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提出了一种基于有限状态机和层次系统状态的分析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一个分析实例来对生存性的计算过程进行演示。其中包含系统定义、系统生存性测试和生存性计算三个步骤。该实例计算显示基于FSM模型的量化分析方法具有很好的实际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黄鑫    孙黎阳   《微机发展》2013,(11)
采用层次化结构设计了一种新的系统状态分析模型,该模型可以用来量化信息系统的生存性。将系统定义为一种以服务为中心的层次结构,将生存性测试划分为防护能力、检测能力和恢复能力三级。并在层次化模型基础上计算了系统的生存性。通过一个案例,说明了层次化系统生存性计算方法不仅可以有效避免对系统的状态进行直接定义和分析,而且使系统生存性分析支持实际操作及程序化。  相似文献   

3.
基于SPN模型的可生存性DBMS中恶意事务修复算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吉平  秦小麟  钟勇  孙瑾 《计算机学报》2006,29(8):1480-1486
在传统的数据库恶意事务修复方案的基础上,采用Petri网模型分析事务撤销冲突和操作执行序列异常检测;进而结合可生存性DBMS特征提出恶意事务静态和on-the-fly修复算法,并在此基础上给出随机Petri网恶意事务修复模型;在分析恶意事务修复随机Petri网模型和连续时间Markov链的一致性后,给出了连续时间Markov链的恶意事务修复模型求解.  相似文献   

4.
对信息系统生存性分析领域进行了总结。着重回顾了信息系统生存性定义,对生存性分析模型分为基于系统结构和基于系统服务两类、生存性分析手段分为真实测试和模拟测试两类、定量分析从分析参数分为基于物理参数和基于逻辑参数两类分别进行了阐述和探讨,分析了这4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网络系统的可生存性问题是系统安全领域的一个重点研究方向。讨论现有的系统可生存性的一般分析方法,确定系统的可生存属性,并采用随机Petri网(SPN)技术,分析电信交换系统生存性问题的特点。重点利用随机Petri网描述系统的失效-修复分析模型和性能分析模型,给出系统可生存性分析中主要指标的定量计算方法。系统仿真结果表明了该方法的有效、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基于随机Petri网的SPN2软件建模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永  胡晓辉  党建武 《计算机工程》2010,36(17):283-285
随机Petri网(SPN)在进行系统性能分析时,其状态空间随着系统规模的增大而呈指数性增长,造成系统建模复杂。针对该问题,结合面向对象Petri网理论(OOPN)提出一种SPN2方法,与传统SPN方法相比,SPN2方法可进行分层及面向对象网中网建模,并应用该方法仿真高速列车在移动闭塞区间条件下GSM-R铁路无线通信系统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7.
当前对信息系统生存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静态环境下生存性定量分析及保障的技术实现,但生存性在不同技术和动态环境下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根据生存性能力高低可以将其划分成若干等级.用户在向信息系统提交业务时需要根据生存性等级来支付费用,而经营者为达到相应的生存性等级必须付诸一定的投资,因此,经营者迫切希望能够找到一种提升方法,以自身的收益来决定信息系统应该具备的生存性等级.通过对信息系统经营者和用户之间的博弈行为及收益分析,构建了博弈模型,并对混合策略下的纳什均衡进行了求解,并根据收益最大化原则设计了经营者是否提升信息系统生存性等级的控制策略.最后在一个生存性被划分为5个等级的信息系统上进行了仿真实验,计算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博弈模型及生存性提升方法是合理、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信息系统生存性仿真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存性是信息系统的重要特性之一,它建立在安全性、可靠性、可重用性等相关研究领域之上。该文首先分析了信息网络的生存性特点,提出了能反映信息系统生存性要素的仿真推演模型:在生存性研究中必须同时考虑网络攻击事件和应急修复过程对信息系统的生存性的影响,并分别给出了相应的系统状态转移矩阵的计算方法。最后,提出了研究信息网络生存性仿真的主要流程,并认为对信息系统生存性仿真测试结果的分析是调整和提高信息系统生存性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基于广义随机Petri网的交通信息系统建模与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交通信息系统(TIS)是目前世界各国交通运输领域竞相研究和开发的热点.它是一种复杂的服务性系统,具有典型的业务过程特点,但目前用工作流来分析交通信息系统的研究尚不多见,更很少有人对该系统中的一些实时性服务进行时序分析,提出优化方案.该文将广义随机Petri网与工作流相结合,首先为TIS建立符合工作流概念的广义随机Petri网模型.然后根据实际系统中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和经验估计,利用基于行为表达式的分析方法对点播服务的时间性质进行分析,获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性能指标信息.  相似文献   

10.
在运用Jha方法进行信息系统生存性研究时,没有分析不同攻击场景与系统节点失效之间的关联性,也未考虑系统提供多个服务情形下的生存性分析。针对上述问题,提出运用模型检查技术评价系统生存性的改进算法,建立多攻击场景、多个服务情形下系统生存性的计算模型,实例分析证明其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1.
基于Petri网的信息系统建模及性能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基于Petri网的信息系统建模技术,对一实际系统进行建模,并利用Petri网严谨的数学分析理论对所建信息系统模型的性能进行了描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2.
系统可生存性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可生存性是信息安全的新研究方向,是对传统安全观念的突破和创新。本文首先给出了开展系统可生存性研究的必要性以及系统可生存性若干定义;基于此,结合可生存性的评测和增强技术研究,从计算系统可生存性、网络可生存性、服务可生存性以及软件可生存性4个角度,综述了可生存性的研究现状,并进行了国内外对比分析;随后探讨了可生存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问题,最后描述了系统可生存性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杨桦  卢兴华  蔡振华 《计算机工程》2008,34(16):138-140
系统体系结构的研究是设计和实现任何实际系统的基础。该文对生存性网络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及其相关概念进行定义,明确生存性网络信息系统体系结构的设计原则,分析生存性网络信息系统的运行机制,说明生存性特性的作用,并构建3+2模式的生存性网络信息系统体系结构。实际运行结果表明了该结构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对可生存系统组件在攻击、抵抗、恢复3种因素作用下的状态转换过程进行分析,设计基于着色Petri网的系统可生存性仿真平台,从攻击强度、攻击密度、恢复强度、攻击策略、恢复策略5个方面模拟可生存系统的行为特性。以一个IPTV网络服务系统为例,利用平台仿真其在遭受不同攻击时的服务提供能力。仿真结果表明,该平台能较好地实现系统可生存性分析。  相似文献   

15.
基于可生存性规范的软件构件系统恢复的建模与推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暾 《软件学报》2007,18(12):3031-3047
从基于构件的系统在面临各种不同的恶意攻击、系统故障和意外事故时,根据预先定义好的生存性规范为用户提供不同等级的系统服务出发,研究了构件系统恢复中的一些关键问题.其主要贡献是:(1) 提出了基于构件家族和构件安装顺序的服务核表示方法,该方法能够准确表达系统在不同条件下为用户提供能够感知的服务;(2) 建立了基于构件兼容性和构件安装执行的构件系统恢复性质的推理规则,用于判断系统恢复的成功性(新启动的服务能够正常工作)和安全性(原有的服务不会受到损害);(3) 提出了基于投影的构件安装执行的简化算法,为大规模构件系统恢复的性质推理分析提供了支持.利用基于可生存性规范的构件系统恢复的分析流程,可以在实际中系统地应用相应的推理规则.最后通过一个基于构件的移动视频点播MVoD系统来展示所提出的模型与方法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系统可存活性是开放网络环境带来的新的研究方向,本文建立了信息冗余分散模型G=(S,Z;E),并根据点覆盖集与可存活性之间的联系提出信息冗余系统可丰活性的有效分析方法。文章给出了信息冗余分散可存活性的实例分析结果,表明了系统可存活性的提高以及以保密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提出一种基于冲突分析方法的信息系统可生存性的定量分析模型。基于冲突的三维状态空间求得各局中人在其可信移动集上的效用矩阵,再由移动欲望最强的局中人发起移动,从而得到系统全局状态转移矩阵。讨论了局势的最终结局,并将冲突的稳定性分析转化为一个Markov分析过程。数值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量化分析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工作流技术是计算机应用领域的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将Petri网引入工作流模型是一种常见的建模方法。但是,传统的PN不能直接用于描述比较复杂的工作流模型。本文根据C.A.Ellis定义的信息控制网、W.M.P.vanderAalst定义的工作流网,结合工作流本身的特点,对Petri网进行扩展,提出了一种描述工作流模型的新方法--信息控制Pettri网,并给出其表示工作流模型的正确性定义和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