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应用复合乳酸菌开发天然酸奶香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经筛选的复合乳酸菌对脱脂奶粉进行发酵处理,分离获得的上层清液中含有酸类、醇类、酮类、内酯类、含硫化合物等丰富的奶香味成分,是非常好的天然酸奶香味底料.与普通的调配型酸奶香精底料相比,该底料具有的酸奶香味纯正、浓郁、圆润、回味悠长,并且具有丰厚的发酵感口味.经过适当修饰后的酸奶香精,可广泛应用于各种饮料、乳品、冰激凌、烘焙食品、糖果等.  相似文献   

2.
方靖  余权  冼灿标 《广东化工》2016,(16):299-300
综述乳酸菌在面包发酵工艺中的应用。从乳酸菌发酵产生的酸性环境、乳酸菌发酵过程中面筋蛋白的变化、乳酸菌发酵产生的多糖及其他物质的作用,及其对面包老化影响等方面分析乳酸菌在面包发酵工艺中应用的理论依据。列举出国内外一些研究成果,并结合实验结果,明确乳酸菌应用于面包发酵工艺中有利于提高面包品质。  相似文献   

3.
4.
为提高番石榴农副产品附加值,研发具有一定营养价值且具有良好口感的番石榴水果泡菜,本实验以新鲜番石榴为原料,采用直投式乳酸菌菌粉发酵剂发酵,探究了不同发酵温度、乳酸菌接种量、盐浓度、发酵时间对番石榴泡菜感官品质的影响,并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番石榴泡菜最优生产工艺参数为:发酵剂接种量4%、发酵温度26℃、发酵时间7 d.为番...  相似文献   

5.
采用干酪乳杆菌、嗜酸乳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和瑞士乳杆菌4种乳酸菌纯种发酵与不同的菌种组合在豆乳饮料中的发酵的研究,并通过pH值、酸度值和感官品质确定适宜的乳酸菌混种发酵配比。结果表明干酪乳杆菌分别与瑞士乳杆菌、嗜酸乳杆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组合在纯豆乳饮料生长产酸能力相当;应用干酪乳杆菌、瑞士乳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与嗜酸乳杆菌,配比依次为6∶1.5∶1∶1时,较其他组合有明显提高。发酵生成的大豆酸乳酸度适宜、发酵速度最快、酸乳饮料组织形态均匀、香味丰富柔和。  相似文献   

6.
7.
8.
利用固态发酵技术,通过添加外源产香菌株,在自主控温控湿的条件下发酵低次烟叶.将发酵温度、发酵湿度、接种量、发酵时间等条件作为研究目标,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不同发酵条件下烟叶的致香成分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感官质量评价.结果表明,随着发酵温度升高,烟叶的致香成分总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发酵温度为30℃时...  相似文献   

9.
真菌发酵生产天然脱落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承担并完成了国家“九五”科技攻关专题“真菌发酵生产天然脱落酸”。通过获得高产菌株并进行高产菌株发酵工艺和产物提取工艺研究,建立了5t发酵罐的天然脱落酸工业化小型中试生产线;进行脱落酸在农作物上的田间药效试验,完成其毒理学研究,制定天然脱落酸产品的质量标准,为实现其工业化生产和农业实用化打下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自然发酵的优势菌-乳酸菌对小米淀粉分子结构及糊化特性的影响,为分析不同菌属在小米自然发酵中的改性机理及发酵对小米淀粉性质的影响奠定基础。方法采用0.2 g/100 ml的Na OH提取发酵后的小米淀粉,检测乳酸菌发酵后对小米淀粉颗粒结构、结晶度、官能团、分子量、糊化及老化特性的影响。结果乳酸菌发酵后,淀粉颗粒表面有明显的侵蚀迹象,而自然发酵淀粉颗粒表面侵蚀迹象较轻。乳酸菌发酵后小米淀粉的结晶度较自然发酵增加1.49%。发酵未改变小米淀粉官能团区的峰位,但特征峰强度减弱,乳酸菌发酵后小米淀粉指纹区图谱消失。未发酵小米淀粉重均分子量(Mw)在1.5×10~4~5.9×10~5 g/mol之间,自然发酵小米淀粉Mw在2.1×10~4~5.4×10~5g/mol之间,乳酸菌发酵小米淀粉Mw在1.6×10~4~5.3×10~5 g/mol之间,乳酸菌发酵后支链淀粉长链及直链淀粉比例减少,而中间及短支链淀粉的比例相对增加。乳酸菌发酵96 h,与自然发酵相比,糊化温度下降0.84℃,热焓值增加1.00 J/g,回生值下降743 m Pa·s。结论自然发酵的优势菌-乳酸菌可使小米淀粉的分子结构、糊化及老化特性发生明显变化,并在小米自然发酵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采用双室微生物燃料电池(MFC),以乳酸菌为产电微生物,并以葡萄糖为唯一的电子供体,研究MFC的产电性能以及乳酸菌MFC产电机理。在30 ℃下,底物浓度为1.5 g/L时,该MFC的开路电压稳定在500 mV。实验条件下测得该MFC的最大功率密度为393.23 mW/m2,内阻约为500 Ω。利用气相色谱分析乳酸菌MFC产电过程中代谢产物的含量变化,实验数据表明无论是不参与产电的正常代谢途径还是产电过程中,都涉及到乳酸菌的同型乳酸发酵途径、异型乳酸发酵的经典途径和双歧杆菌发酵途径。在乳酸菌MFC运行过程中人为添加乙醇,该实验结果显示乙醇不利于乳酸菌产电,表明乳酸菌的异型乳酸发酵途径是乳酸菌进行产电的关键代谢途径。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利用超声波的空化作用产生的化学效应,促进酶解反应制备天然奶味香精,并在酶解反应结束后对脂肪酶进行超声灭杀。以乳脂肪为原料,脂肪酶为水解酶,使用乙醇作为非水反应体系溶剂,酶解乳脂肪底物浓度为80%,加酶量为2000 U/g,温度50℃,反应pH值控制在6~7之间。  相似文献   

13.
维生素B类化合物是人体必需物质,主要通过外源性的食物或药物来补充。选育得到的乳酸菌能产生天然的人体易于吸收的不同类型维生素B。介绍了近年来通过乳酸菌生物合成维生素B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研究产维生素B类化合物乳酸菌菌种选育和代谢工程改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发酵乳酸的特性及发展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酵乳酸可以用作酸味剂、防腐剂、乳化剂,具有营养性、安全性、对环境友好性,因此,可以用来加工成聚乳酸塑料,替代一次性塑料袋、快餐盒、地膜等;还可以用在食品中调味;做补钙制剂等。我国有丰富的发酵乳酸原料,随着世界市场对发酵乳酸需求量的增加,发酵乳酸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市场。  相似文献   

15.
发酵液中乳酸的盐析萃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一种利用盐析萃取法分离发酵液中乳酸的新方法. 通过系统考察乳酸在不同盐析萃取体系中的分配规律,发现K2HPO4-甲醇和K2HPO4-乙醇体系适合分离发酵液中的乳酸. 发酵液中乳酸浓度为167 g/L时,采用25%(w) K2HPO4-26%(w)甲醇盐析萃取体系,乳酸的分配系数和回收率分别为4.01和86.0%;采用14%(w) K2HPO4-30%(w)乙醇盐析萃取体系,乳酸的分配系数和回收率分别为3.23和90.6%. 此时上相中残余葡萄糖、菌体和可溶性蛋白的去除率分别达67.3%, 100%和85.9%.  相似文献   

16.
豆粕水解液为氮源细菌厌氧流加发酵生产L-乳酸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细菌厌氧发酵法生产L-乳酸,由实验确定了最佳接种量、发酵温度和pH调节剂,考察了初始葡萄糖浓度对L-乳酸生产的影响,确定初始糖浓度为70~90 g/L时得率、产率、最终生物量分别达到92.68 g/g, 3.17 g/(L×h)和8.5′107 mL-1. 为进一步降低L-乳酸生产成本,以豆粕水解液为氮源代替酵母粉,同时应用流加发酵技术,L-乳酸产量、得率、产率及转化率分别达到155 g/L, 95.5 g/g, 1.64 g/(L×h)和96.9%. 在保证L-乳酸最终浓度的同时可降低生产成本,为进一步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乳酸茵凭借其悠久的历史、显明的特征及与人类生活紧密相关的特点受到了生物界和医学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利用蛋白质组学对其进行研究的成果层出不穷。概述了乳酸菌能量代谢的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并讨论了代谢路径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8.
发酵生产L-乳酸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赵鑫  赵良启  谢红 《山西化工》2005,25(1):15-19
L-乳酸是一种有多种用途的重要的有机酸。概述了生产制备L-乳酸的方法及其优缺点,着重综述了微生物发酵法生产L-乳酸的研究现状,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
长链二元酸(DCA)是制备香料、热熔胶、工程塑料、高档润滑油等的原料。发酵法生产DCA是生物技术在石化领域的应用。通过诱变筛选高产菌种、优化种子培养和发酵工艺、研究产品的分离与提纯工艺,在连续运转的100t/a工业化试验装置上,发酵法生产DCA的产酸量稳定在140g/L左右,油酸的平均转化率达到73%,DCA的含量≥95%。全国长链二元酸的总生产能力已经接近1000t/a,如果都用来生产香料,将会使市场饱和,因此要加速其它下游产品如服装热熔胶、工程塑料等的工业化进度;另外,还要设法进一步降低DCA成本。  相似文献   

20.
主要研究了利用响应面法优化保加利亚乳杆菌发酵生产奶味香精的工艺条件。选择底物浓度、菌种接种量、发酵温度、发酵时间为考察因素,利用Design-Expert软件进行设计和分析,确定了发酵产香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底物浓度21%、菌种接种量16%、发酵温度38℃、发酵时间21 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