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从传统泡菜中分离出27株乳酸菌,经过初筛和复筛得到产乳酸量较高的菌株PC09,经鉴定该菌属肠膜状明串珠菌葡聚糖亚种(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 subsp.dextranicum);从番茄汁添加与否、发酵温度、转速、接种量等方面对PC09产酸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添加1%(体积分数)番茄汁、发酵温度为33℃、转速为100 r.min-1、接种量为2.0%的最佳产酸条件下,产酸量达到4.17%。  相似文献   

2.
高产酸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改良乳酸菌选择性培养基从豆清发酵液中分离纯化出3株菌落形态各异的乳酸菌,对这3种菌发酵过程中p H及产酸量进行监测,筛选出一株产酸较多的优势菌株(编号LDS201)。结果表明:该菌落呈圆形,乳白色,边缘整齐,不透明,革兰氏染色阳性,菌体呈短杆状,单生或呈短链;经生理生化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该菌株为产酸解淀粉乳杆菌。  相似文献   

3.
采用厌氧培养技术,从厌氧活性污泥中分离得到一株产氢发酵细菌。利用Biolog自动菌种鉴定仪对该产氢发酵细菌作了鉴定分析,确定了其在细菌学上的分类地位,新分离菌株Lactobacillus hilgardii(希氏乳杆菌)为生物制氢分离鉴定纯产氢菌种提供了指导。该株细菌为专性厌氧杆菌,蔗糖发酵液体末端主要产物为乙醇、乙酸,气相产物为H2和CO2,代谢特征为乙醇型发酵,在pH值为6.0和36℃条件下最大产氢量为58 mL H2.g-1蔗糖。  相似文献   

4.
Biolog鉴定产氢发酵细菌及其产氢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薛明 《应用化工》2006,35(7):491-493
采用厌氧培养技术,从厌氧活性污泥中分离得到一株产氢发酵细菌。利用B iolog自动菌种鉴定仪对该产氢发酵细菌作了鉴定分析,确定了其在细菌学上的分类地位,新分离菌株C lostridium papyrosolvens为生物制氢分离鉴定纯产氢菌种提供了指导,该菌株为专性厌氧杆菌,蔗糖发酵液体末端主要产物为乙醇、乙酸,气相产物为H2和CO2,代谢特征为乙醇型发酵,在pH 6.0和36℃条件下最大产氢量为72 mL H2/g蔗糖。  相似文献   

5.
以产甘油的耐高渗酵母CF4为出发菌株,经过紫外诱变处理,得到几株产赤藓糖醇的变异株,其中UV3-CF4-5摇瓶发酵产量最高,约25.68 g·L-1,通过摇瓶发酵实验研究了茵株UV3-CF4-5的遗传稳定性.结果表明,经过多次传代,菌株UV3-CF4-5产赤藓糖醇的能力没有改变,表明其是稳定的变异株.  相似文献   

6.
目的 从土壤中筛选能降解壳聚糖的微生物,并优化其产酶条件。方法利用平板筛选法对采集的土壤中的微生物进行富集培养、初筛和复筛,得到能降解壳聚糖的菌株,并对降解壳聚糖能力最强的菌株进行发酵培养,优化产酶条件。结果筛选出3株产壳聚糖酶菌株,编号为C-01、C-02和C-03,其中,C-01、C-02为细菌,C-03为霉菌。C-01菌株产酶能力最强,其最适产酶条件为:以1%粉末壳聚糖+0.1%葡萄糖为碳源,0.5%(NH4)2SO4+0.5%蛋白胨为氮源,培养基初始pH值8.0,培养温度30℃,菌株接种量2.0%,培养时间48 h。在最适条件下,壳聚糖酶活力可达7.78 U/ml。结论已筛选出1株高产壳聚糖酶的菌株,并优化了其产酶条件,为壳寡糖的生产及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对1株初筛产柠檬酸黑曲霉进行紫外线诱变处理,并对选育的优势菌进行了发酵条件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选育出的(Aspergillus niger)UV-5是一株优良高产菌株,该菌株的产酸率达到11.54%,比初始菌株(YZ-35)产酸率提高了24.41%;以红薯为发酵原料,在初始糖浓度15%、温度为35℃、起始pH值为5.5,转速140r·min-1、发酵84h的优化条件下,摇瓶发酵平均产酸率可达到13.15%。  相似文献   

8.
从青储饲料中分离得到一株产纤维素酶能力较强的丝状真菌,经形态学和26SrDNA D1/D2区序列比对分析,确认该菌株属粗糙脉孢菌(Neurospora crassa)。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探讨了碳源、氮源、无机盐、料水比、培养温度、培养时间对菌株固态发酵产纤维素酶的影响。确定最适产酶工艺为:碳源麸皮与稻草秆的质量比6∶4、氮源3%(NH4)2SO4、料水比1∶1.5(g∶mL)、培养温度30℃、培养时间60h,无机盐KH_2PO_4和MgSO_4对产酶影响不显著,在最适产酶工艺下,固态发酵产纤维素酶酶活达到251.27U·g-1以上。  相似文献   

9.
以产微生物絮凝剂的芽孢杆菌DHS-63为出发菌株,采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诱变系统进行诱变,经筛选及稳定性分析得到一株遗传稳定的突变株A265,摇瓶发酵絮凝剂产量达到1.08 g·L~(-1),比出发菌株提高12.9%。对该菌株进行发酵罐放大试验,10 L发酵罐絮凝剂产量为1.64 g·L~(-1),发酵时间48 h,比出发菌株缩短了10 h;70 L发酵罐絮凝剂产量为1.55 g·L~(-1),发酵时间44 h,比10 L发酵罐发酵时间缩短了4 h。  相似文献   

10.
采用微波辐照对木聚糖酶产生菌疏棉状嗜热霉菌(Thermomyces lanuginosus)CICC 2691进行诱变选育,考察不同微波功率和辐照时间对菌株致死率和正突变率的影响,得到最佳的诱变条件:微波辐照功率为500 W,辐照时间为60 s。在最佳诱变条件下得到一株高产木聚糖酶且能稳定遗传的菌株W5-133,其所产木聚糖酶酶活较出发菌株提高了66.8%。以菌株W5-133为研究对象,经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分析法对其发酵产酶条件进行了优化,得到最优发酵产酶条件:葡萄糖质量浓度为2.35g/L,发酵温度为56.0℃,发酵时间为99.5h,初始p H值为5.8,该条件下的木聚糖酶酶活为186.81 U/mL,比优化前提高了24.4%。  相似文献   

11.
桂妍雯  程海 《安徽化工》2013,39(5):28-31
克雷伯氏菌是1,3-丙二醇(1,3-PD)生产菌。以产酸克雷伯氏菌2-1为出发菌株,经硫酸二乙酯(DES)诱变处理,运用质子自杀法选育,从含0.2 mol/L NaBr-NaBrO3的初筛平板上选出48株单菌落,然后结合培养基优化后的摇瓶发酵复筛,获得6个产酸突变株,其中Y-37具有较高的1,3-丙二醇转化率。经过初筛、复筛和传代实验,表明其是稳定的突变株。对菌株Y-37在自动发酵罐上进行批式发酵,结果显示:突变株产酸量大幅降低,而1,3-丙二醇的产量则显著增加。Y-37的1,3-丙二醇产量由出发菌株的10.67g/L升至18.23g/L。  相似文献   

12.
干姜的超临界萃取及其萃取物在卷烟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开发新型烟用香原料,用超临界萃取和水蒸气蒸馏的方法提取干姜萃取物,优化了超临界萃取工艺,用GC/MS法分析了萃取物中的主要成分,并将萃取物用于卷烟中。结果表明:①干姜超临界萃取的最佳工艺是,萃取压力30MPa,萃取温度55℃,萃取时间2h,CO2流量为2.5L/min,分离压力8MPa,分离温度45℃,在该工艺条件下萃取物得率为2.48%;②两种提取方法得到的萃取物有十八种共有成分,主要是姜烯、醛、酯类等,超临界萃取物成分更多,生姜特征香气更浓;③超临界萃取物应用于卷烟,具有改善香气质和香气量、丰富烟香、改善口感的作用,效果明显比水蒸气蒸馏萃取物好,更适合用作烟用香料。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以不同底物的丁醇发酵结果,阐述了在以55g/L葡萄糖与果糖(1∶4)混合糖模拟菊芋物料为底物的丁醇发酵过程中存在果糖利用及丁醇产量较低等问题,研究了基于葡萄糖与果糖不同混合比例(1∶2、2∶3、3∶2及3∶1)的丁醇发酵性能。研究结果说明了随着混合比例提高,发酵时间由76h缩短至48h,菌体最大生物量OD620由2.1提高至4.3,而当葡萄糖与果糖混合比例为1∶2时,发酵过程中菌体细胞对果糖代谢能力最佳,且终点残糖浓度仅为2.1g/L,果糖利用效率达到95.03%,丁醇及总溶剂产量分别达到9.7g/L与16.0g/L。  相似文献   

14.
崔金海  陶颖 《上海涂料》2011,49(10):7-12
采用连续滴加的乳液聚合工艺,以过硫酸钾-亚硫酸氢钠作为纯丙乳液氧化还原聚合的引发剂,以AES和K12作为高效乳化剂,制得了微胶囊粒径约6μm的水性纯丙香味乳液。研究了微胶裳的颗粒大小和壁厚对香味乳液放香特性的影响。实验表明:当m(BA):m(MMA):m(MAA)=33:17:1时,香味乳液的综合性能良好,香精在微胶囊纯丙乳液中的缓释时间可达9个月。  相似文献   

15.
复合发酵剂对咸鱼风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丝鱼经腌制后接种戊糖片球菌和木糖葡萄球菌,研究发酵对咸鱼风味的影响。实验表明:发酵可促进鱼肉中蛋白质的水解,提高咸鱼中小分子呈味物质的含量,降低pH,发酵终产品风味独特。采用GC-MS对产品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表明挥发性羰基化合物及小分子酸类含量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6.
采用自制吸附萃取搅拌棒对肉味香精呈香组分进行提取,利用热脱附仪进样,结合气相色谱嗅觉计联用(GC/O)、气质联用(GC/MS)双重定性方式,令组分富集率更高,检测结果更加真实、客观地反映出香精的香气组成。为高级香精的调配及仿香工作提供有力依据。实验仪器采用在色谱柱出口安装"石英三通"进行1∶1分流,样品被同时引入质谱和嗅觉计,避免了单一定性方法存在的不足。其中,两种方法共同检出的物质31种,仅GC/O检出的物质24种,仅GC/MS检出的物质26种。  相似文献   

17.
李艳  彭艳红 《陕西化工》2014,(1):60-62,65
以2-羟基-1-萘醛和乙二胺为原料,乙醇为溶剂,加热回流制备2-羟基-1-萘醛缩乙二胺Schiff碱配体,然后分别与铟(Ⅲ)、钍(Ⅳ)的盐反应,生成相应的配合物,并对2-羟基-1-萘醛缩乙二胺Schiff碱及其金属配合物的抗菌活性进行探究。结果表明,配合物对枯草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较配体更强。  相似文献   

18.
对所制备的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陶瓷复合膜进行了渗透汽化性能表征。通过在乙醇-水混合体系中添加不同的模拟发酵液组分;如葡萄糖(多羟基醛)、甘油(多元醇)、丁二酸(有机酸)、KCl(无机盐);考察了各组分对复合膜渗透汽化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在333 K下;在乙醇浓度为65 g·L-1的混合物中添加不同浓度的第三组分;有机添加物对膜的渗透汽化性能没有明显影响;而无机盐的加入使膜的分离因子稍有提高。所制备的PDMS/陶瓷复合膜;在上述渗透汽化过程中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和对乙醇的优先选择性;渗透通量和分离因子(醇/水)分别在4.5~4.7 kg·m-2·h-1、8.3~10.3之间。  相似文献   

19.
(C2H5)2AlCl/TiCl4催化1-癸烯聚合制备高黏度指数润滑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C2H5)2AlCl/TiCl4为催化剂研究了1-癸烯聚合制聚烯烃基础油。比较烯烃原料和溶剂对聚α-烯烃性能的影响,探讨催化剂用量、Al与Ti物质的量比、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等工艺条件对合成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2H5)2AlCl/TiCl4催化剂对1-癸烯聚合具有较高的活性;溶剂极性越大,聚α-烯烃的枝化度越大,从而导致黏度指数降低。100 ℃的运动黏度随着Al与Ti物质的量比不同而变化,因此,可以通过调节Al与Ti物质的量比,制备各种黏度的聚α-烯烃。以(C2H5)2AlCl/TiCl4 为催化剂,1-癸烯聚合的最佳反应条件:反应温度80 ℃,反应时间4 h,催化剂用量为反应物总质量的4.0%,此条件下聚α-烯烃收率为75.6%,黏度指数高达17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