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解决窑断面通风不均匀影响立窑产质量的问题,许多工厂曾采用差热煅烧的方法,还有的厂采取升高中心风管等措施,使边中料热耗差和窑中部通风阻力减小,改善了窑内通风的均匀性,熟料产质量有所提高。但差热煅烧法不仅配煤工艺复杂,而且看火操作也较麻烦。随着窑壁和隔热层的加厚以及适当扩大窑口,对窑壁散热和边风过剩现象有所减少。因此,目前许多机械化立窑厂已不用差热煅烧法。升高中心风管,虽能使通风阻力减小,改  相似文献   

2.
立窑升高中心风管,明显地改善了窑的通风,特别是中部通风,为立窑的优质、高产、低消耗创造了有利条件。然而,升高中心风管的更重要意义在于:它的生产实践揭示了立窑煅烧水泥熟料所需的合理高度;进一步证明了窑内熟料易结大块的重要原因是还原气氛造成的理论。这使我们对阻碍立窑更好发展的“一高二大”(窑身高、高径比大、熟料易结大块)有了新的认识。在毛主席哲学思想指引下,在推广立窑“中风管”和“料封管”的经验基础上,立窑改造兴高潮,工厂旧貌变新颜:各种简  相似文献   

3.
呲火是立窑煅烧过程中,因各种因素造成窑内通风阻力不均,或底火层出现深浅不一、裂缝、结大块等异常窑情,风从持力相对较弱的部位冲出,并夹带一定量的火球和粉尘的现象。常被看作最轻的立窑异常窑况。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窑横断面通风不均是立窑的主要弊病之一。边风盛,中部通风阻力大,常会诱发中部底火异常。立窑操作的关键是稳定底火,而底火的核心是中部底火,因此就有了“看着中间火操作”一说,如果中火控制不好,就会引发诸多的异常窑情,一般说来:中部底火层掉入直筒部分不超过1/3,中部烟气上升轻快有力,无粉状物堆积,全风操作窑面无大的呲火。中部无底火断裂、抽心等窑情时,就可以认为中部底火正常。否则均可认为中部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常窑情。  相似文献   

5.
6 高位送风塔篦 6.1请谈谈立窑卸料篦子设计和发展趋向? 答:立窑由于“边壁效应”,普遍存在中风弱、边风盛,窑内通风不均的弊端,为此,新的卸料篦子设计,较多的注重于有利改善中部通风和增加通风面积。 6.2性能完善的卸料篦子,应具备哪些条件? 答:(1)较大的通风面积; (2)较强的破碎和卸料功能; (3)有利改善窑中心部位通风; (4)便于更换易损件。 6.3为什么高位送风塔篦能改善窑内中心通风? 答:高位送风塔篦是以适当尺寸,增加卸料篦子的高度,如此,就相应地减小了窑  相似文献   

6.
实践证明,限制立窑向大直径发展及大幅度提高产量和稳定质量的主要因素是立窑存在着中、边部通风阻力差,造成横截面上风不匀。长期以来,人们很少从立窑本身结构的热工特性去分析、改造立窑,多是从煅烧介质、料球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去考虑和改善中部通风不良,所以效果不理想。本文试从探讨立窑中、边部通风不平衡的内在原因,提出顶部喷吹立窑的设想。物料在立窑内煅烧时,不管料球的成分或球径在一定范围内变动多大,中部通风始终都比边部差,这说明,是立窑本身的几何形状和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随着立窑水泥生产技术和熟料煅烧理论的不断进展,水泥立窑在窑体结构上业已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经过多年的分析研究和实践探索,我们分别在φ2.0×8米普立窑和φ2.5×10米塔式机立窑上,对传统的直筒窑体内部几何形状,进行了扩大冷却带、缩小窑口和增设倒喇叭三项改进后,降低了料层通风阻力,加强截面均匀通风,改善烧结反应气氛和强  相似文献   

8.
水泥立窑是一种立式不动的煅烧设备,窑内物料自窑顶靠重力整体下移,逐步完成物料组分间的物理化学过程。由于物料颗粒不能沿径向或上下单个活动,每当断面上通风不均时,物料颗粒受热也不均匀,使立窑熟料质量差别甚大。为了探讨外观不同熟料产生的原因及其对水泥质量的影响,我们对几个立窑厂生产的熟料进行了物化性质的研究。一、试验结果及讨论我们在A、B、C三个机械化立窑厂和  相似文献   

9.
根据多年的实践表明,我厂立窑煅烧不均匀导致熟料质量差,且不稳定,产量低,能耗高。而立窑煅烧不均匀的主要原因是立窑通风不均匀造成的温度场不均。因我厂系采用全黑生料的生产工艺,解决窑内通风不均匀问题势在必行。据我们分析,通风不均匀与卸料塔篦子结构不合理有很大关系。为此,于1994年4月我们对φ2.2×7m塔式机立窑塔篦子作了局部改造(图1)。  相似文献   

10.
几年来,为提高立窑水泥质量,生产高强熟料,在生产实践中,采取了如下措施。1强化窑体保温众所周知,立窑煅烧过程中,边、中部物料所需要的烧成热耗不同。我国立窑窑墙普遍偏薄,一般仅500mm左右,增大了辐射热的损失,距边部70mm~120mm环形地带的物料由于与窑壁接触,煅烧过程中,部分热量为窑壁吸收并通过窑墙向外散失,同时,由于边部物料在煅烧过程中生产体积收缩形成边壁效应,边部气流流通大并带走一部分热量,使边部热量散失增加。为使立窑边、中部温度场尽量趋于一致,有关专家曾提出加厚窑墙的主张,煅烧带厚1000mm,其它部位700mm,这样,在窑边部…  相似文献   

11.
立窑断面风量分布不均是立窑之弊病,不论是老窑还是改进后的窑,它们的改进都局限于窑下部传动、支承、进风和卸料。CYLB窑在设计上采取相应措施,以提高立窑的热效率,适应熟料快烧、急冷的要求。一、解决通风均匀的途径 CYLB窑结构设计见图1。 1.合理的高径比立窑内部随着气流上升路程的增加,边部风速与中部风速相差增大,风量的差距也随之增大。特别是水平向窑内吹风的塔篦设计,边风过剩的现象更加严重。因此立窑的高径比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以熟料能得到较好的冷却为原则,一般以3∶1左右为  相似文献   

12.
机立窑的致命缺点是窑内煅烧情况不明,只能凭经验,看烟下料、插钎探火对窑进行操作,人为因素多,烧成质量难以保证。为提高立窑熟料烧成质量,我国水泥工作者围绕立窑煅烧技术进行了不懈努力,先后研究开发出了: (1)预加水成球技术; (2)腰风偏火监控技术; (3)中心风管煅烧技术(因顶帽、卡窑而告终); (4)半黑、全黑、差热煅烧等技术。 前三项主要目的是改善窑内通风状况,尽可能保持底火集中与稳定。第四项是根据煤质情况和窑  相似文献   

13.
《水泥》1980,(6)
最近,我们接到一些读者来信,询问用安定性合格的立窑熟料磨制的矿洗水泥,其使用寿命是否比用回转窑熟料磨制的要差些。现请建材研究院水泥所黄锦扬工程师等作如下答复。立窑是一种静置的立式煅烧设备,其生料煅烧过程与回转窑不完全相同,因此这两种窑烧得的熟料也不一样。由于回转窑的旋转而使物料不断翻滚运动,故窑的每一个断面中的物料温度比较均匀。但立窑则不然,在生产中,燃料与生料一起成球后入窑煅烧,燃料和生料中的反应都是由外向内,并依靠重力使料层下移,由于断面通风不均匀,物料受热不一致,所以立窑生产的熟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的小水泥企业,多数采用普通立窑生产,由于立窑的结构构造不够完善,普遍存在着断面通风不匀,即边风过盛、中部通风不良的问题。因此,立窑中部的物料得不到充分煅烧,化学反应不够完全,影响熟料的产量和质量。过去曾采取过许多技术措施,如:升高中心风管,差热煅烧等等,虽有一定效  相似文献   

15.
三、立窑煅烧偏火的处理(一)立窑煅烧时可能发生的几种不正常情况1.偏火偏火又称偏窑,是指窑内底火不均匀。底火有浅有深,有薄有厚,通风也出现不均匀的情况。偏火处窑面通风不良,湿料层和生料层很厚,料面没有火苗和火星,料层发硬发僵,钎子插不动,此时窑内阻力变大。严重的偏火会造成抽心、塌边或塌窑等。  相似文献   

16.
自从1824年世界上第一台立窑煅烧出硅酸盐熟料,生产出现代意义上的水泥,熟料的煅烧设备就不断创新,基本上沿两条路平行发展:一条是立窑;一条是回转窑.立窑经历了土立窑-半机械化立窑-机械化立窑,回转窑经历了湿法窑-半干法窑-干法窑.  相似文献   

17.
合理掌握通风,是立窑实现优质、高产、低耗的关键。在生产中,人们要求窑断面的风量分布均匀;沿窑高度方向能满足物料不同的物理和化学变化的需要。但是,实际上窑内通风是不均匀的。造成窑内通风不均的原因除料球收缩,和操作因素以外,还有:  相似文献   

18.
1 前言 机立窑发展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此间为了解决中部通风不良、熟料煅烧不均的问题,人们不断地探索和改进,已使其内部几何形状,由70年代前的单喇叭直筒形,逐渐演变成为现今的双喇叭倒阶梯状。而煅烧方法也随之由明火演变为暗火(从湿料层厚度、底火层深度和厚度等工艺参数在控制上的不同,又有浅、中、深暗火之分)。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目前已有近千台机立窑在窑体内部几何形状上改变成双喇叭后,均收到程度不同的技术经济效果。但这些窑在生产运行中经常出现"料面突沉、结圈棚料、粘边抽芯、肋区呲火"等不正常现象,造成煅烧底…  相似文献   

19.
关炜良 《水泥》1996,(7):44-44
用蜂窝立窑解决立窑通风不良的探讨关炜良福建省龙岩市红坊熟料厂(364013)立窑自问世以来,一直存在着边风过剩中间通风不良的致命缺点。为此诸多水泥工作者曾设计和实施过:立窑中心通风管顶吹技术、腰风技术、塔式卸料、花瓶式窑型、差热煅烧等技术。有的失败,...  相似文献   

20.
陈汝良  陈益兰 《水泥》1994,(3):34-35
生料中掺入熟料对成球性能的影响陈汝良,陈益兰广西大学(530004)生料球质量的优劣,对立波尔窑及立窑煅烧都有一定的影响。用立窑煅烧水泥熟料时,窑内填满了物料,流体阻力很大,需用很高的风压鼓入空气才能穿透料层进行煅烧。因此窑内阻力的大小及窑内通风均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