝阳门内禄米仓,明正统九年(1444)宦官王振创建。其建筑座北向南,前后六重,东西三路、全盛时期占地总面积约两万平方米,拥有各种房屋两百余间。智化寺前半部中轴线上的殿堂是按其宗教意义设计的。主要殿堂红墙之上皆为歇山黑琉璃筒瓦顶,这在国内现存寺院中尚不多见。万佛阁内彩画图案为旋子彩画,盒子绘旋花。在建筑结构上,智化寺既有宋元的做法,也有清代的形制,同时还具有明朝的特征,并未限于单一规制。  相似文献   

13.
潘君亭  赵兵 《风景园林》2019,26(3):116-120
涧上草堂是明末清初苏州地区由明代遗民徐枋所构建的古典园林。明清易代之际,很多明朝文人士大夫不愿出仕新朝并自愿成为明遗民,成为清初一大特殊社会现象,对这一特殊群体所构建的园林进行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中国的古典园林史。通过分析画作与历史文献,对涧上草堂的原址、各园林要素以及园林后期的发展3个方面进行研究,得出草堂的平面想象图并概括涧上草堂的历史价值,力图推进在明末清初这一过渡时间段古典园林研究与发展的深度。  相似文献   

14.
李欢  张斌  何佳钰 《华中建筑》2011,29(9):150-153
鄂西南明清寺观是土家族地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受到民族文化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其理景艺术拥有自身独特的风格.该文从择址理念、建筑情境和庭院空间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鄂西南明清寺观理景艺术.  相似文献   

15.
崔羊羊 《城市建筑》2014,(11):72-72
本文以咸阳市明清城区为例,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建筑设计的角度出发,讨论了咸阳市明清城区旧城改造的更新与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16.
基督教传入我国经历了唐、元、明中期至清中叶、清末至民国初期等四个历史时期,伴随着基督教的传入,基督教建筑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影响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样貌。基督教建筑在中国走过了宽容、对抗、交融、共存的发展道路。在当前全球化格局下,基督教建筑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中的演变对当前我国建筑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刘佳  卢光大 《山西建筑》2010,36(31):49-50
以区府广场改造规划为例,对宿迂市明清古城墙遗址保护规划进行了探讨,通过及时调整规划设计,将明清古城墙遗址与区府广场地下人防结合,从而达到既满足使用要求又有效保护了历史遗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木建筑构架,基本上是矩形构架系统,其刚度完全依靠榫卯紧密的结合。民间木构建筑为加固构架的刚度,采用了一些方法如:增加阁楼。增加柱间穿插,增多檩条,相对缩小檩距。加强围护结构的刚度。尽可能增加斜撑和加固节点的构件。同时民间建筑抛弃了官式建筑中许多不合理的用材和构造。常见的几种木构架类型:三角形构架、硬山搁檩、平顶、抬梁式构架、穿逗式构架等。明清时期,还留下了若干成套的建筑经验,或某一工种的定型做法的歌诀和著作。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建筑有两股源头,两根脉络。一个是以黄河流域、中原地区,另一个在长江流域以及广大南方水网地带。第一次的大融合与建筑高潮是秦汉建筑,经过秦汉时期,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建筑的大融合,中国建筑的木构体系已经成型了。第二次大融合与建筑高潮是唐宋建筑,唐朝为建筑的高潮期,宋代是唐以后的一个“整理”阶段。宋的建筑转向细巧,也有条件出现了我国最有影响的建筑规范——《营造法式》,成为这个高潮的尾声。第三次大融合与建筑高潮是明清建筑。这一次交流融合的规模较小,主要表现在各民族之间、南北之间。明清建筑已经表现了成熟期过去以后的那种深思熟虑,更加条理化、制度化,中期那种雄浑伟大的气魄。  相似文献   

20.
天安门城楼重油饰彩画修缮按原明清时期的传统彩画制度,外檐梁枋彩画装饰了金龙和玺。和玺彩画为明清彩画等级中最高制度。金龙和玺以金龙为此种彩画的装饰题材。它为沥粉片金加攒退做法。各主要纹路部位的划分安排基本上同龙草和玺彩画,各主要线路均沥粉贴金,各种主要线路都施以晕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