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了分析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后地下水的响应过程,在下游输水核心位置齐文阔尔河段建立6个地下水监测点,主要研究英苏区域监测断面的地下水响应过程。研究表明,地下水位埋深随着输水年限的增加呈现出较匀速的递减;研究断面(英苏断面)距离河段较近的监测点相应区域输水后地下水的响应具有时间同步性,距离河岸较远监测点相应区域输水后地下水的响应时间上具有一定滞后性,要持续数月或几年才能有明显表现;距离河岸越近,地下水水位越高。  相似文献   

2.
以塔里木河第12~18次生态输水为例,采用经验统计模型和克里金插值法分析了输水前后塔里木河下游地下水埋深和夏季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NDVI)的时空变化,剖析了地下水和植被对生态输水的累积生态响应规律。结果表明:累积生态输水量与最小地下水埋深呈对数曲线正相关关系,其累积效应的增长性由强到弱;地下水埋深对生态输水的累积时间响应具有滞后性,输水80 d后累积效应最显著;沿河道方向,库尔干监测断面累积空间效应最显著;垂直河道方向,地下水对累积输水的空间响应随河道距离增加而减弱;NDVI与近3 a累积输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大西海子水库、台特玛湖及河道附近NDVI增长显著。推荐近期输水量为2.5亿~5.0亿m~3/次,合理输水时间为4—6月和9—11月,适宜输水间隔5~12个月,预期连续年份5次输水后累积效应可达最小地下水埋深3.5 m、平均地下水埋深4.2 m。  相似文献   

3.
塔里木河下游应急输水与生态改善监测评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曲炜  李霞  田盛 《水资源保护》2005,21(1):14-17
通过对塔里木河下游5次应急输水各断面地表水水量、12个地下水监测断面观测数据和33个植被样地实测资料的统计分析,找寻应急输水地下水恢复与植被响应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塔里木河下游5次应急输水对该区域地下水恢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沿河道横向1000m范围内地下水埋深平均抬升了4 0m,植被响应范围扩大到离河900m;沿河道纵向,阿拉干以上河段地下水埋深得到初步恢复,植被生长量有明显变化。阿拉干以下河段地下水水位受应急输水影响较弱,特别是依干不及麻断面以下地下水水位基本未得到恢复。  相似文献   

4.
以塔里木河流域下游生态输水过程中地下水埋深的监测数据为依据,选取了塔河下游河道其文阔尔河上阿克墩、吐格买莱、依干不及麻等3个监测断面分别构成下游河道上、中、下3个区段,并进行了自2000年以来所实施的塔河下游河道生态输水战略对河道沿河道走向和垂直于河道走向上地下水埋深变动趋势规律的分析。结果表明,生态输水使河道两侧地下水埋深大幅抬升;从沿河道走向来看,地下水埋深随其与河道距离的增大而抬升幅度降低;从垂直河道走向看,不同断面垂向地下水埋深表现出较为一致的变动趋势特征,且随生态输水战略的推进,这一趋势特征更加明显。生态输水是地下水补给、提升地下水埋深的主要渠道,有助于恢复河道范围内生物多样性并维持地下水较高水位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5.
基于2005年塔里木河流域8个气象台站、4个探空站及4条源流出山口和干流15处控制断面2005年的水文气象监测资料,对塔河"四源一干"2005年气象和径流情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塔河流域山区及平原区的气温和降水量均较常年高,天然来水量较常年增加21%,干流输水总量为56.88亿m3,输水改善了河道两侧及下游的水生态环境,但其过程中耗水量仍较大。就第7次向塔里木河下游输水对水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效应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6.
以塔里木河下游河道断流、生态恶化和持续性生态输水为背景,以所取得的尉犁国家级气象站1960年~2020年气温和降水资料为依据,从下游气温及降水变化、降水蒸散指数变化及干旱指数变化等方面探讨塔河下游河道生态输水对气候变化影响的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生态输水是恢复河道下游水生态环境、改善区域小气候的有效措施,从大西海子水库...  相似文献   

7.
地下水及天然植被对保持水土、维护物种多样性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以塔里木河为对象,通过对比塔里木河生态输水前后地下水水位线与植物群落的分布特征发现:塔里木河流域地下水位的变化与河道生态输水有直接关系,输水次数越多、量越大,水位抬升越明显;下游植物群落及生态问题在河道输水前后优势物种会产生改变,且在输水后丰富度会有所上升;河道横向方向由于随着地下水高度的逐渐降低生态植被的密度、盖度分布会急剧降低。  相似文献   

8.
葛学谦  吴娟  余琳 《红水河》2008,27(1):58-61
自2000年向塔里木河下游实施生态输水以来,国内大多数学者所关注的问题一直集中在如何确定下游生态安全保障体系的合理生态保护范围及生态需水量;如何通过河道水流演进-地下水位抬升-植被恢复等关联性问题的系统.为下游生态输水整体效益评估、河道整治、水资源合理配置与优化调度、生态重建提供科学依据等问题上.对于塔里木河下游生态应急输水工程影响后评价的研究现在还不多见.为此.本论文以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为背景.对该工程影响后评价的内客进行探讨,目的在于得出塔里木河下游生态应急输水工程影响后评价的研究框架,为客现,公正的评价该工程影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确定适宜的输水策略以实现塔里木河下游地下水位的快速抬升,提高生态系统的恢复力,运用GMS软件构建了塔里木河下游地下水动态模拟模型,设计单阶段、双阶段和多阶段输水情景模拟预测了地下水对不同输水情景的时空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制定输水策略时应保证年输水量大于有效水量,当输水总量一定时,延长输水时间、扩大输水间隔有助于地下水位的快速抬升;最佳输水策略是以1月和3—11月为输水期分两个阶段输水4 500万m3;地下水埋深和水位变化量沿河道对称分布,地下水埋深与距河道两侧距离成正比,地下水位变化量和抬升量与时间成反比。  相似文献   

10.
浅析塔里木河下游绿色走廊输水后生态与环境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魏军 《中国水利》2005,(13):138-141
由于多种原因,塔里木河下游大西海子水库以下350km河道断流近30年,地下水位下降,植被衰败,塔里木河下游绿色走廊生态恶化趋势严重.为了遏制生态劣变的趋势,保证在必要的工程实施完成前维持和保护现有植被,从2000年4月开始至2004年7月,由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与巴州、农二师共同组织6次向塔里木河下游生态应急输水.输水后塔里木河下游绿色走廊生态与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动态变化,结合实测数据进行初步分析,认为塔里木河干流上中游林草植被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下游生态与环境得到初步改善.  相似文献   

11.
根据水利枢纽下游浅滩的碍航特性以及是否受到枢纽下泄水流的非均匀流影响,将碍航浅滩分为4种类型,分析了非恒定水流的输沙能力,讨论了碍航浅滩年内输沙不平衡的处理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枢纽下游航道整治线宽度计算公式。该公式简化后与规范所推荐的公式一致,并采用汉江资料进行了计算。  相似文献   

12.
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和灌区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灌溉运行产生的数据愈来愈多,为了解决数据繁多问题对灌区灌溉管理所带来的影响,我们引进了高科技计算机网络技术。此项技术的应用,使工程产生了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3.
针对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的流体在运动过程中到底是遵循最大熵原理还是遵循最小能耗率原理或最小熵产生原理问题,以热力学理论为基础,分析最小熵产生原理和最小能耗率原理,同时澄清一些容易混淆的问题,指出:热力学中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同样适用于流体运动;流体在运动过程中遵循最小能耗率原理或最小熵产生原理。  相似文献   

14.
2002年8月3日,王寨县郭家河水库垮坝,文中分析了垮坝的原因主要有工程质量差、坝下存在隐患 、土坝损坏严重以及防洪标准不够等。同时,对今后小型水库的管理、除险加固等也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1993年为基准年,分地区分含水岩类论述了山西省地下水超采情况及超采区分布特征,并与1988年进行了对比,反映山西省地下水已处于严重的超采状况。  相似文献   

16.
文中通过万家寨引黄南干二级泵站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概述及泵站厂房、副厂房、控制楼、变电站、进水压力埋涵、进水池、出水压力钢管、出水压力平洞、出水竖井及闸门井等主要建筑物施工,重点介绍了南干二级泵站、导流施工,主副厂房进水池、进出水压力钢管及出水压力平洞开挖钢结构安装及混凝土施工工艺.  相似文献   

17.
为了促进工程建设监理制的健康发展,建设部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于1995年9月颁发了《工程建设监理合同》示范文本,并于同年12月建设部和国家计委颁发了《工程建设监理规定》。这两个法规文件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的建设监理制由试行阶段转入全面推行阶段。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转轨,规范选择监理单位的行为,《工程建设监理规定》中明确指出,“项目法人一般通过招标投标方式择优选定监理单位”。  相似文献   

18.
对工程总承包的风险进行了分析。决策阶段风险因素、承包报价阶段风险因素、合同履行阶段风险因素构成了工程总承包的风险因素,针对这些风险提出了一些具体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9.
从非均匀悬移质输沙不平衡条件入手,借助国内外大量的研究成果和计算方法,结合多年来黄河实测资料,建立了一套适合于黄河特点的分组水流挟沙力级配计算公式,认为分组水流挟沙力级配不仅与床沙级配有关外,还与上游来沙有关。  相似文献   

20.
The problem of coordination of short-circuit (fault) currents is considered. Data on the dynamics of variation of the levels of single-phase and three-phase short-circuit currents (their highest values) in networks rated for different voltage are presented for a long-term period. The main factors (integral parameters of the networks) affecting the values of short-circuit currents are listed. Statistics of variation of rated parameters of electrical equipment in past years and in the recent period is presented and predictions for the future are made. Basic methods and means for limiting short-circuit currents are discussed. A method of automatic and stationary network separation and a method of circuit design are described in detail. The efficiencies of different methods are compared. The effect of integral parameters of the network on the maximum level of short-circuit currents is shown. The aspects of the switching life of breakers and of allowance for probabil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faults and for the risk factor of decision-making are considered. It is shown that coordination of the levels of short-circuit currents is a possible means for raising the reliability of power installations and systems.__________Translated from Elektricheskie Stantsii, No. 4, April 2005, pp. 19 – 3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