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IPSec NAT穿越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NAT有助于节省剩余的IP地址空间,但是它们也给诸如IPSec之类的端对端协议带来了问题.本文研究与通过NAT使用IPSec相关联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如何通过IPSec NAT-T来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2.
UPnP和STUN相结合的NAT穿越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NAT穿越是P2P(Peer-to-Peer)流媒体应用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已有的单一穿越方法由于各自的局限性造成穿越成功率不高。为此提出UPUN方法,将UPnP和STUN有效结合以提高穿越成功率;同时针对对称NAT的穿越以及通信节点都位于NAT后情况下的穿越提出端口添加样本估计算法PASE和外网节点辅助中继算法PAR,以改进现有算法的不足。实验证明了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基于SIP协议的VoIP及其他IP多媒体应用系统难以穿越NAT的问题出发,提出了一种基于STUN方式的解决方案,并详细介绍了其实现过程。该方案不需要扩展相关协议,不需要对NAT设备进行改造或升级,可以工作在多级NAT串联的环境下,而且可以使外网用户主动呼叫内网用户建立连接。该方案目前已成功应用于我们开发的基于嵌入式Linuux平台的无线VoIP网关中,并可推广到其他基于SIP协议的终端上。  相似文献   

4.
SIP是IETF提出的IP电话信令协议,作为NGN重要协议之一,广泛应用于数据、语音、视频等多媒体通信业务中。但网络中大量NAT的 存在加上SIP本身不支持信令和媒体流的穿越,限制了其在广域网上的应用和发展。对目前主要的NAT穿越方案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比较之后,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STUN协议的NAT穿越方案。该方案目前已成功应用于基于PDA的无线VOIP网络中,并可推广到其它基于SIP协议的终端上,为VOIP业务的推广应用扫清了障碍。  相似文献   

5.
本文简要介绍了NA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or)技术的原理及其在当前网络环境中的应用,分析了当前网络环境中广泛存在的NAT设备对P2P(Peer-to-Peer)通信的影响。阐述了包括ALG(Application layer Gateway)、代理(Proxy)技术及UDP打洞(UDP Hole Punching)技术在内的多种NAT穿越技术,并在深入研究STUN协议及分析对比多种穿越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NAT穿越方案,使得NAT后的主机基本实现了在各种类型NAT下的成功穿越。  相似文献   

6.
SIP是IETF提出的IP电话信令协议,广泛应用于数据、语音、视频等多媒体通信业务中。但网络中大量NAT的存在,限制了其在广域网上的应用和发展。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STUN协议的NAT穿越方案。该方案目前已成功应用于基于PDA的无线VOIP网络中,并可推广到其它基于SIP协议的终端上,为VOIP业务的推广应用扫清了障碍。  相似文献   

7.
余以胜 《微型电脑应用》2012,28(1):28-30,68
P2P网络基于互联网,在网络电话、在线游戏、多媒体通信、即时消息、文件和工作空间共享等领域有重要的应用,这促进了健壮、可靠的网络地址转换(NAT)穿越技术的需求。讨论当前P2P网络中NAT穿越技术及面临的挑战;对检测NAT进行分类并讨论UDP和TCP穿越技术;分析中继、反向连接和打洞等方法;最后简单介绍测试平台的开发,用来评估NAT穿越技术,并且在P2P网构建时给出适合的配置。  相似文献   

8.
为适应越来越多的企业基于网络安全性需要而使用Symmetric NAT的趋势,给出一种采用预测端口实现信息包穿越Symmetric NAT的方法,该方法克服了目前对称型NAT穿越方式中存在的服务器负担重、延时、丢包等问题,能更好的满足企业使用对称型NAT既可节约IP又能强化网络安全的需求。  相似文献   

9.
针对目前常用的几种NAT穿越技术存在的需要改变网络环境、不支持Symmetric NAT与TCP的穿越、延时、丢包等问题,在对P2P网络环境下NAT穿越原理认真分析的基础上,以穿越原理为基点,对目前NAT穿越技术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给出了‘采用端口预测穿越NAT的新方案’,该新方案在不需要改变现有网络设备的情况下实现了TCP对各种NAT的穿越,减少了延时和丢包等NAT穿越常见的问题。通过大量的实验表明该新方案更适合于对网络安全需求更高而使用对称型NAT的企业。  相似文献   

10.
随着P2P网络技术的应用普及,更多的局域网主机需要连接到P2P的网络,但P2P对等网络要求网络中所有节点都能直接对等交换信息,这就使得P2P网络应用必须解决NAT穿透,实现双向对等通讯。文章通过对NAT穿透技术的原理分析,设计了一种NAT类型检测的算法,从而提高实际NAT穿透过程中的效能。  相似文献   

11.
基于端口探测的SIP穿透NAT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会话发起协议(SIP)穿越网络地址转换(NAT)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端口探测的解决方案。该方案将SIP用户代理和简单UDP穿透NAT技术(STUN)客户端结合起来,以端口探测的方法有效预测对称NAT的下一个端口地址,使STUN可以穿越一部分对称NAT和所有其他类型的NAT。多种网络环境下的测试表明该方案达到了要求。  相似文献   

12.
对等网络中穿越NAT解决方案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通信的发展极其迅速,与传统通信一样,P2P通信同样受到NAT穿越问题的制约.针对对等网络在NAT上进行穿越的问题,分析了对等网络通信受到NAT影响的原因,提出了一种检测NAT类型的方法.在该方法的基础上,对基于锥型网络地址转换和对称型网络地址转换的P2P网络穿越NAT过程进行了分析,对现有的穿越方案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一种综合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3.
VPN网络中IPSec穿越NAT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介绍了NAT和IPSec协议的基本原理,并详细分析了两者的不兼容性.针对原有UDP封装草案的不足之处进行了改进,并详细描述了使用改进方案完成NAT穿透的具体实现,考虑到安全性,对IKE协商实现过程也作了些改进.最后对改进后的方案进行了可行性分析.  相似文献   

14.
胡楠 《微处理机》2009,30(4):43-45
许多P2P软件都需要使用TCP,UDP进行基本的通讯,但由于大量NAT设备的引入使一些流行的P2P软件却很难穿越这些NAT,从而不能正常运行.很多P2P程序为了解决这一矛盾采取服务器转发等方式解决.这里我们阐述如何使P2P程序可以穿越NAT进行直接的TCP,UDP通讯以实现处于NAT后的主机能真正的实现点对点的通信.  相似文献   

15.
;针对目前在客户端/服务器模式下,通过服务器转发数据浪费带宽,效率低的缺点,本文提出了利用UDP实现P2P网络穿越NAT的即时通讯技术,介绍了视频会议系统中基于intemet的P2P网络技术和NAT基本原理,给出一个用局域网模拟公网的P2P聊天实例.验证利用UDP实现P2P实现网络穿越NAT通讯技术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该文根据NAT技术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和分类及其在当前网络环境中的应用,分析了当前网络环境中广泛存在的NAT设备对P2P通信的影响,最后实现利用C#语言实现了一个基于UDP穿越技术的P2P聊天软件系统。  相似文献   

17.
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方法,用以解决IPSec和NAT的冲突问题。该方法引入了标识域和会话域。IPSec接收端通过会话域中载荷的TAG_VALUE的后6个字节来识别源IP地址和端口信息,通过标识域识别IKE报文和IPSec报文。报文对NAT是透明的。实验证明该方法能很好地解决在传输模式下多用户接入的问题而且方便实现。  相似文献   

18.
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NAT)技术能够解决公网IP地址紧缺的问题,确保网络安全,但也阻隔了不同子网内peer之间的直接通信.文章介绍了基于User Datagram Protocol(UDP)的UDP Hole Punching技术实现NAT的穿越,并提出在完全P2P环境下内网中的P2P节点加入P2P网络并实现了NAT穿透的Friend Select Node(FSN)模型.  相似文献   

19.
P2PSIP系统中NAT穿越方案的研究与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P2PSIP系统整合了P2P技术和SIP协议的优势,是当今网络技术领域的热门应用之一.作为端到端的应用,NAT穿越是P2PSIP系统所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首先概述了NAT的由来、工作原理及NAT的各种常见类型;然后阐述了系统中信令穿越NAT和媒体流穿越NAT所面临的问题;随后分析了当前各种NAT穿越方法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下提出一种P2PSIP结点穿越NAT的方案:STUN+TURN方式,并在扩展会话描述协议SDP的基础上对该方案进行了详细设计.采用该方案的P2PSIP系统可以实现正常的VoIP通信.  相似文献   

20.
NAT网络穿越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简要介绍了NAT技术的原理及应用,说明由于NAT的特性造成主机无法主动与处于NAT后方的主机通讯的问题,并就这个问题探讨主机穿越NAT与其后的主机进行通讯的技术,以及该技术的实际应用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