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 毫秒
1.
碳纤维布加固钢筋混凝土短柱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碳纤维布加固的钢筋混凝土短柱的抗震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探讨了轴压比、碳纤维布用量、配箍率和加载顺序等对碳纤维布加固的钢筋混凝土短柱的破坏机理、受力性能及抗震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碳纤维布加固的钢筋混凝土短柱具有很好的延性,能有效提高钢筋混凝土短柱的抗震性能;先施加轴力后进行碳纤维布加固的加载顺序,会降低碳纤维布对柱的约束作用,一定程度上影响对柱的抗剪能力的提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碳纤维布加固钢筋混凝土短柱的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可供工程设计和进一步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2.
CFRP加固钢筋混凝土震损短柱的抗震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国内外历次地震中,均有钢筋混凝土短柱发生剪切破坏的实例,现存结构中也有大量的短柱存在。为了探索有效的钢筋混凝土短柱的加固方法,本文进行了4个短柱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试验。其中3个试件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开裂后持荷用CFRP加固,另一个试件不进行任何加固。试验结果表明,开裂钢筋混凝土短柱在用CFRP加固后,不仅增加了短柱的极限承载力,还可以避免脆性破坏。研究还表明,CFRP的加固方法还可用来修复钢筋混凝土短柱。  相似文献   

3.
王晨霞  明文卉 《工业建筑》2011,41(10):15-19
为了探索有效的钢筋混凝土短柱的加固方法,对4个短柱在轴向力和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进行加固试验。3个试件受低周反复荷载作用开裂后持荷用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加固,另一个试件不作加固进行对比试验。试验研究了轴压比及加固前裂缝宽度两因素对短柱加固后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开裂钢筋混凝土短柱在用CFRP加固后,不仅增加了短...  相似文献   

4.
由于外部约束能够极大地增加混凝土的强度和韧性,因而约束混凝土的抗弯承载力和抗压承载力也大大提高。本试验的目的是为了研究碳纤维布加固的钢筋混凝土柱在偏心荷载作用下的变形特性,揭示P-M曲线,以便对碳纤维布加固柱的设计工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主要进行了素混凝土方形短柱、钢筋混凝土方形短柱CFRP加固后的力学性能试验研究。试验表明,外包CFRP可以大幅度提高素混凝土柱的轴心抗压承载力,但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了延性。提高幅度会随着外包面积比例的增加而提高很显著,全包时甚至达到36%。而CFRP加固钢筋混凝土柱也能提高其轴向抗压承载力,但提高幅度远不如对素混凝土柱的提高幅度。  相似文献   

6.
碳纤维条带加固混凝土短柱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提出了在FRP条带加固描述碳纤维含量的指标,即相对纤维条带宽度fζrp并以此为参数对采用不同fζrp值加固的圆形混凝土轴心受压短柱进行试验研究。试验研究表明,这种加固方式能有效提高混凝土柱的承载力。  相似文献   

7.
抗弯加固是目前碳纤维在桥梁加固上的主要应用形式。现行加固规范中,对桥梁的加固计算尚无专门规定。运用有限元方法,从桥梁横向分布系数、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温度效应等几个方面,对加固效果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碳纤维加固后,桥梁的横向分布、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承载能力极限状态都有了明显的改善。在按照规范进行设计、施工的前提下,温度效应对混凝土与碳纤维的界面及碳纤维布正截面受力性能有一定的不利影响,但不足以影响加固效果。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碳纤维布加固钢筋混凝土柱的优缺点,主要从强度、刚度和延性三个角度,分析了碳纤维布加固钢筋混凝土柱的抗震性能,对提高碳纤维布加固技术的水平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刘光云 《安徽建筑》2003,10(1):61-61
碳纤维布加固钢筋混凝土结构具有高强高效、施工方便等优点,本文具体介绍了碳纤维布加固钢筋混凝土柱的施工工艺过程。  相似文献   

10.
碳纤维布改善钢筋混凝土短柱(λ=1.5)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进行了 4根钢筋混凝土短柱 (λ =1 5 )在周期性反复荷载作用下的试验 ,研究了使用碳纤维布横向包裹钢筋混凝土短柱以提高其延性这种加固方法的有效性。本文研究了碳纤维布横向包裹钢筋混凝土短柱的受力特性 ,分析了碳纤维布抗拉强度对试件抗震性能的影响 ,并对碳纤维布加固钢筋混凝土短柱使其延性提高的机理进行了探讨。试验结果表明 ,横向包裹碳纤维布可显著提高钢筋混凝土短柱的变形性能。  相似文献   

11.
碳纤维片材加固钢筋混凝土梁受弯试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对碳纤维受弯加固钢筋混凝土梁进行试验研究,分析了加固后梁的承载力、延性等结构性能指标,并探讨了受拉纵筋配筋率、混凝土强度、碳纤维量及二次受力等因素的影响。本文研究结论对碳纤维工程加固应用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碳纤维布加固已损伤高强钢筋混凝土梁抗弯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进行了5根碳纤维布加固高强钢筋混凝土梁抗弯性能的试验,其中3根为预裂梁,2根为对比梁,分析了不同损伤程度对加固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损伤程度对加固梁的极限荷载影响不大,对梁的抗弯刚度影响较多.  相似文献   

13.
碳纤维布加固高强钢筋混凝土梁抗弯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苏岩  杨玫 《建筑科学》2006,22(5):34-38,70
在12根梁的试验基础上,对碳纤维布加固高强钢筋混凝土梁后的受弯破坏特征及对梁的极限承载力、刚度等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与分析.试验中考虑了纵筋配筋率、加固量与加固方式、锚固情况、粘结长度四个变化参数.试验结果表明,使用碳纤维布加固的高强混凝土梁抗弯承载力提高较多,加固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4.
碳纤维板加固混凝土梁技术是目前土木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对碳纤维板加固混凝土梁的受弯性能进行了全过程的非线性分析,并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15.
方伟明 《山西建筑》2005,31(9):48-49
阐述了高层建筑短肢剪力墙与异形柱结构形式的受力特点,在设计中根据其受力特点充分了解其破坏的各种机理,指出只有选用合理的结构形式,正确掌握计算机分析方法和截面配筋,其结构才有可靠的安全保证。  相似文献   

16.
高层建筑短肢剪力墙与异形柱结构受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冯勇 《山西建筑》2006,32(1):93-94
阐述了新的高层住宅结构形式中短肢剪力墙和异形柱两种结构的受力特点,并分析了各自的结构计算、构造的相关问题,以提高结构的安全保障力,满足人们对住宅空间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碳纤维板加固RC梁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11片碳纤维板加固梁模型为基础,分析了在改变碳纤维板黏贴方式、混凝土强度以及构件剪跨比等因素的条件下梁的应力-应变规律,研究了碳纤维板对梁抗弯承载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碳纤维板对不同加固方案梁的承载力影响程度各不相同:梁端部有良好锚固措施时,其极限承载力显著提高;端部没有锚固措施时,其极限承载力主要与碳纤维板锚固长度有关,锚固长度越长,试件极限承载力提高也越显著;剪跨比相对较大和配筋率相对较小的加固梁极限承载力提高幅度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8.
碳纤维布加固混凝土构件正截面受弯承载力分析   总被引:67,自引:0,他引:67  
根据碳纤维布加固钢筋混凝土构件受弯性能的试验研究 ,对受弯破坏形态、极限状态和设计要求进行了讨论。利用基于平截面假定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的计算理论 ,分析了配筋率、加固量及二次受力等因素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正截面受弯承载力的实用计算方法 ,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并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可供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9.
带暗支撑短肢剪力墙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出了钢筋混凝土带暗支撑短肢剪力墙结构体系。进行了1个1/6缩尺的带暗支撑短肢剪力墙结构模型与1个1/6缩尺的普通短肢剪力墙结构模型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研究。通过试验,分析了两个模型在弹性、开裂、破坏各阶段的动力特性及动力反应,比较了两个结构模型的破坏形态。试验结果表明:在弹性阶段,两结构的动力特性及动力反应相近;在混凝土开裂后的弹塑性阶段,带暗支撑短肢剪力墙结构与普通短肢剪力墙结构相比,其抗震能力显著提高,层间位移及结构顶点位移峰值显著减小;带暗支撑短肢剪力墙结构墙肢底部塑性铰区域比普通短肢剪力墙结构塑性铰区域显著增大,抗震耗能能力显著提高。建立了结构弹性和弹塑性有限元时程分析力学模型,进行了结构的时程动力计算分析,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20.
通过14根被加固钢筋混凝土柱的偏心受压试验,研究了碳纤维布和角钢以及两者复合加固后混凝土柱的破坏特征、受力性能和破坏机理。分别对不同含碳纤维布率、含角钢率、长细比和偏心距下被加固混凝土柱的极限承载力、应力-应变关系以及刚度和延性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复合加固混凝土柱充分发挥了碳纤维布和角钢加固混凝土柱的各自优点,并使它们能协调工作、共同作用,获得优良的力学性能,同时复合加固柱的承载力和延性均优于碳纤维布和角钢单一加固柱。长细比越小、偏心距越小、含CFRP率和含角钢率越高,则柱承载力越高,延性提高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