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四川盆地东北部构造成因探讨及未来天然气勘探方向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胡明 《特种油气藏》2005,12(6):11-13
四川盆地东北部由于力学环境复杂且不稳定,因而形成了较为特殊的构造形迹组合,特别是其在平面上构造形迹变化更加特殊.构造形迹是古地应力场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从现有的构造形迹出发,结合构造演化史,进行构造几何学特征分析,进而探讨构造形迹在平面上变化的原因,并在地质分析的基础上,对其正确性进行了验证.同时指出在该区进行天然气勘探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2.
黄龙场地区主要构造成因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龙场构造位于米仓山构造带和大巴山弧形构造带的交接处,现今主要存在NE向和NW向两组构造体系,他们的形成完全受区域构造的控制,在成因上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该地区的现今构造形迹是多期构造运动的结果。文中研究了黄龙场地区主要的构造特征,并且对主要的构造形成的成因进行了探讨,总结出了成因模式,对黄龙场地区孔隙一裂缝型油气藏的研究会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通南巴地区主要构造成因模式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南巴构造位于米仓山构造带和大巴山弧形构造带的交接处,向南与川中低缓构造带以通江凹陷相接。其现今主要存在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构造体系,它们的形成完全受区域构造的控制,在成因上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该地区的现今构造形迹是多期构造运动的结果。文中研究了通南巴地区主要的构造特征,并且对主要构造形成的成因进行了探讨,总结出了3种成因模式。  相似文献   

4.
黄龙场构造位于米仓山构造带和大巴山弧形构造带的交接处,现今主要存在NE向和NW向两组构造体系,他们的形成完全受区域构造的控制,在成因上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该地区的现今构造形迹是多期构造运动的结果。文中研究了黄龙场地区主要的构造特征,并且对主要的构造形成的成因进行了探讨,总结出了成因模式,对黄龙场地区孔隙一裂缝型油气藏的研究会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方正断陷的形成及其动力学机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通过对方正地区所发现的负花状构造及其有关构造运动形迹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方正断陷是走滑-拉分形成的断陷盆地。并从动力学、构造学等方面对其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6.
桩海地区的走滑和挤压构造特征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桩海地区是沾化凹陷和黄河口凹陷的结合部,特殊的构造位置造就了该区复杂的构造特征。在济阳坳陷拉张构造模式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桩海地区的走滑和挤压构造特征。该区印支期以宽缓的褶皱为主要特征;燕山期发育大型走滑构造,伴有挤压构造;喜马拉雅期以拉张和走滑构造为主,局部有挤压特征。挤压和剪压构造运动主要形成圈闭且改造储层物性;分割正负构造带的走滑断层控制圈闭的形成,连通油源,是油气运聚的通道,对于油气藏的形成具有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构造运动对中亚地区阿姆河盆地别什肯特坳陷及其邻区油气的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但过去对该区构造的成因机制研究较少,制约了该区的油气勘探进程。为此,通过地震资料构造解释与区域平衡剖面分析,结合钻井与油气藏特征,研究了该区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区构造变形具有东强西弱的分带性和盐膏岩层上下构造的分层性特征,二叠纪-三叠纪的伸展构造运动发育了基底断块和古隆起,古近纪以来的挤压构造运动形成了基萨尔褶皱隆起区和别什肯特前陆坳陷,挤压应力场自基萨尔山向前陆坳陷方向逐渐减弱,并具有右旋压扭特征。挤压构造运动使别什肯特坳陷和基萨尔褶皱隆起区发育了以挤压背斜、逆冲断裂背斜和断鼻为主的构造圈闭,形成的大量构造裂缝改造了碳酸盐岩储层,使基萨尔褶皱隆起区北部盖层遭到破坏。在此基础上,明确了该区的油气勘探方向,认为在别什肯特坳陷与基萨尔褶皱隆起区应以寻找断背斜构造圈闭为主,被改造的古隆起区及两期断裂相交部位则是最为有利的油气勘探区。  相似文献   

8.
桩海地区是沾化和黄河口凹陷的结合部,特殊构造的位置造就了该区复杂的构造特征。本文在系统分析地震及钻井资料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其走滑和挤压构造特征。初步研究表明:该区印支期以宽缓的褶皱为主要特征;燕山期发育大型走滑构造,伴有挤压构造;喜玛拉雅期以拉张和走滑构造运动为主,局部有挤压构造现象。  相似文献   

9.
红车断裂带石炭系构造特征及裂缝发育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红车断裂带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受多期构造运动影响,石炭系发育多条南北向大型逆冲断裂和自东向西抬起的断阶带,不同的构造运动阶段形成了与区域构造相匹配的裂缝系统。利用构造解析方法,对红车断裂带石炭系构造演化历史及构造特征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不同构造运动阶段裂缝的发育模式。对构造及断裂发育模式的研究将有助于该区油气勘探开发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相似文献   

10.
渤海湾盆地渤海海域西南部中生代潜山构造广泛发育,但对其成因演化机制尚缺乏系统的研究。为此,基于对该区三维地震资料的精细地层解释和构造样式识别,厘清断裂的期次、类型、活动特征,揭示关键构造期构造格局和潜山形成演化过程,明确潜山分带差异构造特征,并开展潜山类型划分。研究结果表明:①渤海海域西南部潜山内幕主要发育印支期、燕山早期、燕山中期、喜马拉雅期等4期构造运动,其中印支期、燕山早期构造运动对潜山形成和分布起到决定性的控制作用;②上述4期构造运动形成了由北东向、北西向和近南北向等3组断裂组成的4套复杂网格状断裂系统,各组断裂形成期次、性质及活动特征差异明显;③该区经历了古生代潜山物质基础形成、中生代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挤压造山与逆冲构造发育、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陆内裂陷及潜山初始格局的形成、新生代走滑—伸展复合改造与埋藏定型等4个演化阶段;④关键构造期表现形式的差异导致该区潜山构造特征呈现明显的分带性,可划分为西侧残留逆冲型潜山带、中部反转翘倾型潜山带和东侧复杂走滑断块型潜山带。结论认为,中、新生代经历多旋回的构造运动导致了该区潜山类型的多样性和内幕断裂系统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1.
焉耆盆地构造样式及其对油气聚集的控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焉耆盆地是一个中新生带含油气盆地,盆地内不仅存在叠瓦式背冲式、对冲式等挤压构造样式,还存在扭动构造样式;盆地内构造样式对油气聚集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具有压扭性质的宝浪苏木背斜构造带和本部图背斜构造带是盆地最有利的构造带。  相似文献   

12.
台北凹陷反转构造特征与油气关系浅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分析解剖了吐哈盆地台北凹陷几个典型的反转构造,结合已知油气田的分布特点,从区域构造演化的角度,探讨了反转构造与油气聚集的关系。认为台北凹陷的反转构造主要发育在侏罗纪,表现为逆断层上盘的中,下侏罗统厚度明显加大,是由早期的同生正断层在晚期在逆断层方式活动形成的断层上盘的正反转构造,其发展演化与区域应力场的演变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3.
黔北地区构造特征与下寒武统页岩气储层裂缝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裂缝发育程度是页岩气储层的主控因素之一,而裂缝的形成与构造特征密切相关。在对黔北地区构造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对该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黑色页岩地层的裂缝特征及分布进行了研究。认为黔北地区褶皱、断裂发育复杂,褶皱整体以隔槽式为主,断裂是在多个走向断裂体系相互切割、联合下形成的,各断裂体系的主形成期具有差异性;构造裂缝是下寒武统黑色页岩层段的主要裂缝类型,而且以水平缝与低角度缝所占比例大。裂缝发育区的分布主要受到断裂带的控制,其中以北东向和北北东向断裂体系的控制作用最为显著,裂缝发育区多位于断裂带的末端、拐点处、不同走向断裂带相交处和相同走向的断层夹持带等应力集中部位。其次,在背斜的高陡部位,也有利于裂缝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柴达木盆地西部构造样式及叠合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柴达木盆地经历了多期构造变形。逆冲和走滑断裂活动、褶皱作用和区域性升降作用互相交织,彼此影响,造就了现今盆地西部地区复杂的变形格局,形成了多种类型的构造样式。首先根据基底卷入程度划分出基底卷入型和盖层滑脱型两种样式,进一步根据其变形划分出7个类型。在燕山早期伸展构造的基础上,在喜山期多幕构造运动作用下,新生代构造样式发生多期次的叠加。在该地区发育有五种构造叠加型式。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羌塘盆地羌北坳陷托纳木地区构造样式及构造组合形态的解析,认为该地区存在收缩及走滑2种构造样式,可解析出逆冲-推覆、帚状、环状和辐射状等4种构造组合形态;托纳木穹窿是在统一的南北向应力场中,为前期收缩、后期右行走滑作用下形成的,是边界条件改变后局部应力场的反应。正确分析研究区构造应力场特征,对认识区内油气运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东濮凹陷西部斜坡带具有"东西分带、南北分块、北高南低"的构造特征,在新生代引张应力与走滑应力作用的叠加下,发育6条NNE向斜列展布的主干断层将其切割为3个东掉的断阶带(台阶),自东而西依次为Ⅰ台阶、Ⅱ台阶和Ⅲ台阶,已发现的油气主要集中在Ⅱ台阶。受主干断裂、下伏基底结构和盐岩层等因素的共同控制,主要发育有顺向断阶式、反向断阶式和复合型断阶式3种典型构造样式。顺向断阶式是西部斜坡带最主要的构造样式,后2种构造样式均以顺向断块构造特征为主。另外,严格受控于盐岩分布范围的盐构造主要发育于基底差异隆升幅度大的地区,盐岩上拱形成盐底辟构造和反向翘倾断块构造。不同构造样式派生出不同的圈闭类型,其油气富集程度也有较大差异。因此,构造样式的研究对确定圈闭类型及其油气富集程度预测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7.
塔里木盆地孔雀河地区构造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孔雀河地区受库鲁克塔格断隆与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构造较为复杂。对该区有重要影响的断裂有孔雀河断裂、巴里英断裂、尉犁断裂和维马克– 开屏断裂。本区经历了 5 个演化阶段:被动陆缘盆地阶段; 挤压反转古鼻凸形成阶段; 克拉通内凹陷阶段; 克拉通内坳陷盆地发展阶段和类前陆盆地发展阶段。加里东末期的构造运动,奠定了下古生界的基本构造轮廓; 燕山运动古生代构造再生; 侏罗系构造基本定型; 喜马拉雅运动使本区发育为类前陆盆地。古生界发育大型鼻凸,中生界以断背斜圈闭为主,依附于逆冲断裂。圈闭类型可划分为 4 大类、10 小类,主要发育 3 种构造样式。  相似文献   

18.
准噶尔盆地南缘构造特征及有利勘探方向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13  
在对准噶尔盆地南缘及邻区构造演化和对地震等地球物理资料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该区中新生界构造样式,识别出压缩、走滑和反转三大构造样式类型。根据构造样式空间分布,对构造变形在平面上的东西分段性与南北分带性、垂向上变形的差异性以及走滑扭动变形特征和扩展方式进行了研究。该区油气成藏条件优越,构造控油作用明显,山前冲断带的断层相关褶皱、山前逆冲断裂下盘的背斜构造和山前冲断带前缘外围带的背斜构造为有利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19.
在精细构造解释的基础上,采用地层切片、地震相干等技术手段,系统解剖扭张构造基本特征,明确扭张构造样式及其分布规律,并建立了扭张构造的控藏模式。研究表明,东营凹陷新生代共发育王家岗、八面河、高青、青西以及郝现等11个扭张构造带。依据断层平面、剖面组合特征及地层变形特征,对这11个扭张构造进行了分类研究,该地区主要发育帚状-半花状,雁列-树形花状及侧接-卷心式花状3种类型的复合构造样式。帚状-半花状扭张构造分布于盆地的陡坡带,雁列-树形花状扭张构造分布于斜坡带,侧接-卷心式花状扭张构造分布于凹陷的中央隆起带。这3种扭张构造样式控制了不同的圈闭类型,并形成了帚状两段式、雁列分割式以及侧接弧形式的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20.
李才  王昕  张海义  王玉秀 《石油地质与工程》2012,26(1):10-12,25,5,6
为了揭示庙西北洼陷断裂与油气成藏的关系,利用该区构造解释成果结合钻井资料对新生代断裂几何学特征、活动演化特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庙西北洼陷经历了裂陷、拗陷、反转等演化过程,不同发育阶段经历了伸展、走滑、反转等单一或多种构造应力复合叠加作用,尤其是郯庐断裂上新世后期新构造运动剧烈,造成该区晚期断裂非常发育;断裂的显著特征为纵向上分层差异变形和相互切割,并构成丰富多样的空间组合样式;不同断裂体系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不同,基底断裂控制了该区的构造格架及烃源的形成,盖层断裂控制主要圈闭的形成,深浅两套断裂连锁系统共同组成油气垂向运移通道,其平面上的重叠区是油气优势运移聚集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