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依托历史古迹开发文化街区是商业街创意经济新的发展方式。历史古迹赋予地域性的文化记忆,而文化商业街区又给历史古迹注入新的文化血脉。而本土原生文化在逐渐消失,使得如今千篇一律、鱼龙混杂的仿古商业街道路已经走到了尽头。本文以成都铁像寺水街为例,通过对其商业建筑形和态的剖析以及业态布局的特点,对依托历史古迹的文化街区新的开发趋势作一些探讨和评价。  相似文献   

2.
但迪 《福建建材》2023,(1):43-46
公园城市理念是新时期城市发展的重要理念,成都作为落实公园城市理念的重要示范区域,在实践上做出了一定的探索。滨水商业街区因地理的优越性、水脉的文化性及街区形式的灵活性,承载了更多的休闲体验功能,成为聚集城市活力的新中心。以铁像寺水街二期为例,从项目地块规划、空间规划、建筑设计、业态规划、文化表达等各方面进行了深入地剖析和解读,旨在为城市滨水文化街区的设计提供理论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成都的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是老成都"千年少城"城市格局和百年原真建筑格局的最后遗存,也是北方胡同文化和建筑风格在南方的"孤本"。其宜人的尺度、具有识别性的街道空间、和谐的环境以及充满了浓郁的市井文化气息的生活方式,蕴含了它特有的场所精神。文章从该区域的现状入手,分析街道空间、人们的活动与场所精神的关系,初步探索场所精神营造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刘悦  姚璐  艾相仁 《城市住宅》2022,29(1):201-203
从场所精神理论的视角对柳州市曙光西路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展开实地调研,在此基础上分析历史街区与周边环境,包括历史建筑立面、街道、景观环境等方面的对比与联系,有针对性地提出保护和利用路径,为城市历史街区提供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两种价值研究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本文结合城市设计和场所设计相关理论,以成都东区音乐公园广场—成都舞台为例,通过分析其图底关系,空间围合,人群活动类型,进而论证出成都舞台杰出的场所精神的营造。  相似文献   

6.
饶莉 《城市建筑》2013,(16):31-32
本文探讨了如何在住宅小区环境设计中进行丰富的景观营造,合理的空间结构,良好的交通组织,以期实现住宅小区环境与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相协调,为小区居民创造了交往与平等参与各种活动的条件,体现场所精神,在住宅小区环境设计中引入场所与空间的概念,使小区成为家的延伸。  相似文献   

7.
8.
李昂 《居业》2015,(18)
城市发展的全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更新、改造的新陈代谢过程。在旧城改造中,城市的更新不应是大规模的整体改造和大拆大建。文章以枫杨路街区更新改造为例,立足场所精神的营造,通过挖掘当地文化,实现街区的整体复兴的规划方法。  相似文献   

9.
城市街区自发空间的场所精神探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发空间形成于居民自主营建的自发性行为,其存在于城市街区的各个角落和边缘,体现着城市街区的场所精神。本文从场所的角度,总结了自发空间的形态,分析了其尺度和使用情况,并试图提取其场所精神,以便使之成为城市活动中积极、活跃且有益的有机细胞。  相似文献   

10.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专属记忆",城市中的历史文化街区就是体现这种"专属记忆"的场所,当人们在历史街区中就可以感受到其独一无二的场所精神.而现在大多数的历史街区却是在商业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反而失去了其独有的精神内核.在当下,经历严峻的疫情后,经济问题变成了许多城市的首要问题,更加需要一个具有特色场所精神的历史文化街区来带动城市的经济发展.文章主要以塞上老街为案例,浅析在需要旅游开发的城市历史街区中场所精神塑造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建筑现象学的产生是为了探寻建筑存在的本质意义以及在此意义指导下的空间环境塑造行为.城市空间与建筑空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城市空间在宏观意义上可以类似于建筑空间.因此,运用"场所精神"对具体的、狭义的空间环境感知拓展至更加宏观抽象的、广义的城市本质的感知,并以此解释城市的本质对于人们的城市辨别感、认同感等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叶菁  齐康 《华中建筑》2008,26(9):78-81
该文介绍了金坛市华罗庚纪念馆的主要设计思想,其设计构思是基于自然环境、人文精神、地域文化,探求具有事件性、场景性、现代性的建筑性格。  相似文献   

13.
本论文建议通过保护世界历史与自然遗产,再生场所的记忆和复兴经济活力来保护还剑湖历史地区的内在精神,提出将现有建成的历史环境分成不同层次--这些层次体现了残民地和后殖民地时期的设计理念和经济政治条件,然后通过设计导则对其进行保护。在这些设计导则的基础上,提出了还剑湖历史地区的整体保护规划。  相似文献   

14.
基于现象学而产生的场所精神理论强调了建筑设计对场所的关注,建筑材料对于场所精神的传达与塑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文以中国新乡土建筑为例,分析了建筑师在材料语言的表达上通过因地制宜选择地方材料、继承地方传统建造工艺及应用传统图案符号等对场所精神的诠释。  相似文献   

15.
街道活力是社区规划建设的关键与 核心,富有活力不仅是社区的安全保障,也是 社区的生命力。本文以大数据和实地观测为 基础,选取成都市社区街道为样本,对社区 街道活力展开定量研究。一方面,在既有理 论之上,提出了街道活力评价的量化指标, 通过定量测评对样本街道的活力进行评价, 并给出了相应的活力值。另一方面,将人口密 度、空间品质、业态混合度、公共交通可达性 等街道活力影响因子与街道活力值进行线性 回归分析,从而判断对活力值的影响度。结果 显示,60岁以上人口密度、街道长度、公共交 通站点密度这三项因子与活力值的高低明显 相关,而街道空间品质、业态混合度等一些被 公认为决定街道活力的重要因子却与街道活 力值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这一结论使得我们 需要重新认识和进一步探索社区街道活力的 形成内因,以帮助街道活力的营造。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场所精神理论,以大同晋华宫国家矿山公园为例,对矿山公园的场所特质进行提取,系统地分析了矿山公园中社会、自然和人文三类要素下的场所精神和集体记忆的营造手法,为今后矿山公园的建设及城市棕地改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李琳 《建筑与环境》2010,(3):192-195
以场所理论为依据,对北京金融街的规划设计进行尝试性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邬齐  齐宝祥 《华中建筑》2011,29(1):92-95
该文通过泰安蒿里山地段步行文化商业街区的规划设计,探讨了怎样发现场所,继而阐释场所精神,以及如何给予最终的评判者--人以场所归属感的一系列设计历程,并以一个设计者的角度阐述了对场所精神塑造标准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余碧波  赵蕾 《华中建筑》2005,23(Z1):19-22
该文讨论了城市街道复合的功能及其半独立存在和半被动构成两种特殊性质,并以开发状态为依据,将城市街道分为已开发城区街道和新开发城区街道两种类型,归纳分析了业已得到广泛应用的面向已开发城区街道的城市设计的典型模式,并指出此种典型模式在应用于新开发城区街道时,所遇到的设计过程困境和实施过程困境,然后,提出针对新开发城区街道的城市设计,应以强化规划设计弹性为导向进行规划思想和技术方法的双重革新,文章最后以余姚市南雷南路城市设计为例,介绍了以规划设计弹性为导向的新开发城区街道城市设计.  相似文献   

20.
场所精神概念来自于古罗马,是建筑现象学的关键词汇之一,强调客观物质环境与人的主观意识的整体融合。在商业步行街的设计过程中,引入场所精神的理念,将能得到当地与异地游客的文化认同感,从而吸收更多的客源,达到文化与经济的双重效应。基于杭州的城市文化与历史文化的多样性,以及特色商业步行街的现状,本文将以杭州市三条特色商业步行街——清河坊街、信义坊商业步行街以及杭州中国丝绸城步行街为研究对象,结合商街动、静环境特征,深入分析与对比它们对人主观感受的影响,进而得出杭州市特色商业步行街场所精神塑造的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