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是茶的故乡,世界各国的饮茶习俗及其茶籽的来源、制茶和种茶的技术均来自中国,本文对茶文化的传播以及由此而来的中外文化交流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是茶树(Camellia sinensis)的原产地,制茶工艺也始于中国。茶作为饮料,已有2000~3000年的悠久历史了,并传至世界各地。我国茶叶制造,长期手工操作,使用机械制茶时间很短,确切地讲,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重视机械制茶的工作。蒸青制茶方法始于我国唐代,采用简单制茶工具完成制作工序。  相似文献   

3.
漫话茶馆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国家,并将饮用方法、栽培和制茶经验传往世界各国,这是中国人对世界文明的一大杰出贡献。 我国利用茶叶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在先秦,它只是作为药用。经过长期的医药实践,人们逐渐认识到茶不仅可以治病,而且是一种  相似文献   

4.
茶叶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营养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饮茶、制茶、种茶都起源于我国。世界各国种茶、制茶、饮茶的技术和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从我国传去的。茶叶是世界上传统三大饮料(咖啡、可可)之一,其所以受人报崇,是因为它对人体起一定的保健和治疗作用。在我国浩瀚的古籍中饮茶与健康的记载很多,其中有的经过验证,确有科学根据,有的还是值得研究的问题。相传“神农  相似文献   

5.
茶叶作为中国的特产之一是深受全世界广大消费者喜爱的一种饮品,尤其在中国,茶叶有着深厚的受众群体和较为成熟的产业链条及加工工艺。我国种茶和制茶的历史十分悠久,根据发酵程度不同,可以将茶叶分为不发酵、轻度发酵、半发酵、全发酵4类。该文介绍不同茶类在加工过程中的关键工艺,比较不同茶类制茶过程中的化学变化。通过比较分析不同茶类制茶过程中的化学品质变化对茶叶品质(色、香、味、叶底)造成的影响,明确指出六大茶类各自较优的加工工艺,使茶农在茶树栽培和茶叶加工方面得到更好的改进。对提高茶叶理化品质,丰富茶叶产品类型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茶业的世界之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茶业的世界之最陈杖洲(广东省英德市茶叶局)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茶树的发现和茶叶的利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世界各国的茶叶生产技术和饮茶习俗都是直接或间接从我国传入的。数千年来,炎黄子孙在种茶、制茶技术以及饮茶习俗与茶文化的形成、发展、传播等方面创造了许...  相似文献   

7.
梦立 《中国纤检》2008,(2):77-77
茶叶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也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中国不仅创造了茶,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 茶叶的原作用是用来治病的。后来陆羽的《茶经》总结了茶叶的功能和用途,将茶叶的推广做到了极致。茶作为饮料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发展。茶叶行业在中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品种众多,质量优良,而且种类范围也得到大力发展。  相似文献   

8.
闽南水仙、永春佛手茶品质特征和审评要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闽南水仙、永春佛手茶是福建乌龙茶两枝奇葩,以其独特工艺、独特的风味、优异的品质而享誉海内外。其品质的形成与各种因素相关联,茶叶审评也较为复杂。目前,乌龙茶感官审评仍作为判别茶叶品质的优次、价值的高低的重要手段,它分为毛茶审评和精茶审评。通过毛茶审评可以判别茶叶的品种和质量,分析初制工艺过程中的缺点,以便于进一步改进工艺,纠正不足,提高质量;在精制加工前期进行审评,利于拼配付制,提高效益。为此,在茶叶审评中,除了常规的感官审评程序和操作方法外,还应注意品种  相似文献   

9.
潘宝明 《美食》2006,(2):51-52
我来到四川雅安,这里是茶马古道的起点,一部同名电视剧,一夜之间使这里成为旅游的热点,意想不到的是这里就是蒙山,蒙顶茶的原产地。这里的茶叶有等级之差,但别担心会有假茶叶,因为茶叶忒多,山山种茶,家家卖茶,人人运茶;因为民风淳朴,茶叶是裸卖,免费,尽您泡,尽您品。中唐李肇《唐国史补》称,“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芽,号为第一。”那茶叶碧绿,醇香,取一撮茶叶,  相似文献   

10.
<正> 茶叶制作过程中温度控制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芽叶越嫩,对温度要求越敏感。不同的名茶对温度的要求不同,即使同类名茶其工艺过程对温度的要求亦是不同的。随着鲜叶的含水量不同,老嫩程度的不同,以及制作环境温度不同,制茶时对温度的要求也应有相应的变化。然而,目前茶叶机械中除了烘干机有温度显示外,其余对温度的调控基本上停留在看茶做茶,凭经验操作水平。它不利于茶叶制作技术的提高和品质的稳定,因此茶叶,尤其名优茶制作过程有必要逐步向测温控温方向发展。 一、制茶测温仪表的选择 测温原理是基于物体的某些物理化学性质与温度存在一定的关系,例如物体的几何尺寸、颜色、电导率、热电势和辐射强度等等都与物体的温度有关,这  相似文献   

11.
茶多酚是茶叶中主要的保健成分,通过对萎凋、杀青、揉捻和干燥等制茶工艺中茶多酚含量的测定,研究不同的制茶工艺与时间对茶多酚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萎凋和揉捻制茶工艺对茶多酚含量影响不明显,而杀青和干燥对茶多酚含量影响显著,随着加工时间延长,茶多酚含量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12.
王建荣 《茶苑》2005,(2):37-37
2005年5月1日下午,由浙江省茶叶学会主办、杭州市茶叶学会和中国茶叶博馆协办的“世界奉茶日”活动在中国茶叶博物馆焙香簃举行。  相似文献   

13.
过婉珍  童一飞 《茶苑》2005,(1):38-39
临安是产茶大县,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以提高制茶工效、改善制茶品质和节约能源为目标的群众性创制茶叶机械与改革炉灶活动一直在进行,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笔者本着存史的要求,对临安市茶叶机械发展历史作了调查、归纳和总结。本篇讲述的是茶叶杀青机械发展史。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茶的祖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茶饮发展过程,由于茶人、茶文化人的共同参与,逐渐产生并形成了中国茶文化,而茶文化的深层次发展便又形成了茶德。茶文化的兴起,茶德的推行,又推动着茶叶生产的发展。茶、茶文化总是相互推进的,在相互推进过程涌现出了一批成就非凡的茶人,唐陆羽就是其中成就最著、最具影响的一位茶人。陆羽一生是与茶结缘的一生,入茶区,下茶园,进农家,进行调查研究,而且还亲自垦荒种茶、采叶制茶、觅泉品水,同时也爱吟诗赋茶,从而积累起了非常…  相似文献   

15.
综述了茶的电化活性及机理的研究进展。用酸度计可测出茶坯和茶汤中氧化还原体系的电位 ,并可作为评判茶叶氧化程度、品质、等级、茶叶陈化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 ;茶的电化特性可作为传感检测变量来实现准确的红茶发酵程度传感 ;不同茶中提取的茶多酚与同一金属或不同金属组成原电池 ,其电势及放电电流都不同。茶多酚对金属材料具有明显的选择氧化性 ;茶坯与常见金属的电极电位可用普通万用表直接检测 ,并且是茶叶初制机械材料选择的一个直接有效的方法 ;茶坯与常见金属的电极电位在制茶工程自动化过程 ,品质控制等均具有重要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王城 《食品界》2020,(4):48-50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由于企业被迫停工停产无法完成订单、海外买家开始拒收中国的产品、各国海关的清关限制等因素给我国对外贸易产生的影响近期已经显现出来。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副会长、国际茶叶委员会副主席于露表示,中国茶叶出口目前也受到了疫情的影响,但国际茶业界对中国茶叶充满信心。  相似文献   

17.
福建是中国重要产茶区。鸦片战争后。随着福州和厦门的对外开放,福建茶叶出口掀起蓬勃发展的态势。福州茶叶来自武夷茶区,主要贸易对象是英国。厦门茶叶来自安溪茶区。主要贸易对象是美国。与此同时,台湾茶叶贸易也逐步发展起来,并多数通过厦门出口海外。在福建外销茶历史上,19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是最辉煌的时期。  相似文献   

18.
茶叶原产于中国,至今已成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的原料,饮茶嗜好遍及全球. 陈宗懋先生在其主编的<中国茶经>中,总结了茶叶的二十四大功效和十七大类的疗效.随着研究的深入,茶叶的优越性还在不断的开拓出来.人们对茶叶的认识越多,饮用茶叶的人数会日益增加.  相似文献   

19.
《福建轻纺》1999,(3):26-27
台湾地区的土壤与气候均适合茶树生长,在日本统治时期即有红茶的产制,光复后由内地前往台湾省的制茶技术人员,带动了整个台湾地区的茶产制工作,无论在原先引进的茶树品种或制茶技术上,均不断得到改良与发展。以提高茶叶品质而言,台湾省包种茶与乌龙茶逐渐演变而自成一格,其外观及香味与内地乌龙茶截然不同。另外,由台湾省茶业改善场有出的多种优良品种,如台茶十二号、台茶十三号等,更丰富了台湾省茶叶的种类。近七、八年来,台湾省中南部地区还大量栽植四季春,产量直追台菜十二号和十三号,仅次于青心马龙茶。台湾茶业的特色目前…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是茶的故乡,世界各国的饮茶习俗、茶籽的来源、制茶和种茶的技术均来自中国。本文从茶文化传播的角度对中外文化交流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