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针对某电厂现场水样,投加不同水处理剂,进行静态阻垢试验和静态旋转挂片试验,比较各药剂的阻垢及缓蚀性能,筛选出适合该水质的水质稳定剂,确定其最佳控制参数,为电厂循环冷却水系统现场运行方案提供相关依据.  相似文献   

2.
臭氧氧化技术在循环冷却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循环冷却水的水质特点及其在循环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探讨了臭氧用于处理循环冷却水的杀菌、阻垢和缓蚀的机理。对臭氧处理循环冷却水的三种方法,即臭氧处理法,臭氧与磁化联合处理法,前期预膜加臭氧、磁化联合处理法进行了分析与比较。动态实验结果表明,三种方法均起到杀菌、阻垢、缓蚀的作用,其中前期预膜加臭氧、磁化联合处理法的处理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循环冷却水的水质特点及其在循环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探讨了臭氧用于处理循环冷却水的杀菌、阻垢和缓蚀的机理。对臭氧处理循环冷却水的三种方法,即臭氧处理法,臭氧与磁化联合处理法,前期预膜加臭氧、磁化联合处理法进行了分析与比较。动态实验结果表明,三种方法均起到杀菌、阻垢、缓蚀的作用,其中前期预膜加臭氧、磁化联合处理法的处理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4.
高炉冷却壁内水管结垢研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马钢二铁厂和四铁厂高炉现场冷却水进行了实验模拟结垢研究。采用数码摄相、扫描电镜、化学分析、称重测试、X射线衍射相分析等方法,考察了水管材质、冷却水质、水中溶氧等因素对冷却水结垢 的影响及其一般规律。根据实验结果,提出了抑制高炉冷却壁内水管结垢的一些工业实施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常规的炼铁废水处理工艺方法,具有经济、效率高、处理量大的优点;但也有设备占地面积大,产出的回用水水质不稳定,一些污染物含量容易超过国家环保标准等缺陷,对清洁生产、环境保护和降低新水消耗十分不利,需进行废水深度处理回用技术研究。生物活性炭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废水深度处理技术,多应用于微污染水源预处理及工业废水的深度处理,以去除水中难降解有机物及重金属。进行炼铁工业废水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回用技术研究,为废水的利用和污染防治提供技术支持,使炼铁工业循环回用废水水质得到提高和稳定,有助于企业实行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以及环境保护和改善员工的生产劳动环境。  相似文献   

6.
循环冷却水系统腐蚀与结垢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石化化纤厂冷却用水在缓蚀、阻垢方面的控制研究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7.
随着机组容量的不断增大,水资源的不断开发及水质的逐年劣化,作为电厂循环水系统的补充水亦呈现出复杂性,针对水质变化较大及多种水源作为补充水的循环水系统进行了研究,通过实验室动静态试验,确定了用安定指数法监控循环水的可行性,并经工业试验分析验证了安定指数法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用于电厂循环冷却水处理的钼系水处理剂的缓蚀阻垢性能。采用二次回归组合正交设计和静态实验的方法,考查了水质及各配伍药剂对缓蚀、阻垢效果的影响,并进行了初步筛选,从而为模拟电厂循环冷却水运行实验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9.
系统地阐述了近年来工业循环冷却水水质稳定领域高效低毒阻垢剂、缓蚀剂和杀菌剂及春复合配方等新技术的应用开发情况,并分析了今后的主要发展方向和趋势。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加酸处理对不锈钢/冷却水系统水质稳定剂阻垢缓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某电厂提供的循环冷却水原水对304不锈钢没有侵蚀性,但在原水浓缩过程中,侵蚀性增大,浓缩至2倍就出现点蚀趋势,且结垢现象严重.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高炉冷却水的流型分析,指出高炉上的USF有时可以测出波动很大的非稳定的流量值或是根本测不出流量值时,结合测温显示分析,可以从另一个侧面反映高炉炉况的不稳定.  相似文献   

12.
高炉冷却系统热负荷及检漏在线监测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详细介绍了一种既适用于高炉闭路冷却系统 ,又适用于高炉开路冷却系统的进出水温度、水温差、流量、流速、热负荷及检漏在线监测技术 描述了该技术基于的基本原理和要求以及检测系统所采用的分步式计算机网络结构特点 最后 ,对该技术的工业实际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13.
The effect of cooling rate on the crystallization of perovskite in high Ti-bearing blast furnace(BF) slag was studied using confocal scanning laser microscopy(CSLM). Results showed that perovskite was the primary phase formed during the cooling of slag. On the slag surface, the growth of perovskite proceeded via the successive production of quasi-particles along straight lines, which further extended in certain directions. The morphology and structure of perovskite was found to vary as a function of cooling rate. At cooling rates of 10 and 30 K/min, the dendritic arms of perovskite crossed obliquely, while they were orthogonal at a cooling rate of 20 K/min and hexagonal at cooling rates of 40 and 50 K/min. These three crystal morphologies thus obtained at different cooling rates respectively corresponded to the orthorhombic, cubic and hexagonal crystal structures of perovskite. The observed change in the structure of perovskite could probably be attributed to the deficiency of O^2-, when Ti2O3 was involved in the formation of perovskite.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高炉凸台冷却壁的破坏过程,根据高炉的生产状况,确定凸台冷却壁的热边界条件,采用ANSYS方法,计算凸台冷却壁的温度分布;计算结果表明,凸台冷却壁的凸台部位和失去镶砖部位容易烧损;切断冷却循环水可以加速冷却壁的烧损.  相似文献   

15.
QHCZ型炉墙厚度测量技术能对高炉炉墙进行在线、连续测量,且有结构简单、性能可靠和测量精度高的优点.开发该项技术的主要工作是:(1)超声传感器的设计;(2)电路的设计;(3)软件工作;(4)测量装置的标定;(5)现场考核后的改进.对用理论分析和实验室实验以及现场试验考核的方法,设计、开发炉墙厚度测量装置的研究改进工作做了介绍,  相似文献   

16.
Generally, the cooler life can determine the blast furnace life. The slag-metal skull frozen on the cooler can separate the cooler from the hot gas flow in blast furnace. The key problem is how to freeze liquid slag-metal on the cooler, and the main measure is to decrease the hot surface temperature of the cooler. The computational technology of heat transfer was practically used for long campaign blast furnace design. The optimum design of the cast iron stave, copper stave, plate-stave combined system and flange stave was given by the computing result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the optimum arrangement of different coolers (cast iron or copper  相似文献   

17.
高炉风口前缘回旋区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研究高炉风口回旋区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把整个回旋区分为回旋区形状及大小、回旋区物理环境、回旋区化学环境三个研究内容 ,并从此三个方面分别介绍了目前回旋区的研究现状 ;综合考虑三个方面 ,指出了对回旋区进一步研究的前景及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