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曾祖训 《酿酒》2000,(2):21-22
新型白酒是指应用固态发酵白酒为基础的优势 ,与食用酒精经科学的工艺组合生产的白酒 ,可降低粮耗 2 0 % ,可控制性强 ,能进一步提高质量 ,使白酒的口感净爽 ,卫生安全 ,有利于消费者的健康。早在 195 9年就把“酒精兑制白酒”项目列为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这主要是有成熟的酒精生产技术 ,淀粉利用率高 ,劳动条件好 ,用辅料少 ,较经济实用 ,由于当时对我国古老饮酒习俗和传统白酒的香味特征 ,科研不够 ,认识不深 ,实践中对生香工艺重视不够 ,盲目发展 ,使所谓“三精酒”进入市场 ,造成难以立足 ,还给消费者留下不好印象 ,还认为是加酒精的…  相似文献   

2.
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及市场需求,先设计所生产新型白酒的骨架成分及合理含量,以及四大酸的比值。按食用酒精串香酒70%,固态法白酒30%,其中优质酒10%,酱香型酒3%,长期发酵酒10%,小曲酒5%,双轮底酒2%的比例进行勾调。检测勾调样,对照设计标酒,进行补加骨架成分,通过品尝,进行勾兑、调味,贮存30d后出厂。  相似文献   

3.
李永寿  廖建明 《酿酒》1990,(4):21-23
随着酿酒工业的发展,浓香型低度白酒的澄清技术日益增多,并不断完善。除冷冻法、抗凝法外,使用较多的是吸附澄清法。在吸附澄清法中常使用的有活性炭、大孔树脂、海藻酸钠和食用淀粉等。由于淀粉吸附法具有简便易行、卫生安全、成本低廉、对酒质风味的影响小等优点,所以得到了许多酒厂的采用,一般认为玉米淀粉和豌豆淀粉较优。但是无论是用玉米或豌豆淀粉,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处理时间较长,过滤较  相似文献   

4.
5.
6.
新型白酒生产技术(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章新型白酒的优质基酒和调味酒的生产第一节不同香型白酒优质基酒生产技术固态法酿造白酒是我国独有的传统工艺 ,其最显著的特征是 :固态糖化发酵、固态蒸馏。主要特点如下。一是采用间歇式、开放式生产 ,并用多菌种混合发酵。目前固态法白酒仍然采用手工生产 ,其主要环节除原料蒸煮过程有灭菌作用外 ,其他工序均为开放操作 ,种类和数量繁多的微生物通过空气、水、工具、场地等而进入酒醅 ,与曲中的微生物一起参与发酵 ,生成丰富的芳香成分。二是低温蒸煮、低温糖化发酵。固态法酿酒 ,蒸煮温度低 ,据测定最高为102℃左右 ,避免了高温…  相似文献   

7.
新型白酒生产技术(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6优质麸曲白酒传统生产工艺麸曲法优质白酒系选用优质优良菌株 ,经纯种培养扩大到麸皮培养基上 ,制成麸曲及酒母作为糖化发酵剂 ,并吸取传统大曲酒的酿酒工艺 ,生产出诸如清香型、浓香型、酱香型及芝麻香型的优质白酒。6.1清香型以高粱为原料 ,采用清蒸混入清六甑操作法 ,以米曲霉、根霉、毛霉、犁头霉、红曲霉、拟内孢霉、酿酒酵母、生香酵母、白地霉等多菌种进行糖化发酵 ,发酵期为8~10天。6.2浓香型以高粱为原料 ,粉碎成4、6、8瓣 ,采用河内白曲为糖化菌及多种生香酵母为发酵剂 ,分别扩大培养后制成麸曲酒母 ,并将己酸菌发…  相似文献   

8.
《酿酒》2006,33(4):1-1
回溯中国酒业的发展史,到今天既恢宏又波澜壮阔。在浩瀚的酒海中,有多少人进取不止,创新不息,一生与酒为伴,播下的是种子,收获的是口碑,对推动中国酒业酿造的发展和技术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在中国酒业酿造史上铸就了一道道丰碑。本刊从今年第1期起推出的《专家风采》栏目,将陆续介绍我国酒界的老专家和中青年专家。由于篇幅有限,每期只能介绍部分专家。若有不周之处望酒界同仁见谅,也真诚欢迎业界人士提出宝贵意见。  相似文献   

9.
李振海 《中国酒》2011,(7):52-56
中国白酒有许多不同的香型,其中基本香型有三种,即以汾酒为代表的清香型、以茅台为代表的酱香型和以泸州老窖和五粮液为代表的浓香型。三种香型各有哪些不同的特点?这三种香型哪一种是中国白酒的起源?三种香型有无传承关系?在白酒的市场博弈中又有哪些变化?对未来白酒市场格局又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酿酒》2006,33(2):1-1
回溯中国酒业的发展史,到今天既恢宏又波澜壮阔。在浩瀚的酒海中,有多少人进取不止,创新不息,一生与酒为伴,播下的是种子,收获的是口碑,对推动中国酒业酿造的发展和技术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在中国酒业酿造史上铸就了一道道丰碑。本刊从今年第1期起推出的《专家风采》栏目,将陆续介绍我国酒界的老专家和中青年专家。由于篇幅有限,每期只能介绍部分专家。若有不周之处望酒界同仁见谅,也真诚欢迎业界人士提出宝贵意见。  相似文献   

11.
谈白酒生产的发展——读《中国大酒典》有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白酒是我国民族传统饮料,全国生产企业约3万家,年产量在500万吨以上,居全国饮料酒中第二位,以浓香型、酱香型和新工艺白酒和产量、质量为优势。浓香以泸州老窖为代表,酱香以茅台为代表。通过20世纪50~70年代对浓香和酱香酒的研究和成果推广应用,推进了浓香、酱香型白酒的快速发展。新工艺白酒具有耗粮少等优点,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起步,目前在酿酒行业发展呈旺势。  相似文献   

12.
石勇 《酿酒科技》2004,(2):125-125
本刊讯:为推动中国白酒工业科学技术进步,总结和评价全国白酒行业在科学研究和工艺技术发展上取得的丰硕成果,鼓励和表彰为白酒工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引导全国白酒行业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产品质量、丰富产品品种、增加经济效益,促进白酒工业在国家产业政策指导下健康稳定发展,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白酒专业委员举办的首届“中国白酒科学技术大会”于2004年1月9日—10日在北京国际饭店和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经济运行局、国家质检总局执法督察司、商务部商业改革发展司、卫生部法规监督…  相似文献   

13.
《酿酒》2006,33(1):1-1
回溯中国酒业的发展史,到今天既恢宏又波澜壮阔。在浩瀚的酒海中,有多少人进取不止,创新不息,一生与酒为伴,播下的是种子,收获的是口碑,对推动中国酒业酿造的发展和技术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在中国酒业酿造史上铸就了一道道丰碑。今起本刊推出的《专家风采》栏目,将陆续介绍我国酒界的老专家和中青年专家。由于篇幅有限,每期只能介绍部分专家。若有不周之处望酒界同仁见谅,也真诚欢迎业界人士提出宝贵意见。  相似文献   

14.
孙杰 《中国酒》2000,(6):4-6
白酒工业是独具中国特色的产业,中国民族工业最初的辉煌大多由此创造。然而,当人类社会跨入新纪元,中国的社会经济取得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并逐渐融入到国际经济大循环的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白酒工业似乎沦落为“没落贵族”。目前,这一古老而庞大的产业正面临着新的抉择。  相似文献   

15.
中国浓香型白酒窖池微生态研究进展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7  
对浓香型白酒在中国白酒工业中的地位及窖池发酵生产技术做了简单介绍,对中国浓香型白酒窖池微生态的基本概念、研究现状、窖池微生态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6.
食醋工业科技进步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回顾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食醋工业科技进步的发展史,分析了我国现食醋生产的工艺种类、生产水平、产量和消费水平。展望食醋酿造业,认为应充分应用生物工程这一现代科学技术,改变生产工艺;逐步完善自吸式深层发酵法制醋;开发新品种,保留部分传统工艺醋。  相似文献   

17.
罗维 《酿酒科技》2005,(2):98-99
把中国白酒的传统技艺和现代科技相结合,在继承传统白酒生产技艺的基础上发展中国传统白酒生产技术,逐步实现白酒生产的现代化,是中国白酒技术创新与发展之路。①用现代生物技术对传统白酒酿造技术进行提升。②利用高新技术改造白酒传统产业。③用现代技术创新白酒产品。④加强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陶然)  相似文献   

18.
程显  杨洪基 《酿酒科技》2001,(6):50-50,49
酒醅安全度夏,“压池”生产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但出酒率低一直是困扰“压池”生产的一道难题。合理掌握“压池”时间(4月中旬到5月底),确定入池参数,入池淀粉20%~22%,入池温度13~15℃,入池水分55%~56%,入池酸度1.3~1.5,做好窖池浸长发酵期间的管理,是提高“压池”出酒率的关键。2000年生产实践表明,创优质率100%,一级率96%,红粮出酒率45.38%。  相似文献   

19.
《酿酒》2006,33(5):1-1
回溯中国酒业的发展史,到今天既恢宏又波澜壮阔。在浩瀚的酒海中,有多少人进取不止,创新不息,一生与酒为伴,播下的是种子,收获的是口碑,对推动中国酒业酿造的发展和技术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在中国酒业酿造史上铸就了一道道丰碑。本刊从今年起推出的《专家风采》栏目,将陆续介绍我国酒界的老专家和中青年专家(排名不分先后)。由于篇幅有限,每期只能介绍部分专家。若有不周之处望酒界同仁见谅,也真诚欢迎业界人士提出宝贵意见。  相似文献   

20.
《酿酒》2006,33(6):1-1
回溯中国酒业的发展史,到今天既恢宏又波澜壮阔。在浩瀚的酒海中,有多少人进取不止,创新不息,一生与酒为伴,播下的是种子,收获的是口碑,对推动中国酒业酿造的发展和技术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在中国酒业酿造史上铸就了一道道丰碑。本刊从今年第1期起推出的《专家风采》栏目,将陆续介绍我国酒界的老专家和中青年专家。由于篇幅有限,每期只能介绍部分专家。若有不周之处望酒界同仁见谅,也真诚欢迎业界人士提出宝贵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