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W型火焰煤粉锅炉炉内燃烧过程及污染物生成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樊建人 《动力工程》1998,18(2):39-45
对W型火焰锅炉炉内气-固两相三维流动,传热和气-固两相湍燃烧进行了全面的数值模拟,计算了在满负荷及50%负荷2种情况下,W型火焰煤粉锅炉炉内气-固两相流动、温度场分布和各气相组份浓度场分布,并进一步分析了污染生物的规律,计算了NOx在W型火焰煤粉锅炉中的分布飞速2。  相似文献   

2.
傅维标 《动力工程》1995,15(4):20-26
分析了W型火焰炉及四角切向燃烧煤粉锅炉燃用无烟煤的优缺点。研制成功了大速差射流型双通道通用煤粉主燃烧器及卫燃带敷设的新方法,从而克服了四角燃烧无烟煤锅炉的弱点。经过对我国最难燃的无烟煤──福建加福无烟煤(Vdaf=3%~5%)在福建永安火电厂410t/h锅炉中的工业性考核反焦作电厂670t/h锅炉燃用晋东南无烟煤(Vdaf=6%~10%)的工业性考核后得出结论:采用这种新技术,四角燃烧炉与W型火焰炉一样能脱油稳定地、低负荷地燃烧无烟煤,从而突破了国际上普遍认为的当Vdaf<13%时,只能用W型火焰炉不能用四角燃烧的禁区。图2参10  相似文献   

3.
300MW机组W型火焰锅炉燃烧调整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针对山西阳泉第二发电厂300MW机组W型火焰锅炉存在的过热器超温、飞灰含碳量高、结渣等问题。进行了以二次风配风试验为主要内容的锅炉燃烧调整,通过在不同工况下检测炉内火焰温度分布等锅炉运行参数,分析了各主要二次风对锅炉炉内燃烧工况的影响及其调节规律,并讨论了锅炉负荷变化时对炉内温度分布和配风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W型火焰锅炉的热态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杰  余战英  谭厚章  徐通模  惠世恩 《动力工程》2003,23(5):2632-2634,2659
针对东方锅炉厂引进FW公司300MW的W型火焰锅炉,设计搭建了1MW的W型火焰热态试验台,依据组织冷态空气动力场的试验结果组织了W型锅炉贫煤燃烧试验,研究了正常燃烧工况时炉膛中心温度分布规律及炉膛出口温度分布特性,得出炉膛中心截面温度分布和炉膛出口温度分布,分析了炉膛结渣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国内外W型电站锅炉燃烧技术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收集、叙述了国内外W型锅炉的设计和运行概况,简要介绍了燃烧设备的设计数据和在电站的运行结果,从中分析了W型锅炉的利弊,可做为评价W型锅炉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W型火焰锅炉冷态空气动力特性的测试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引进的配备直接缝隙式燃烧器的法国Stein公司360MW的W型火焰锅炉进行了冷态模型的空气动力特性研究。利用热线风速仪测量炉内的流场速度,得出了不同工况下炉内W型气流的流场图,并对不同工况流场的气流速度分布规律、炉内气流的充满度、气流行程、炉膛出口处的速度偏差等进行了分析,研究了炉内空气动力场的特性和变化规律,测试了W型火焰锅炉火焰短路与炉膛出口速度偏差的性能。  相似文献   

7.
介绍东方锅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对引进美国Foster Wheeler(FW)能源公司300MW、600MW燃用低挥发份燃料“W”型火焰锅炉技术的消化吸收情况以及在300MW“W”型火焰锅炉上进行工业性试验研究取得的试验成果和锅炉投运后的运行性能。  相似文献   

8.
针对W火焰锅炉运行中热效率偏低问题,对燃用的烟煤、石油焦、越南无烟煤等主要煤种开展配煤掺烧,以降低燃料成本、提高锅炉效率。从燃用煤质适应性分析、W火焰锅炉燃烧过程数值模拟和混煤掺烧优化试验3方面,研究了石油焦和越南无烟煤不同掺混比例下热解和燃烧过程特性,制定了掺烧策略并通过燃烧过程模拟研究和掺烧优化试验找到了合适的配煤掺烧方法,解决了锅炉效率低、飞灰含碳量较高、锅炉排烟温度高等问题,实现了节能降耗、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W型火焰锅炉燃烧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海  吕俊复  徐秀清  曾瑞良  岳光溪 《动力工程》2005,25(5):628-632,638
W型火焰锅炉是我国大型电站锅炉燃用低挥发份燃料的主要燃烧方式之一。目前,我国运行的W型火焰电站锅炉中普遍存在着炉膛温度控制过高、炉膛结渣或结渣倾向严重、NOx排放过高、过热器超温或汽温偏差、燃用无烟煤燃烧效率不高和某些情况下燃烧不稳定等问题。该文在总结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问题的根源。分析表明: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缺乏一种着火稳燃性能好的适用于燃烧无烟煤、半无烟煤的低NOx燃烧器。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了探讨,并以清华大学开发的富集型燃烧器为例,讨论了用优良稳燃型直流燃烧器改善W型火焰锅炉燃烧情况的可行性。图3表2参16  相似文献   

10.
燃用低挥发份煤大型锅炉设计与运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哈锅燃用低挥发份煤的锅炉设汁和运行情况,四角切园燃烧方式和w型火焰燃烧方式对低挥发份燥燃烧都具有很好的适应性。我公司大型煤粉锅炉燃烧在低挥发信燥方面已经取得了良好的业绩并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1.
应用声响应法和Sysnoise声学软件进行模态实验和模态分析,研究燃烧噪声高频激励机理.通过有限元方法计算燃烧室空腔在点声源激励下的声压响应,确定了燃烧室空腔在激励力作用下产生较强烈的压力振荡的频率.通过测量发动机缸内压力和噪声,研究燃烧压力高频振荡频率和幅值与时间窗获取的燃烧噪声的关系.燃烧压力高频振荡频率与燃烧噪声高频成分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较高的振荡幅值对应的燃烧噪声值较高.研究结果表明,燃烧压力振荡频率和幅值是影响燃烧噪声高频成分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内燃机燃烧技术综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分析了传统内燃机的燃烧技术特点;对围绕节能、环保两大主题而发展的内燃机新技术做了概述,并着重分析了内燃机的新燃烧技术,该新燃烧技术试图吸收现有压燃式以及点燃式发动机的各自优点,使内燃机的燃油经济性以及排放性能得到进一步改善;对新燃烧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柴油/甲醇组合燃烧发动机的燃烧特性与排放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对一台高速直喷式柴油机采用柴油/甲醇组合燃烧方式及其纯柴油燃烧方式的燃烧特性进行了研究。其结果表明,采用柴油/甲醇组合燃烧的发动机,燃烧始点晚于采用纯柴油时的燃烧起点,但是燃烧速度快,气缸峰值压力比燃烧纯柴油时高;与纯柴油的双峰放热规律不同,组合燃烧的放热率曲线呈单峰形;组合燃烧的最高燃烧温度比燃烧纯柴油时有所降低.进而从燃烧理论上解释了采用组合燃烧可以同时降低碳烟和NOx排放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柴油机以扩散燃烧为主 ,汽油机燃烧是预混燃烧 ,两种燃烧方式都不能解决碳烟和氮氧化物生成的trade-offs关系。介绍了新一代内燃机燃烧理论———均质充量压缩点火 (HCCI)燃烧方式 ,HCCI燃烧由化学动力学控制 ,无明显的火焰前锋 ,最高燃烧温度较低 ,生成的碳烟和一氧化氮的量很少 ,这种燃烧接近等容燃烧 ,有很高的热效率 ,可以解决碳烟和氮氧化物的trade-offs问题。列出了HCCI燃烧的技术措施和典型的燃烧方式 ,也指出了HCCI燃烧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燃烧控制、均质混合气的形成、HC和CO的控制、冷起动和过渡工况、控制系统等。燃烧控制是HCCI燃烧中最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基于火焰序列图像的煤粉燃烧稳定性判别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刘禾  程伟良 《动力工程》2004,24(5):681-683,689
研究煤粉燃烧稳定性判别问题。对煤粉火焰图像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差分图像相对变化量作为特征参数来表征燃烧稳定性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燃烧稳定性模糊判别方法。该方法将燃烧稳定性知识用语言形式描述出来,通过建立语言与特征参数之间的模糊关系,进而建立了特征参数与燃烧稳定性之间的模糊模式关系。试验表明:判别方法能有效地进行燃烧稳定性判别。这对实现燃烧状态自动监测,保障锅炉安全运行具有实际意义。图5参4  相似文献   

16.
沼气发动机快速燃烧系统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分析沼气燃烧特点出发,提出改善火花点火式沼气发动机性能的快速燃烧方法,并开发出具有风扇形燃烧室的新型快速燃烧系统。该燃烧系统在快速压缩膨胀装置上进行模拟,并在2135沼气发动机上进行实机试验,结果表明:风扇形燃烧室对加快混合气燃烧速度,改善沼气发动机中的燃烧过程有明显的效果;新型燃烧系统对改善火花点火式沼气发动机可靠性与经济性具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不改变燃烧室体积,通过改变燃烧室的口径比和径深比,对柴油机工作过程进行了模拟计算。燃烧模型取4步简化动力学模型,湍流模型取修正k-ε模型。计算区域除气缸和燃烧室外,还包括进、排气支管。计算结果表明,随着口径比的减小,缸内挤流强度增加。对于空间雾化燃烧的直喷式柴油机,将燃烧室结构设计成油注形状,可以利用燃烧波在燃烧室内产生较大尺度的垂直涡流,有利于增强燃油喷射效应,从而提高油气与空气的均匀混合质量,提高柴油机的经济性,同时也有利于降低NO排放。  相似文献   

18.
The study describes a special construction of a pulsating self-compressing combustion system, which gives nearly constant in- and outflows of gas, and its use in connection with gas turbine power stations. The main idea of the self-compressing combustion chamber is that the pressure at the outflow after combustion is higher than that at the inflow to the combustion chamber. The maximum thermodynamically possible pressure rise in the combustion chamber is solved and calculated for different temperature ratios and combustion processes. The thermodynamic advantage of pulse combustion for gas turbine systems is shown as a function of the self-compression pressure ratio.  相似文献   

19.
《能源学会志》2020,93(4):1713-1725
As an emerging clean coal combustion technology, Moderate or Intense Low-Oxygen Dilution (MILD) combustion or oxy-fuel combustion,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coal combustion, has many advantages. However, compared with MILD combustion and oxy-fuel combustion, MILD-oxy combustion is believed more attractive. In this work, MILD-oxy combustion characteristics with oxygen concentrations from 10% to 50% are studied numerical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within a certain range, increasing the oxygen concentration is in favor of MILD-oxy combustion performance close to that of MILD-air combustion. When the oxygen concentration is higher enough, the momentum reduced by the increase of oxygen concentration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furnace temperature. With the increase of oxygen concentration, the radiation heat transfer is enhanced and the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is weakened. The increase of oxygen concentration can promote the occurrence of char gasification reaction with CO2. In addition, MILD-oxy combustion has a large impact on CO emission.  相似文献   

20.
利用快速压缩装置对直喷天然气发动机的效率进行了分析。在宽广的当量比范围内,分析了三种燃料喷射方式下和均匀混合气燃烧时的燃烧效率。结果表明,燃油喷射方式下的燃烧效率在0.2-0.9当量比范围内均具有较高的数值并与喷射方式无关;在当量比小于0.2和大于0.9时,由于CO的原因,使燃烧效率降低。均匀混合气燃烧时,燃烧效率在当量比大于0.7时较高,而当量比小于0.7时,由于很高的未燃甲烷的生成使燃烧效率损失较大。燃料喷射燃烧与均匀混合气燃烧相比,维持高燃烧的比范围宽。因未燃甲烷的生成造成的燃烧效率的损失与喷油时刻无关,因CO造成的燃烧效率的损失随喷油滞后而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