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电弧等离子体法制备纳米铜活性组分,物理法制备出负载型纳米Cu/γ Al2O3催化剂,用于催化CO氧化反应,发现催化活性在催化过程中呈规律性变化,即初始活性较低,空气中焙烧预处理易使纳米粒子长大,催化剂的氧化与CO还原实验表明铜氧化物活性高于Cu0。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蛋壳型、蛋白型、蛋黄型和均匀型Pd/Al2O3催化剂和层状分布的PdPt,Pd-Co,Pd-Ni双金属催化剂的TPR特性。发现金属的分布对TPR谱有影响,双金属催化剂的TPR谱与两个单金属催化剂的TPR谱各不相同。苯加氢反应结果表明,内层型Pd/Al2O3的活性高于壳型,添加第二组分金属对催化活性和抗硫活性有影响。  相似文献   

3.
采用电化学老化试验研究了PtRu催化剂的活性衰减过程.结果表明,老化试验后,电催化剂的粒径有所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催化剂的表面积,降低了催化活性.更为严重的是,催化层中活性组分的流失改变了催化剂的组成,使催化剂对甲醇氧化反应的催化活性大幅降低.这是导致PtRu催化剂失活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考察了氧气气氛下,活化前后分别用H2处理0.5h对Mo/HZSM-5催化剂反应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活化后用H2和处理后催化活性显著降低,甲烷添加O2、CO2后,于700℃时进行氧化反应,无苯生成;750℃时甲烷与O2反应在进行氧化反应的同时,有偶联反应发生,反应温度的提高使甲烷转化率与苯的选择性均有提高,但催化剂稳定性下降,可能归结为积炭增加和钼组分的挥发流失。  相似文献   

5.
柴油车尾气净化催化剂的制备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浸渍法得到Pt-Co/γ-A12O3,用XRD、XPS气相色谱、分光光度法进行活性评价。结果表明,催化剂中的活性非贵金属在高温下将转化为尖晶石,昌石活性较为稳定,因而催化剂中的非贵金属的高分散金属态和周期性转化的氧化态是催化剂作用的活性剂作用的活性中心,同时贵金属与非贵金属之间存在的氧化作用,能很好的提高催化剂的催化活性。Pt-Co/γ-A12O3对柴油车尾气中的HC、CO有比较明显的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6.
富氢气氛中CO选择性氧化催化剂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研究了以表面修饰改性的纳米Al2O3和(Ce-Zr-O2)x复合氧化物做载体负载CuO的催化剂,以及选择性催化氧化富氢气氛中CO催化活性和选择性.结果表明,助剂Ce掺杂的纳米Al2O3负载CuO对CO的氧化活性、选择性明显优于助剂K,g,n,r掺杂的催化剂.w(Ce)为20%,催化剂对CO的氧化活性最高.与浸渍法相比,助剂以沉积沉淀法加入催化剂具有更高的活性.CeO2在载体中的掺杂对提高CO的催化氧化活性和选择性起关键作用.(Ce-Zr-O2)x复合氧化物做戴体比单纯的纳米Al2O3有利于CO催化氧化选择性的提高.Cu-Ce二元复合氧化物作载体时,催化剂活性最高,CO的完全转化温度在105C.Cu-Zr复合氧化物作载体时,催化活性较差.降低CO氧化反应温度是提高富氢气氛中CO选择性氧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运用色谱微反关用技术研究了二氯甲烷在MxOy/ZSM-5沸石催化剂上的催化氧化,实验发现MxOy/ZSM-5催化剂可以在较低温度下表现较高的反应活性,如CrO3/ZSM-5-(1)在300℃即达100%。本文试验结果表明,MxOy/ZSM-5的催化活性次序为:CrO3/ZSM-5〉ZrO2/ZSM-5〉V2O5/ZSM-5实验还揭示:ZSM-5沸石中B酸中心浓度的不同明显影响催化剂的活性与选择性。  相似文献   

8.
运用色谱微反联用技术研究了二氯甲烷在MxOy/ZSM-5沸石催化剂上的催化氧化.实验发现,MxOy/ZSM-5催化剂可以在较低温度下表现出较高的反应活性,如CrO3/ZSM-5-(1)在300℃即达100%。本文试验结果表明,MxOy/ZSM-5的催化活性次序为;CrO3/ZSM-5>ZrO2/ZSM-5>V2O5/ZSM-5。实验还揭示,ZSM-5沸石中B酸中心浓度的不同明显影响催化剂的活性与选择性.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在氧化条件下,以Cr/ZrO2为催化剂,丙烷氧化脱氢制丙烯的反应,主要讨论了Cr含量,不同载体及活性金属离子K^+对催化性能的影响,诸如对催化剂活性,催化剂寿命,丙烷转化率及丙烯选择性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对合成γ-丁内酯Cu-Zn-Al-O催化剂进行了XRD研究,关联催化剂活性评价结果,表明:加入Al元素,有助于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反应活性组分是微晶Cu^0,Cu%0聚集是催化剂失活的原因之一,该Cu-Zn-Al-O催化剂宜采用直接还原方式,在240℃,通入H2还原2hr进行活化。  相似文献   

11.
CO在纳米铜催化剂上的氧化行为杜芳林,崔作林,张志琨(纳米材料研究所)CO在贵金属催化剂上的氧化行为已被大家所了解[1],而对在廉价金属催化剂上的CO氧化研究却很少,而且研究主要集中在单晶和原子簇面上的结构敏感性上[2],很少研究处于原子族和微米粒子...  相似文献   

12.
采用溶剂分散法制备Rh2(CO)4Cl2/NaY和Rh2(CO)4Cl2/BX催化剂,将其用于催化一氧化碳加氢反应,研究温度、载体及CO/H2(摩尔比)对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的影响,用H2-O2滴定法及CO吸附法测定Rh的分散度及CO吸附量。研究结果表明上述催化剂具有稳定的高分散度,对CO加氢反应有较高的活性和较好的选择性,而对CO的吸附是很弱的。  相似文献   

13.
脱除氮氧化的是治理空气污染的一大难题。本文利用活性碳纤维作为吸附材料,ACF为载体负载铜类,钾类化合物制成催化剂,并研究了这两种催化剂对NO的催化效果。实验结果表明,ACF是一种活性载体,Cu(NO3)2-ACF催化剂对NO具有较高经还原活性,而KOH-ACF催化活性更高。  相似文献   

14.
对于铜基催化剂上甲醇合成反应,选取CO和CO2加氢平行反应作为关键反应,CO和CO2作为关键组分,本文给出了计算铜基催化剂平行反应内扩散效率因子关键双组分扩散模型的Kjaer近似解法.效率因子的简化计算值与实验值和数值解比较的结果表明用该方法计算效率因子是简便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采用浸渍法在Ce-SBA-15载体上负载活性组分CuO,制备一系列不同配比的CuO/Ce-SBA-15催化剂,运用XRD、TEM、N2吸附、TPR、CO-IR等手段考察催化剂CuO/Ce-SBA-15的物理化学性质,并对其进行CO氧化催化活性的测试。活性测试结果表明,CeO2对SBA-15载体的改性有效地提高了CuO/SBA-15催化剂在CO氧化反应中的催化活性。XRD结果表明:CeO2对SBA-15载体的改性可以促进氧化铜在载体表面的分散;进一步结合H2-TPR、CO-IR表征结果,CeO2促进了CuO在载体表面的还原,这些都有利于催化活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负载型纳米镍(Nano-Ni/Al_2O_3)催化剂催化行为研究陈克正,张志琨,崔作林(纳米材料研究所)负载型催化剂是指将有效的催化活性组分均匀分散在载体上而形成的一种催化剂。由于对催化剂而言,不仅要求其应具有高的活性和选择性,还应具有高的热稳定性,良...  相似文献   

17.
利用柠檬酸络合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由稀土与过渡金属为活性组分的系列纳米复合氧化物催化剂La0.6Sr0.4Mn1-xCuxO3(x=0.0~1.0),通过XRD,TEM,SEM和BET技术考察了以Cu部分取代Mn后的系列催化剂晶体结构、颗粒细度、表面形态和比表面积的变化,并通过对CO的催化氧化反应考察了催化剂的催化活性.结果表明,柠檬酸络合溶胶-凝胶法可以制备出纳米钙钛矿型结构的催化剂,颗粒细度分布在10~50 nm、比表面积在90m2·g-1,催化剂的活性与Cu的取代量焙烧温度有关,当焙烧温度在700℃、x=0.2时催化剂对CO的氧化具有较高的活性.  相似文献   

18.
用液相还原法以CoCl2和H2PtCl6为前驱体制备不同Pt-Co配比的Pt-Co/C纳米催化剂,应用于直接甲醇燃料电池阳极反应中.将所制纳米催化剂负载在玻碳电极上,通过电化学循环伏安法和计时电流法对所制备不同配比的纳米催化剂进行甲醇催化氧化活性及稳定性测试.研究结果表明:在酸性介质中,前驱体配比为Pt∶Co=2∶1的Pt-Co/C催化剂具有最佳的催化活性、稳定性和抗CO中毒能力.  相似文献   

19.
甲醇气相氧化羰基化合成碳酸二甲酯的催化剂结构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XRD和XPS技术对用于甲醇气相氧化羰基化直接合成碳酸二甲酯催化剂PdCl_2-CuCl_2-KOAc/AC的体相和表面性质进行了表征.并结合催化剂的反应性能结果,提出了该催化剂体系上甲醇气相氧化羰基化合成碳酸二甲酯的反应机理.结果表明:在活性炭载体上 KOAc与氯化物 PdCl_2、CuCl_2间的相互作用,产生了KCl晶相,而 CuCl_2被部分还原,产生了 CuCl, CuCl_2的存在抑制了PdCl_2的还原;催化剂失活的原因是氯的流失,KOAc起到了抑制氯流失和改进 PdCl_2-CuCl_2催化剂电子环境的作用,从而提高了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焙烧对物理法制备的纳米铜催化剂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焙烧不同程度地降低纳米钢催化剂的活性,高温焙烧时生成了 CuAl2O4,纳米钢粒子在载体上的分散度影响焙烧后催化剂活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