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氧、氮、碳对钼和钼合金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概述钼和钼合金中的氧、氮和碳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用水溶液 So_2从Co-Mo/γ-Al_2O_3加氢脱硫(HDS)催化剂废料中萃取Co及Mo作了实验性试验。先将催化剂在温度923K下焙烧6小时,然后溶解。Co与Mo溶解很快,几乎完全溶解,在室温下溶解很快,在8分钟内就溶解完、钼浸出速度数据符合下  相似文献   

3.
从重油加氢脱硫废催化剂中回收钼和钒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干馏脱油、焙烧脱碳、加压浸出、铵盐沉钒工艺从重油加氢脱硫废催化剂中回收钼和钒,研究结果表明,在氧分压300kPa、温度150℃、时间2h、液固比5:1、NaOH/Mo+V=1.3时,钼的浸出率可达96%以上,钒的浸出率可达95%以上。NH4C1浓度为80g/L时,溶液中钒的沉淀率较高,钼沉淀率相对较低。本工艺具有钼、钒回收率高,产品质量好,对环境友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江西冶金》2010,30(1):25-25
随着钢铁工业的发展,烧结过程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排放越来越多,对人类和整个生态环境带来极大危害。因此,烧结烟气脱硫、脱氮势在必行。目前采用微波改性固体废弃物制作吸附剂处理低浓度烧结烟气的方法已有人研究。试验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微波改性对吸附剂脱硫脱氮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韩庆虹 《钢铁》2009,1(6):0-0
 以精炼炉渣和粉煤灰为原料,采用微波工艺制备了吸附剂。在固定装置中进行了同时脱硫脱氮的实验。研究了微波改性前后吸附剂的表观活化能。探讨了微波改性吸附剂脱硫脱氮的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微波改性后的吸附剂吸附活化能显著降低,微波改性可以增强吸附剂脱硫脱氮的活性。  相似文献   

6.
氧、氮、碳对铜和钼合金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德尧 《中国钼业》2003,27(2):20-25
概述钼和钼合金中的氧、氮和碳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以精炼炉渣和粉煤灰为原料,采用微波工艺制备了吸附剂。在固定装置中进行了同时脱硫脱氮的实验。探讨了微波改性吸附剂表面特性的实验时微波功率、加热时间、配比等实验因素对吸附剂表面特性的影响。研究了微波改性前后吸附剂的表观活化能和微波改性吸附剂脱硫脱氮的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微波改性后的吸附剂吸附活化能显著降低,微波改性可以增强吸附剂脱硫脱氮的活性。  相似文献   

8.
《中国钼业》2014,(2):59
正专利申请号:CN201110265357.9公开号:CN102399567A申请日:2011.09.08公开日:2012.04.04申请人:法国IFP新能源公司本发明涉及使用镍和钼基催化剂连续加氢含甘油三酯的原材料的方法。具体地,在具有串联布置的数个催化剂床并包含至少包含由镍和钼元素构成的活性相的加氢催化剂的固定床反应器系统中连续加氢含甘油三酯的原材料的方法。使原材料进料、  相似文献   

9.
<正>加氢脱硫废催化剂的硫酸浸出液中含有钼、钒、钴、镍及铁和铝。为了从这种溶液中回收高纯钼、钒,Thi Hong Nguyen等用强阴离子交换树脂(AG1-x8)和合成硫酸溶液进行了批次和连续离子交换试验。批次试验结果表明,通过调整溶液pH分别为0.5和1.6,用AG1-x8从硫酸溶液中分离高纯钼、钒是可能的,柱式试验结果证实了这一点。然后用NaOH淋洗负载在树脂上的钼、钒,钼、钒溶液的纯度  相似文献   

10.
探讨杂质元素分布对避免缺陷产生和扩展意义重大,通过解剖整个镍基高温合金锭,探索氧、氮、氢、碳和硫在镍基合金锭中的分布。解剖方式为横向切片取样为主,沿锭边纵向抽取4mm×4mm细条为辅。横向切5个圆饼,每片制出约56个单样;纵向2根棒,每根棒切出80个单样。数据采集使用基于红外和热导检测原理的氧、氮、氢、碳、硫分析仪器,准确性有保障。实验结果显示:氧、氮、氢、碳沿锭纵向分布较均匀,仅锭芯部例外。其横向分布偏析严重,越靠近中心部位,氧、氮、氢、碳偏析越严重,氧和氢甚至可超出一个数量级范围以上。碳也不例外,在合金锭中心孔洞区域,通过金相显微镜可以观察到微小碳化物颗粒沿缩孔边缘处聚集析出。氮偏析不太严重,硫的横向、纵向分布均匀,未见偏析。  相似文献   

11.
探讨杂质元素分布对避免缺陷产生和扩展意义重大,通过解剖整个镍基高温合金锭,探索氧、氮、氢、碳和硫在镍基合金锭中的分布。解剖方式为横向切片取样为主,沿锭边纵向抽取4mm×4mm细条为辅。横向切5个圆饼,每片制出约56个单样;纵向2根棒,每根棒切出80个单样。数据采集使用基于红外和热导检测原理的氧、氮、氢、碳、硫分析仪器,准确性有保障。实验结果显示:氧、氮、氢、碳沿锭纵向分布较均匀,仅锭芯部例外。其横向分布偏析严重,越靠近中心部位,氧、氮、氢、碳偏析越严重,氧和氢甚至可超出一个数量级范围以上。碳也不例外,在合金锭中心孔洞区域,通过金相显微镜可以观察到微小碳化物颗粒沿缩孔边缘处聚集析出。氮偏析不太严重,硫的横向、纵向分布均匀,未见偏析。  相似文献   

12.
用化学计算法测算了Al—Ni—Mo催化剂对MoS_2的影响。Mo和Ni的比率为2:1。因而,这些催化剂中仅1型用来作氢化物、碳氢化合物及加氢脱硫过程中的噻吩催化剂。对Al—Ni—Mo中MoS_2的催化性能已作过阐述。常温下随着S浓度的提高,MoS_2的催化水平也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3.
利用金相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透射电镜(TEM)对钼制品制备过程中组织演变进行研究,并分析La含量对制备过程中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La含量升高,粉末的粒度变细,比表面积增加;添加微量La,可提高钼制品旋锻态的抗拉强度和伸长率,随La含量升高,钼制品旋锻态的抗拉强度升高,当添加1.0%La(质量分数)时达到最大值647.9 MPa,而伸长率先升高后降低,在0.1%La时达到最大值44.7%;透射电镜的分析显示,钼制品旋锻态中的第二相颗粒为分布在晶粒内部的La_2O_3颗粒,可阻碍和储存位错以提高材料的强度和韧性。钼制品拉拔态的抗拉强度则随退火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在各个温度退火后,添加0.03%La时的抗拉强度均为最高;并且纯钼制品拉拔态的再结晶温度为1 300℃,掺La钼制品拉拔态的再结晶温度高于1 700℃。  相似文献   

14.
《中国钼业》2012,(6):24
专利申请号:CN200920044469.X公开号:CN201448573U申请日:2009.06.10公开日:2010.05.05申请人:邓家爱镍-钼合金和钢板的爆炸复合板,由镍-钼合金板和钢板的爆炸构成复合板,镍-钼合金板的厚度为3~20 mm,钢板厚度为20~100 mm。本实用  相似文献   

15.
笔者首次利用日本真空理工(株)产的IFT-1500Y型横向高周波内摩擦仪测定含稀土铁素体墨铁。在不同温度热处理后,由于球状石墨的扩散改变了铁素体中的碳的含量致使材料中产生了不同固溶碳氮含量的属相。同时还借助了EL-1500Y-H型横向热膨胀仪、TC-3000型导热系数仪及HM-100型高温显微镜和X衍射仪对上述形成新相给予论证,尝试其多相材料固溶碳氮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16.
正本发明提出一种从镍钼矿中提取钼和镍及富集贵金属的方法,包括步骤:(1)氧化脱硫焙烧;(2)高温熔炼分离镍和钼:加热至1 250~1 550℃使混合炉料熔融后,保温20~40 min;(3)一次浸出提取钼;(4)二次浸出提取钼。本发明的方法仅需将镍钼矿中的硫脱除至10%以下即可,避免了漫长的焙  相似文献   

17.
<正>专利申请号:CN201310581001.5公开号:CN103555933A申请日:2013.11.18公开日:2014.02.05申请人:中南大学;朱和平本发明提出一种从镍钼矿中提取钼和镍及富集贵金属的方法,步骤为:(1)氧化脱硫焙烧;(2)高温熔炼分离镍和钼:加热至1 250~1 550℃使混合炉  相似文献   

18.
用硫酸浸出加氢脱硫(HDS)过程中使用的催化剂产出富含稀有金属,如Mo,V,Co和Ni,以及大量Al的酸性浸出液。以前的工作中,出于从这种溶液中分离和回收稀有金属的目的,用溶剂萃取法成功地分离出了Mo和V,萃余液中留下Ni和Co及大量Al。试图借助离子交换技术,用DowexXFS4195树脂和配烷型化学改性脱乙酰壳多糖从稍酸性的硫酸盐溶液中选择性回收Ni。间歇试验结果表明,两种螯合吸附剂对Ni比对Al有良好的选择性。也进行了使用填充柱的固定床试验。穿透试验结果表明,大量Al在料液刚被引入之后立即…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就合金元素钼对40Si2Mn2钢回火马氏体脆性(TME)的影响作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钼不能消除40Si2Mn2钢的TME,但可以降低钢的韧性脆性转变温度(DBTT),从而使显示钢的TME的冲击试验温度降低;再有,钼可以提高40Si2Mn2钢TME出现的回火温度,即钼对钢的TME具有推迟作用,透射电镜观察的结果表明钼的这一作用与钼阻碍钢在回火过程中渗碳体(Cem)的析出有关。  相似文献   

20.
基于质量、动量守恒计算了真空脱气装置内流场,并结合反应热力学和动力学理论建立了真空精炼过程中脱氢、脱氮与流场耦合的三维数学模型,研究了不同工艺参数对VD脱氢和脱氮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钢包内流场对脱气过程中氢和氮浓度空间分布具有明显影响;脱氢和脱氮速率随底吹气量的增加而增大,终点氢和氮浓度随底吹气量的增加而减小;在实际生产中,应在避免发生卷渣的前提下合理选择吹气量;不同底吹方式对脱氢和脱氮过程影响明显,其中偏心底吹效果优于中心底吹,双底吹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