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川盆地地温梯度及几个深并的热流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四川盆地100余口石油探井的地温资料,编制了地温梯度等值线图;并利用这些深井岩芯进行了岩石热导率的测定,获得各时代地层热导率数据58个;又选取在同一研究段既有可靠地温梯度资料又有岩芯热导率测试资料的6口深井进行了热流值计算。地温梯度及热流值均以川中为最高,向四周降低。  相似文献   

2.
火烧山油田地热流值测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5口井19块岩心和8口井地温测量资料求得准噶尔盆地东部火烧山油田区域平均地温梯度为23.696℃/km,未经地形等校正的大地热流值为40.84mW/m~2,这两数值均低于我国东部其他盆地和全球大陆平均值。  相似文献   

3.
松辽盆地古地温恢复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通过多种古地温研究方法恢复了松辽盆地的古地温及古地温梯度 ,研究结果表明松辽盆地古地温高于今地温 ,白垩纪末的地温梯度及大地热流值可达 4 2 6~ 4 80℃ 10 0m和 95~ 10 7mW m2 ,远高于现今地温梯度 3 70℃ 10 0m及大地热流值 69mW m2 。烃源岩热演化程度主要受古地温控制 ,在白垩纪末达到最大古地温 ,以后持续抬升剥蚀和大地热流值衰减、降温使生烃作用减弱或停止。依安组以来的再沉积厚度小 ,不能引起二次生烃  相似文献   

4.
渤海海域现今地温场分布特征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渤海海域平均大地热流值为(60.9±8.7)mW/m2,其中石臼坨凸起、沙磊田凸起和渤南凸起热流值高达70~80mW/m2,渤中凹陷、黄河口凹陷和秦南凸起次之,其热流值也达到65~75mW/m2,辽东湾、庙西、莱州湾、歧口、沙南、埕北等地区热流值较低,基本上都在65mW/m2以下.渤海海域平均地温梯度为30.8℃/km,但各构造单元存在差异,其中沙磊田凸起、渤中、渤南、石臼坨等地区地温梯度明显较高,一般为32~42℃/km之间;凹陷区地温梯度低,一般为22~32℃/km之间.渤海海域地温场的分布与渤海海域的构造形态相似,大体反映了北北东走向的郯庐断裂构造型态.  相似文献   

5.
海拉尔盆地现今地温场与油气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海拉尔盆地68口井试油测温资料及30口井连续测温资料进行了研究,分析海拉尔盆地不同构造单元地热梯度及地温平面变化,探讨现今地温场的控制因素及现今地温在油气生成中的作用。海拉尔盆地现今平均地热梯度为3.0℃/100m,大地热流值为55.00m W/m^2,现今地热梯度和大地热流值分布具有南高北低的特点。盆地现今地热梯度和大地热流值低于松辽盆地,现今地温场受地壳厚度、基底结构及盆地构造的控制。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为持续埋藏增温型凹陷,现今地温场对有效烃源岩区的分布和油气生成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该凹陷内沉积的铜钵庙组、南屯组、大磨拐河组烃源岩现今地温为烃源岩经历的最高温度,烃源岩现今处于持续生烃阶段,而贝尔凹陷、呼和湖凹陷的古地温高于现今地温,烃源岩生烃过程受古地温控制而不是现今地温。图6表1参21  相似文献   

6.
地温梯度的统计回归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现场钻井测井和试油资料,对地层温度变化进行了回归处理,建立了由地层温度梯度和地面温度常数两部分组成的地温方程。利用此方程确定大庆油田地层在纵向上的地温变化剖面,为钻井液设计和固井水泥浆流变性设计提供了可靠的温度依据。  相似文献   

7.
四川盆地地热资源类型多、储量大,可利用总量位居全国第3位,具备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为进一步明确盆地的热体制对区域地热能资源评估的作用,根据四川盆地内钻井的基本地热参数与盆地构造演化过程,系统研究了盆地热流分布及主控因素、热储系统类型以及有利地热资源分布。研究结果表明:(1)四川盆地沉积地层的热结构分为3种,分别为受控于基底热流背景与裂陷槽岩石热导率差异的加里东阶段热结构;受控于峨眉大火成岩省玄武岩喷发及盆地拉张作用的海西阶段热结构;受盆缘强烈造山运动形成的中新生代热结构。(2)提出了震旦纪—早寒武世与晚二叠世—中三叠世封闭型层控热储系统与开放型断褶热储系统2类、3种热储系统类型。(3)明确了断裂带深循环地热资源、强构造背景下的异常高温地热资源与早期深埋地热资源3类有利地热资源类型及其优势分布区。结论认为,四川盆地地热资源勘探开发潜力巨大,取得的认识对四川盆地地热资源的勘查与评价具有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四川盆地古地温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四川盆地是我国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素以“冷盆”着称,地温梯度(2.0~2.5)℃/100m.但近年来通过镜质体反射率法、矿物包裹体测温法、粘土矿物相转变法以及裂变径迹法等多种手段进行古地温研究之后发现,四川盆地早白垩世末至始新世期间古地温梯度曾高达(3.2~4.8)℃/100m,上三叠统底部最高古地温曾高达160~280℃。高古地温对于四川盆地天然气的生成和超低孔渗储层的致密化作用均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10.
研究表明采用算术座标,深度与镜质体反秧经曲线呈三段式;上段R0由0.2%-0.25%线性缓慢增加0.6%-0.7%,中段R0非线性快速递增到1.0%,下段呈线性快速递增,若采用半对数座示,则中段不明显,可利用埋深-反射率关系图估算不整合面之上或现今地表的剥蚀量,最大埋藏深度及古地温梯度,进而重塑盆地热史,上段,中段,下段分别对应对成熟前,生油期间,成熟后镜质体化学成分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四川盆地热演化异常成因,分析不同地史时期热场分布及其主控因素,通过四川盆地不同构造单元典型井、剖面露头镜质体反射率与深度热演化剖面的建立,分析了四川盆地纵向上热演化异常成因;在热演化剖面建立的基础上,通过镜质体反射率梯度法求取了四川盆地晚古生代—中三叠世、晚三叠世—侏罗纪及现今的热场分布,并进行了热史演化特征分析。研究认为:(1)烃源岩生烃作用产生超压并对镜质体反射率和烃类裂解产生差异性抑制,是四川盆地纵向有机质热演化“负”异常的主要原因。(2)盆地不同时期构造运动及盆地性质控制着四川盆地热场纵向的演化:中二叠世晚期区域性拉张作用改变了四川盆地早期统一的低热场,导致断陷内热流值不断升高,平均地温梯度在3.5℃/hm以上;晚燕山—早喜马拉雅期,盆地东部开始隆升剥蚀,盆地逐渐向西萎缩,周缘冲断作用趋于平静,高热场开始降温;至喜马拉雅晚期的快速隆升及降温作用,形成现今低地温场分布面貌,地温梯度总体小于2.5℃/hm。  相似文献   

12.
13.
14.
1前言以找油为目的的钻井为例,镜质体反射率(%R0)随深度增加在泥炭一无烟煤阶并非线性变化。任一口井含不易挥发沥青质及高阶煤(>1%R0)的地层镜质体反射率(%R0)增加的速率一般大于含低阶煤的地层。鉴于镜质体反射率随深度并非线性变化,一些学者采用镜质体反射率对数坐标与深度算术坐标来表现两者的关系。这种方法可能导致解释中的偏差,特别是它趋向于低估镜质体反射率随深度加速增加而引起的明显的弯曲,相比镜质体反射率算术坐标的图件而言镜质体反射率随深度的变化关系较模糊。镜质体反射率并不是一个精确的参数。Mukhopad…  相似文献   

15.
四川盆地古地温及古地温梯度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时间补偿原理编制了四川盆地上古生界煤化温度表和古地温量版图,求出了盆地内各层系古地温和古地温梯度,初步揭示了古地温场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6.
白云凹陷已成为珠江口盆地最重要的深水勘探靶区,但其复杂的高、变地温特征制约了进一步油气勘探与资源评价。利用大量实测岩石热导率和生热率数据,建立岩石热物性柱,并结合实测钻孔温度、低温热年代学参数及地球动力学方法,系统研究了白云凹陷现今地温场和构造—热演化史。251个岩心样品的岩石热导率介于1.131~4.478 W/(m·K)之间,平均为2.258 W/(m·K);106个样品的岩石生热率介于0.868~1.735μW/m3之间,平均为1.499μW/m3。白云凹陷岩石热导率从韩江组至文昌组逐渐增大,而岩石生热率随深度增加而减小。白云凹陷现今大地热流介于66.6~139.1 mW/m2之间,平均为89.7±14.7 mW/m2,表现为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大的特征。同时,白云凹陷1~5 km埋深处地层温度随深度增加而逐渐增大。6个基底样品的低温热年代学参数联合反演揭示出白云凹陷各构造单元经历了不同的古温度史,这主要与区域性构造抬升—沉降作用与基底热流变化有关;地球动力学模拟明确了白云凹陷新生代以来经历的始...  相似文献   

17.
根据镜质组反射率资料恢复古地温,结合地质发展史确定出华北地区各地质时期的古地温梯度。自古生代以来,华北地区古地温场经历了由低变高再降低的演化过程。华北地区古生界生油岩在三叠纪末已进入主要生油期。  相似文献   

18.
利用流体包裹体确定古地温梯度的探讨--以苏北盆地为例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谈彩萍 《石油实验地质》2003,25(Z1):610-613
碎屑岩(岩石)沉积、成岩过程中,会发生结晶、颗粒次生加大等作用.在这种矿物的结晶、生长过程中,碎屑岩孔隙中的液体会被捕获在矿物的晶体缺陷、空穴、晶格空位、位错及微裂隙之中,成为流体包裹体.利用包裹体测温资料,可以确定沉积盆地各地质时期的古地温,并计算出古地温梯度,反映沉积盆地在地质历史中的古地温演化状况.石油地质研究认识到,干酪根在60~150℃温度范围内生成石油,在150~200℃温度范围内生成天然气.因此,恢复沉积盆地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古地温及古地温梯度,在石油地质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
南海北部深水区地热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0  
对392个地温梯度数据和234个大地热流数据的统计结果显示:南海北部深水区地温梯度为2.94~5.22℃/hm,平均为3.91±0.74℃/hm;大地热流值为24.2 ~121 mW/m2,平均为77.5±14.8 mW/m2。南海北部地区现今地温场具“热盆”属性,且深水区比浅水区更“热”。大地热流总体变化趋势为:从陆架到陆坡(从北到南)逐渐增高,且增高趋势与地壳减薄趋势一致,同时,平面上存在显著的局部异常点。新生代岩石圈拉张减薄以及新构造运动引发的岩浆、断裂活动是南海北部深水区具“热盆”特征的根本原因,南北向岩石圈减薄程度控制了大地热流总体变化趋势,新构造运动引发的岩浆与断裂活动则是局部热流异常形成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