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4,(4)
接受美学的引入为儿童文学翻译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儿童文学的目标读者是儿童,将儿童的接受能力、阅读特点应成为译介的重要考虑因素。本文以接受美学为依托,从词汇、句法、修辞等方面探讨儿童文学翻译。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3,(3)
日本是世界上最早译介现代中国文学的国家,来华记者和一代代中国学家是其传播与接受的主力。不同于日本汉学家对古典中国文学的译介是为了找寻归属感、亲和性和凝聚力,日本中国学家长期译介现代中国文学的政治意味浓、现实考量较重,且学理性较强。日本翻译、传播、研究和接受现代中国文学的基础和规模决定了它的深广度。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7,(2):173-175
《赫尔曼·麦尔维尔的现代阐释》是杨金才20多年麦尔维尔研究的选论。该著作立足当下意识形态高度,对麦尔维尔进行重新定位,在深入考察麦尔维尔个人经历、创作思想以及系统梳理麦尔维尔作品的基础上,从多元维度对文本进行深入细读、重点剖析和系统评价,考察其主题思想、叙事方式及作家的艺术品位和价值取向。著作揭示了麦尔维尔世界观的矛盾性及其对西方殖民主义所持的暧昧态度,充分展现了新时期美国经典作家研究的东方视角和中国声音,拓展了麦尔维尔研究范式,将国内麦尔维尔研究推向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3,(6):71-72
自1920年国内首次从译介中接触西美尔到1921年国内学者的著作中首次出现关于西美尔的论述,国内西美尔研究已经走过90多年的历程,然而真正取得实质性成果却是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目前,西美尔的社会学、美学、宗教、哲学等思想以及西美尔关于现代性、都市、文化、时尚的论述都牵动着人们的兴趣。国内的西美尔研究正走向独立、全面和深入。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3,(19)
卢梭是十八世纪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其著作《社会契约论》为十八世纪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提供了理论纲领。为近代民主思潮和民主运动提供了一项重要的理论基础——主权在民,从而使得这部著作成为近代世界民主主义的一部福音书。本文从卢梭的直接民主观、人民主权论和自由观三个方面来对其政治哲学思想进行评析,来还原真实的卢梭思想,并从中汲取营养来对当下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一个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1):149-153
本文从主要内容、阅读提要和读后反思等方面对艾德温·根茨勒著的《后翻译研究时代的翻译与改写》(2017)进行了介评。本文指出后翻译研究的内涵在于承认跨界改写和改编作为翻译的新常态,其本质在于将研究视角从文本内移向文本外之后,探讨译作对接受文化的全方位影响,其目的在于继续推进翻译研究向跨学科研究方向发展,其学术背景源于比较文学、世界文学和文化研究,其理论渊源来源于解构主义、后殖民研究、后现代主义、心理学研究等思想。最后本文指出这种泛化的跨学科研究虽然有助于拓宽对翻译行为和译作影响的认识,但也会造成翻译研究学科界限模糊的危险,需要在阅读中加以注意。该书可作为翻译研究和比较文学专业博硕士生阅读参考书目。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33)
余华作品在德国的接受主要是通过德国汉学家、翻译家高立希的译介工作。余华的散文集《十个词汇里的中国》出版后,德译本也很快问世并受到热议。对比原文、德译本就会发现,其中存在些许出入之处,这当然是翻译难以避免的。译者和读者对于文本的不同理解是依赖于文化系统的,也是历史的和具有主观性的。以解释学视角来看,这种不同的理解恰恰是不断深入理解的基础,同时也表明将解释学与语言转换问题相结合可以帮助拓展翻译研究的不同层面。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8,(2):136-141
在中国当代翻译文学史上,波德莱尔和他的《恶之花》是一个异数。随着1949年中国社会和意识形态的剧变,现代主义文学成为禁忌,但波德莱尔在中国的翻译、阅读与接受却并未完全中断。通过梳理波德莱尔在1949—1976年间在中国的译介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以《译文》杂志和陈敬容等的公开译介与改写,以施蛰存、钱春绮等为代表的地下翻译与当时流行的地下读书活动等相辅相成,将波德莱尔"比冰和铁还刺人心肠的快乐"撒播到中国地下诗坛,出人意料地与其他现代派诗歌一起,催生了新时期以朦胧诗为代表的新诗群的崛起。  相似文献   

9.
一、费慰梅对中国建筑的研究与介绍费慰梅(1909一?),美国人。出生于美国波士顿,系美国著名学者汉学家费正清之妻。1932年,费正清为写博士论文到北平来搜集资料时,费慰梅从美国到北平与费正清完婚,从而结识了梁思成和林徽因。在接触的过程中,梁思成和费慰梅彼此才知道,费慰梅1930年毕业于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学院的艺术史专业。梁思成1927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后,曾一度转往哈佛大学研究日本与中国艺术的沃纳教授学习。费慰梅当时也是沃纳教授的学生。因为当时的哈佛大学实行男女分校,所以两人虽然同是一个导师,但却无缘结识。没想到他们却…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27):260-261
书名是作品主旨的凝练,好的书名对文学作品在海外的译介和传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翻译德语书名时一般会考虑独创性、填补文化空缺、市场因素、出版社决策等方面。从诸多译例可以看出,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书名在德译时多采用直译、意译与改译的方法,其风格特征相对忠实、保守,贴近原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