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杭州与天台同处我国江南地区,风光旖旎,山水灵秀.杭州天竺三寺与天台方广三寺均属山地寺庙园林,并都有上、中、下三寺共同发展的历史脉络.通过寺院选址环境、空间营造、建筑布局、水体景观、古树保护等方面,探析山地寺庙园林造园特色,以期为同类山地寺庙园林保护与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刘帆  罗能 《建筑与文化》2014,(7):152-153
基于对四川地区山地寺庙特征的研究,探讨山地寺庙充分利用地形,完成整体布局的设计方法,并应用于宁南县南华寺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中,使其融于自然,体现出寺庙宁静肃穆的氛围和山水园林的气质。  相似文献   

3.
杨一铭  沈实现  晋亚日  杜陈沁 《园林》2024,(2):30-37+45
杭州昭庆寺是中国古代寺庙建筑中的珍贵遗存,作为南宋时期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其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借助于历史文献资料,梳理昭庆寺的兴衰变迁,结合建筑遗迹和实地勘察,建立起对昭庆寺在南宋时期的整体呈现。综合研究昭庆寺历史沿革、南宋时期建筑布局、植被景观以及园林活动等方面的重要性和独特之处,复原昭庆寺的建筑风貌和园林景观,揭示寺庙开放式空间为园林活动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以期推动南宋园林研究的深入发展,为今后类似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促进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马莹  张建林 《福建建筑》2013,(2):31-33,80
本文通过介绍缙云寺的发展历史,对寺院选址、建筑空间布局、建筑单体形态、园林进行实地调研分析,总结了缙云寺建筑的布局特征,园林的空间类型及特点以及园林植物的造景特点,初步探讨了巴渝地区郊野山林式寺庙园林的构景特点,为巴渝寺观园林研究奠定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韩国通度寺3个历史时期的寺庙空间构成特点进行分析,总结出该寺庙空间构成随时代发展、文化积淀而变化的特点.即整个寺庙空间变化模式为:以塔为中心—以塔殿为中心—以殿阁为中心的寺庙空间构成的不连续变化,以及该变化的文化背景成因.通度寺空间构成的这一特点与中国传统寺庙园林布局形式、中国佛教东传以及佛教的韩国本土化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6.
宁波天童寺"三关十景"是中国山林型佛寺胜迹的典范,其形成承载着古代中国独特的风景意识和审美观念。基于图文记录,对"三关十景"及周围寺庵、塔院分布位置进行复原,并从可行、可望、可游、可居4个角度探讨"三关十景"的寺庙园林营造。研究得出"三关十景"在"样貌构成"上关注动态游观,从而对寺庙园林空间形态形成客观认知;在"境域构成"上追求入境体悟,从而对寺庙禅宗文化形成主观感受。文章希冀回溯天童寺"三关十景"的历史样貌,探讨寺庙园林的独特本质,可以为理解寺庙园林文化提供新的视角,为寺庙的保护和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宁波天童寺“三关十景”是中国山林型佛寺胜迹的典范,其 形成承载着古代中国独特的风景意识和审美观念。基于图文记录,对 “三关十景”及周围寺庵、塔院分布位置进行复原,并从可行、可望、 可游、可居 4 个角度探讨“三关十景”的寺庙园林营造。研究得出“三 关十景”在“样貌构成”上关注动态游观,从而对寺庙园林空间形态 形成客观认知;在“境域构成”上追求入境体悟,从而对寺庙禅宗文 化形成主观感受。文章希冀回溯天童寺“三关十景”的历史样貌,探 讨寺庙园林的独特本质,可以为理解寺庙园林文化提供新的视角,为 寺庙的保护和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赵邵华 《山西建筑》2007,33(19):17-18
结合佛教寺庙形制发展的历史背景,介绍了佛教寺庙的总体布局,通过对海会寺建筑艺术及建筑文化的探究、解读以及分析,以提高人们对海会寺宗教建筑的认识,力求能对宗教建筑研究和保护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白雪锋  许浩  周燚 《中国园林》2023,39(4):71-76
寺庙是重要的公共空间,探究选址特征可挖掘其在城市中的地位与功能变化,是社会变迁与城市发展的缩影。基于ArcGIS和GeoDa平台,研究近代南京城市寺庙选址与路网中心性的耦合特征,探讨城寺关系,结果如下。1)寺庙选址。清末,寺庙多集中于城南和城西,寺庵、祠庙均由城南向城北扩散;民国,寺庵在城北呈多点集聚,祠庙则向中华门外扩展。2)城寺互动。近代城市寺庙与路网之间的相关性逐渐降低,在城市中的区位逐渐边缘化。清末,寺庙毗邻城市中心,与商业空间互融,城寺互动紧密;民国,寺庵与路网相关性远大于祠庙,在城市中占据更加优良的区位,祠庙因政权的转型、城市建设的影响而走向衰落。系统构建了近代南京城市寺庙GIS数据库,可为城市史、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研究提供量化方法参考,对南京近代寺庙遗产活化及当代寺观园林的选址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清代伊斯兰教寺庙园林——阆中巴巴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燕 《四川建筑》2011,31(2):32-34
巴巴寺是阆中现存唯一的伊斯兰教寺庙园林,不仅富有浓厚的伊斯兰色彩,更以其清幽秀雅的园林景致,精工富丽的建筑艺术,全国罕见的砖雕、木雕技艺而著称。详述了巴巴寺的历史沿革,并对其园林艺术、建筑艺术等作了重点分析。  相似文献   

11.
寺庙建筑是徽州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历史原因,徽州寺庙建筑遗存量相对较少,但其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宗教价值和突出的地城文化特征.该文以歙县丛林寺为例,分析其建筑结构特征、彩画形制及典型的文化特征、突出的文化价值,并从综合性研究、真实性与完整性保护、合理展示与利用三个方面对丛林寺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提出了建议,以期为徽州寺庙建筑遗产的保护及利用做出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9,(6)
南华寺是中国佛教名寺之一,是禅宗六祖惠能宏扬"南宗禅法"的发源地,被誉为岭南禅林之冠。若能通过分析韶关其他地区的寺庙和南华寺的相似性,从宏观上提出解决南华寺的保护、发展,禅宗文化的传承的一般途径与途径,同时从微观上得出正确解决南华寺现存的建筑残破问题、韶关南禅禅宗文化影响力小问题、政府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把促进南华寺发展落到实处等一系列问题,其文化影响将提升,给南华寺各方面的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通过杭州慧因高丽寺可行性方案的论证、规划,设计、建设过程,提出文化庙的概念,即以寺庙建筑为载体、以宗教文化为基调,采用博物馆的陈设手段,非宗教活动场所的建筑类型.其本质是寺庙、博物馆、旅游景点三位一体的相互融合.其建筑设计和展陈设计理念渗透寺庙、博物馆和旅游景点的元素和符号.  相似文献   

14.
明代御用监太监尚义,曾董建青海乐都瞿昙寺, 督理南京大报恩寺收尾工程,主持北京大功德禅寺、大兴隆寺、大隆福寺三座皇家巨刹的修缮、兴造,具有卓杰建筑规划设计才能和高度艺术素养,堪称哲匠。本文着眼于他参与的几项重大工程,兼论其捐建寺庙、督造绘画、守卫京城等事迹。将尚义的个人经历置于社会背景下考察, 可见其经历是明初国家与社会发展的投影。  相似文献   

15.
以杭州申请世界遗产保护为目的北山街历史街区保护工程正在进行中,本文论述了如何从山地园林、山地建筑与西湖水系三个方面的协调来体现西湖特色,也可以对其它历史保护街区建设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韦峰  徐维波 《山西建筑》2005,31(22):18-19
针对寺庙建筑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中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一状况,介绍了寺与庙的含义及外延意义,分析了二者间的区别及其发展演变过程,表明了寺、庙是人们祭祀活动的场所,承载着人们的精神寄托.  相似文献   

17.
沈福煦 《园林》2006,(4):8-9
虎跑原为大定慧寺和它的寺庙园林,位于杭州西湖白鹤峰下。这里有虎跑泉、大定慧寺、滴翠轩、五代经幢、弘—法师塔等名胜。虎跑泉甘冽醇厚,被誉为"天下第三泉"。五代之前,这里是大定慧寺之所在,此寺创建于唐元和十四年(819)。宋时曾改名法云祖塔院,元代改建后恢复原名。明清时,又经数次改建、扩建,并形成两组寺院,即虎跑寺和定慧寺。虎跑风景区,其实是虎跑寺和定慧寺的寺庙园林。这里林木葱郁,小径迂曲,还有放生池。虎跑寺中轴线布局,入山门后  相似文献   

18.
论文详尽考述了圣经寺的始建时间、创建人及其盛衰过程,通过对藏传佛教寺庙的整体布局和内部空间组织的分析阐述了圣经寺建筑形制特征与它所折现出的独特宗教文化以期对东部藏传佛教寺庙建筑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韩国鸡笼山公园东鹤寺作为韩国历史文化遗产,其整体布局及建筑技术与艺术特征代表了韩国古代寺庙建筑群的较高水平。以东鹤寺建筑群为研究对象,结合现场调研和实地测量,分析其空间布局特点、空间序列和空间组成要素入口牌坊、观音庵、大雄殿等建筑与小品和植物配置,以期为国内寺庙建筑群的保护和修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福祥寺位于北京东城区福祥胡同内,建于明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清雍正二年(公元1734年),青海活佛锡呼图克图使节来朝,购此寺作为驻京行馆。北平解放时,寺庙还有喇嘛留守。建国初期,福祥寺被分配给单位作为住宅和仓库使用。1976年地震之后,福祥寺大雄宝殿及部分历史建筑被拆除,寺庙格局渐失完整。现历史建筑只剩下二道门,天王殿,东配殿,后罩房和部分跨院建筑,其面貌变化很大。本文对福详寺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特别是对现有历史建筑的木结构特点及其存留的老彩画进行了重点研究。笔者从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的角度提出福祥寺具有的重要文物价值。提出了对福祥寺保护的建议方法等,以期引起社会及文物保护部门的重视。保护好福祥寺对研究北京藏传佛教体系及清代中央政府与青海藏区的政治文化联系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