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篇首语     
进人了21世纪(世界建筑)也步人了第20个年头。在新的世纪里,杂志社全体同仁祝愿广大读者作者以及所有关心和支持(世界建筑)的朋友们生活美满工作顺利【新的世纪带给我们新的机遇与挑战人口环境资源的压力越来越大知识和信息的增长越来越快技术和产品的更新越来越频繁,以创新竞争和智力资源为基础的知识经济迅速登场全球化和地方化作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一体两面也为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尤其是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新的课题更带来了机遇同时随着社会经济技术发展进程的加快建筑学越来越走向综合与复杂全面思考21世纪建筑学的未来成为…  相似文献   

2.
篇首语     
本期相当于2000/04的续篇仍然以“建筑·生态·技术”为主题。李道增院士的文章概括地回顾了国际建筑界有关“生态建筑”的实践,文章列举了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注重生态的设计作品和新兴材料,可使我们对生态建筑的发展状况有个全面的了解。 本期介绍的重点仍然放在了注重技术的生态建筑上,按照宋晔皓博士的提法就是“城市类型注重生态的建筑”。城市类型注重生态的建筑理论初期带有“技术决定论”和“反地域”的倾向,发展到今天、这些倾向逐渐得到了克服,而趋于成熟。我们的介绍,试因循着这一轨迹,逐步深化。本期除继续介绍罗杰…  相似文献   

3.
篇首语     
北京2022年冬奥会即将开幕,一座座居于城市、隐于山林的奥运场馆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当真正身处其中,那不仅仅是一座奥运建筑,也是建筑师对复杂工艺与生态山林的科学操作,更是建筑师对人工与自然的理想建构.基于此,本期"AT建筑"选择了位于延庆赛区的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雪游龙",邀请建筑师李兴钢及其团队带领我们一起探寻其中...  相似文献   

4.
篇首语     
《世界建筑》2005,(12):18-18
当今欧洲宗教建筑的特点体现为一种从未有过的矛盾状态:一方面,有数不尽的具有历史意义的教堂被空置;另一方面,又有众多新的引人注目的教堂在被媒体谈论着。曾经为1000或更多人建设的城市教堂,在近年来已经被破坏,而不得不被重新定位或者彻底地推倒重建。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教堂在农村的状况:仅仅在德国,就有成千的乡村教堂已经不再被使用。然而,这种矛盾不能仅仅用人口统计来解释。在东、西欧洲,经常去做礼拜的人的数量有所不同。在西欧的罗马天主教堂本可以拥有数量稳定的成员,但人们却逐渐转向新教。而东欧国家在1989年社会主义解体之后,…  相似文献   

5.
篇首语     
王路 《世界建筑》2006,(1):18-18
新年到来,《世界建筑》也陪伴着读者走过了25年。在这25年里,《世界建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也在与时俱进。在新年到来之际,我代表世界建筑杂志社全体同仁祝广大读者新年愉快,工作顺利,身体健康! 《世界建筑》会进一步结合国情,在求实创新的基础上, 不断提高品质,不辜负广大读者常年来的关心、支持与厚爱。  相似文献   

6.
篇首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去几十年中现代主义规划理论的大规模应用造成了对传统城市机理的无法计算的损坏,对近年来经济迅速发展的亚洲城市而言尤其如此。历史地区和大量的乡土民居无一例外地被拆毁,来建造新建筑。在新加坡、北京和上海都会看到这样的例子。这是欧洲中心论式的现代性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胜利。引用雷姆·库哈斯对新加坡的评论:“‘白纸一张’这一概念的符咒在于,一旦被应用,它不仅可以合法地证明所有过去的存在是可以放弃的,而且可以证明任何随后的存在都是暂时的。简而言之,一切都是临时的。”[1]幸运的是,亚洲对这种发展趋势的抵制力正…  相似文献   

7.
篇首语     
"我们的所有东西都可以搬运,但是我们的天气、气候、土壤,我们的风水都是搬不了的."上面这句话是一位三峡移民的话,摘自贾樟柯<通往现实的方向>一文.  相似文献   

8.
篇首语     
澳洲是令人向往的旅游胜地。黄金海岸、红色巨岩、土著部落,以及驼鸟、袋鼠、树袋熊等等,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观光客。悉尼歌剧院也闻名全球。然而对我国规划设计工作者而言,澳洲建筑实在还是一片有待发现的“新大陆”。《世界建筑》21年前创刊号上刊登了悉尼歌剧院,近年来在1999年第5期还介绍了有关澳大利亚建筑遗产保护方面的内容。本期澳大利亚新建筑旨在介绍继1992年悉尼奥运会场馆以后,澳洲建筑所呈现出的多样化景象。这次专集在组稿编辑过程中,一直得到澳洲有关方面的支持,虽然限于篇幅,我们只能选登9位建筑师的作品,但他们大…  相似文献   

9.
篇首语     
《新建筑》2006,(4):1-1
如今,乡村旅游一时成了城里人一种时髦的休闲去处。除了山野美色、田园风光让游人一饱眼福,那些掩映在茂林修竹中的粉墙黛瓦以及袅袅炊烟中的竹篱茅舍往往更让人流连忘返。如果恰有一片早年筑就的老屋乃至一座古朴的村落至今尚能留存,并且不远不近、刚好处于现代交通可以到达之处,那这里将很快被精明的旅游开发者相中,专家们也有机会参与到旅游策划、村落规划和古民居修葺保护的工作中。这个安静的村子从此热闹起来。一处新的乡村旅游景点形成了。人气旺了,就有了经  相似文献   

10.
篇首语     
《新建筑》2009,(3):1-1
回望悲喜交加的2008年,国人对建筑的关注程度可谓史无前例。奥运让人们记住了“鸟冀”、“水立方”,这些建筑成了时代的“地标”.繁荣的“象征”。而512大地震。却让国人为遇难于建筑废墟中同胞伤痛至极,倒塌的房舍成了吞噬生灵的怪兽,掩埋遇难者的垃茔。  相似文献   

11.
篇首语     
《世界建筑》2003,(11):18-18
一座城市,因为有历史才有故事,因为有故事才会唤起人们渺茫的追忆,从而召集着远近的人群。而承载历史痕迹和故事的环境和建筑能给人带来永久的回味。看到浩瀚的长城,你会想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成就和孟姜女的泪水;看到凡尔赛宫,你会想到宫庭奢华无度的生活,同时法国十七、十八世纪光辉的艺术与技术成就也会展现于眼前;看到金字塔,连气焰熏天的拿破仑也感到了自己的渺小,它告诉了我们什么是永久,站在平遥古城墙上,那井制有序的街巷一眼望去,嘈杂的叫卖声仿佛就在耳边……。  相似文献   

12.
篇首语     
《世界建筑》2006,(5):16-16
半个世纪以来,随着可利用土地的不断减少以及人们对历史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日益关注,对已有城市、建筑与景观的再利用,正在全世界范围内兴起。同样,在中国也开始出现像北京798艺术区和上海“新天地”等一些由艺术家、开发商或地方政府推动的旧建筑改造项目。但是,也许与中国人历来习惯于“除旧迎新”的建筑态度有关,与世界其他地方相比,在当今中国的大量建设中,旧建筑再利用项目所占的比例还是微乎其微。而且这类项目在组织方式上,也多是“自下而上”地由一些特殊用户的兴趣所主导,难以达成社会共识;在设计手法上,也较多地属于考虑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篇首语     
我们并不是从祖先那里继承了地球,而是向子孙借取。从1960年代开始,自然资源和化石燃料的过度消耗使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能源危机,消耗型的发展模式与呈指数式增长的社会生产导致了区域和全球范围内日益沉重的环境压力。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现在被广泛引用的可持续  相似文献   

14.
篇首语     
费麟 《新建筑》2004,(3):1-1
“建筑应该是时代的镜子。”“在工业的领域里,人们都提出了一些新问题,也创造了解决它们的整套工具。”今天重温80年前建筑大师勒·柯布西埃在《走向新建筑》中的这段名言,并不使人感到时间上的距离。这意味着:新纪元,新挑战,呼唤新建筑。  相似文献   

15.
篇首语     
<正>2014年,深圳市政府确定深圳国际会展中心选址。2015年,成立会展中心建设指挥部。2016年2月,国际设计竞赛确定VP+AUBE会展中心规划建筑方案中标。2016年8月,确定招商+华侨城+美国SMG联合体为建设运营单位。2016年9月,开始施工。2019年9月,深圳国际会展中心竣工验收,并正式投入运营。  相似文献   

16.
篇首语     
200多年前,工业革命让世界巨变:更快、更新、更多、更强、更大……技术似乎无所不能.但单纯技术思维导致的问题也逐渐显现:气候变化、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我们的城市弱不禁风,一场小雪、一阵暴雨居然让整座城市瘫痪,一种感冒病毒便把全国城市带入死亡的恐惧!  相似文献   

17.
篇首语     
《世界建筑》2012,(5):16-16
中国建筑师王澍荣获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这是中国本土的建筑师首次获得这个被誉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建筑奖项。正如评审辞中指出的:"中国建筑师获奖的重要之处在于,它代表着评委会成员们认可中国建筑师将推动世界建筑思潮的发展。同时,未来中国城市化的成功对中国及世界而言都将是意义重大的。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的同时,中国既要保持悠久而  相似文献   

18.
篇首语     
刘剀 《新建筑》2009,(5):1-1
在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全社会对于作为经济增长关键支撑的教育产业的重视程度也与日俱增,大学教育开始了由传统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也由此引发了20世纪末中国高等教育的重大变革和随之而来的大规模的高校扩招。这种社会需求在建筑领域的反映就是引发了一场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均属罕见的规模空前的大学校园建设。  相似文献   

19.
篇首语     
《新建筑》2008,(3):1
设计,作为一个建设项目的前奏,其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尤其是在当今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一个优秀设计的产生,不仅要求建筑师能提供一个完美的创意,更要求建筑师具备整合相关信息、知识等各种资源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必然需要先进设计技术的强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20.
篇首语     
《新建筑》2007,(2)
随着新型交通和通讯技术的高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及其日益灵活的组织形式、资金和投资流动的不断加快,使得空间限定的重要性大大降低,城市空间因而不断呈现断裂状,城市景观也不再由相邻的自然环境构成,虚拟的和无形的网络成为城市之间新的连接方式,城市因此进入了一种“资讯城市”或“后城市”状态。在这个大的全球背景下,中国社会经济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