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改革总揽全局推进灌区跨越式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省泾惠渠灌区位于关中平原中部,是一个大型引泾自流灌区.引泾灌溉,历史悠久,被誉为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的秦郑国渠就是泾惠渠的前身,始于秦,兴于汉,后经宋、元、明、清各代,直到1932年由我国著名的水利专家李仪祉先生主持建成泾惠渠,当时灌溉面积不足3.3万hm2.新中国成立后,经几次改建、扩建,目前已发展成为灌溉面积9万hm2的大(2)型灌区,辖西安、咸阳两市的5个县(区).……  相似文献   

2.
《人民长江》2021,52(5)
泾惠渠灌区位于关中平原中部,是陕西省粮食主要产区之一,地下水利用超过区域水资源利用总量的50%。为合理开发利用泾惠渠灌区浅层地下水,保障灌区粮食供应,以泾惠渠水和全区均匀分布的47个浅层地下水采样点水质数据为基础,采用模糊综合优化模型、Wilcox、USSL图解法与单因子评价方法对灌区浅层地下水水质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1)灌区地下水溶解性总固体值较高,阳离子以Na~+为主,Ca~(2+)、Mg~(2+)次之,阴离子中主要以SO_4~(2-)为主,地下水化学组分主要受溶滤作用和浓缩作用的影响。(2)泾惠渠灌区浅层地下水水样均为Ⅲ级水,长期灌溉会导致作物减产,农田被破坏;渠水水样为Ⅱ级水,优于地下水,可用于灌溉。(3)通过Wilcox、USSL图解法与单因子评价方法对模糊综合优化评价结果进行验证,表明模糊综合优化模型适用于研究区地下水水质评价分析且结论较为可靠。研究结果可为泾惠渠灌区地下水环境的治理与预防提供科学依据,对保证灌区粮食安全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泾惠渠灌区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中部,是一个以农业灌溉为主的大型灌区,灌溉着西安、咸阳、渭南三市146.5万亩(9.77万hm2)农田,灌区总人口120万人。灌区灌溉历史悠久,始于公元前246年的秦郑国渠,历经汉、唐、宋、元、明、清等各个朝代,多次改建扩建,屡次兴废,几易其名,距今已有2261年历史。1932年我国近代水利大师李仪祉先生主持在古代灌溉工程基础上建成了泾惠渠。目前泾惠渠灌区有水库、灌溉渠道、排水沟道、泵站等四大类工程设施,其中各级灌排渠道(沟道)总长逾5 000 km。  相似文献   

4.
<正>一、灌区概况泾惠渠灌区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中部,是一个以农业灌溉为主的大型灌区,设施灌溉面积146.5万亩(15亩=1hm2,下同),涉及西安、咸阳、渭南三市的泾阳、三原、高陵、临潼、阎良和富平6个县(区),总人口12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1万人)。泾惠渠灌区建成80余年来,在抗御干旱等自然灾害、保障粮食安全及农村经济繁  相似文献   

5.
泾惠渠灌区是陕西省主要产粮区之一,灌区降水径流等水资源对于灌区的农业生产关系重大,分析灌区降水径流特性,明确灌区降水径流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灌区合理规划利用各种水资源的基础。降水径流等水文要素成因复杂,受气候因素影响具有周期性震荡特性,采用能够降噪和降维的奇异谱分析(SSA)方法对泾惠渠灌区降水径流时间序列震荡特征进行分析。分析显示,灌区降水径流时间序列均具有准3~4 a,9~12 a,18~22 a的周期性,与东部季风、太阳黑子等现象的周期性活动关系密切。由此表明,泾惠渠降水径流主要受东部季风的影响,且受太阳黑子等大尺度周期性因素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6.
(一)高含沙引水灌溉是可行的高含沙引水与引洪淤灌是充分利用水沙资源,解决干旱,达到改土增肥、粮棉增产的有效措施。陕西关中泾惠、洛惠、宝鸡峡灌区夏灌缺水严重,三灌区实有灌溉面积490万、亩,年需水25亿立方米,用水引自泾、洛、渭河,三河多年平均径流量57亿立方米,  相似文献   

7.
泾惠渠灌区位于关中平原中部,是一个大型引泾自流灌区,被誉为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的秦郑国渠即是泾惠渠的前身.引泾灌溉,有2000多年的历史,而今泾惠渠正经历着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过程.1998年,灌区管理局经过调研,认为灌区发展面临困境的根源在体制不顺、不活,应通过拍卖等有价竞争的形式,将斗渠以下田间工程的经营管理权承包给个人,并将回收的资金用于改善斗以下渠道的工程状况.……  相似文献   

8.
泾惠灌区地处陕西省关中平原中部,北依仲山和黄土台塬,西、南、北三面分别被泾、渭、石川河环绕。灌溉着咸阳、西安两市的泾阳、三原、高陵、临潼、阎良五县(区)的46个乡镇的13 5.5万亩农田。 泾惠惠民境未止 引泾灌溉始于公元前246年秦国兴建的郑国渠,距今已有2200余年,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三大水利工  相似文献   

9.
柳忠军 《陕西水利》2012,(1):141-143
泾惠渠灌区是一个典型的渠井双灌化灌区。本文从泾惠渠灌区水资源基本状况出发,着重分析了灌区地下水超采形成的主客观原因,重点指出了地下水超采对灌区农业灌溉和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最后从工程措施、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提出了解决地下水超量开采所应采取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燕超 《陕西水利》2009,(4):140-141
渠系工程是灌区的主要工程设施,其输水损失以渗漏为主.通过对泾惠渠灌区渠系工程采用的渗漏损失测定方法的剖析,利用经验公式,探讨灌区渠道净流量与渗漏损失的关系.最后,提出防治灌区渠道渗漏损失,提高渠道(系)水利用系数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泾惠渠管理局是水利部1998年确定的全国大中型灌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之一。今年又被确定为全省水管体制改革试点单位。近五、六年来,泾惠渠灌区管理体制改革先走一步,已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相似文献   

12.
泾惠渠专业档案是引泾灌溉活动中积累的宝贵财富,是进行灌溉管理和水利建设重要的参考依据,随着我国国家粮食地位的不断增强,灌区建设管理的发展,泾惠渠档案在灌区管理中所起的作用日益明显.通过多年泾惠渠专业档案管理的实践,从管理和利用的角度,对其内容、重要性、存在问题、管理方法等多方面做了阐述与探讨.  相似文献   

13.
泾河是泾惠渠灌区的主要灌溉水源,预测泾惠渠渠首处泾河时段来水量对灌区调度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运用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以10天为一个时段,用前3个时段泾惠渠灌区渠首泾河来水量预测第4个时段的来水量,实例分析表明,预测相对误差在10%以内,可为灌溉调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全面介绍了波涌灌水技术的特点及节水、节能和环保效果,并结合泾惠灌区田间土壤及沟畦条件,提出了在泾惠灌区推广波涌灌水技术的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15.
三原县位于泾惠渠灌区中游,在泾惠渠灌区内有灌溉面积24万亩。泾惠灌区从泾河自流引水,无水库调蓄.泾河为多泥沙河流,流量暴涨暴落,时空分布不均,常流量15~20米~3/秒。每逢夏季伏旱时河道流量很小,也正是灌区农田用水的关键时期,而泾河上游的几个水力发电站又节节拦截,造成渠首河源流量忽大忽小,无法正常引水.1987~1989年泾惠渠年均引水1.75亿米~3,开采地下水1.48亿米~3,灌区年缺水1.83米~3。仅三原县就年缺水3180万米~3。地下水因过量开采,年平均下降0.69米。1994年夏季严重干旱,泾惠渠仅引水4688万米~3,灌地41万多亩次,泾惠灌区的缺水状况,已经严重地制约农业生产的发展。为此,三原县从70年代就提出修建西郊水库,缓解三原县境内泾惠灌区水源供需矛盾。规划的西郊水库为中型水库,位于三原县城以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我国当前水资源优化配置存在的问题,结合陕西省泾惠渠灌区水资源利用现状,为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提出了一些建议,可为泾惠渠灌区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提供决策依据,也可为其他灌区的水资源配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泾灌区1958年技术革新运动中,主要是实行“三政”“八化”“一贯彻”,苦战一年,力争上游,成为高产灌区。一、实行三改为保证泾惠渠灌区1958年跃进计划中所要求的粮、棉产量,我们提出渠系利用率春灌提高到60%,夏灌提高到65%,秋灌提高到55%。单位流量浇地效率提高到1,300亩(由斗门算起)。所谓“三改”即:(一)改晚灌为早灌,主要是改晚冬灌为早冬灌,晚春灌为早春灌,棉田休闲地争取冬灌春不灌。无论冬灌春灌在灌溉时间上我们总结了一条经验  相似文献   

18.
关于引泾灌区的灌溉管理的资料,秦汉记载极少,唐宋以后记载较多,但不系统。本文拟就古代引泾灌溉管理方面的资料作一初步探讨。 (一)管理组织和制度我国最早的灌溉制度是西汉时期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倪宽开六辅渠后制订的“定水令,以广溉田”  相似文献   

19.
陕西省泾惠渠灌区是一个典型的渠井结合灌区。以Visual Modflow地下水数值模拟软件为开发平台,在建立的灌区地下水数值模型的基础上,利用时间序列及神经网络等理论,建立了基于随机——确定(random-determination简称RD)耦合方法的地下水预报模型,并对灌区未来10年的地下水位动态进行了分析和预测,以指导灌区未来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20.
经陕西省水利厅和省物价局批准,泾惠渠、交口抽渭、宝鸡峡三灌区从今年冬灌起调整供水收费标准,调整后的水价可达到成本的60%。这次调整水费是根据省政府1991年发布的《陕西省水利工程水费计收管理办法》进行的,结合各灌区具体情况,交口抽渭灌区实行基本水费加计量水费,泾惠渠和宝鸡峡实行按量计费。调整后灌溉粮油作物的综合水价,泾惠渠为4.6分,交口抽渭为5.4分,宝鸡峡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