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22,(1)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信息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互联网+教育"新型教育形式逐渐兴起,高校思政课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面临新挑战。文章结合"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的特征、面临的困境,积极探索运用混合式教学模式,为学生实现全时空学习创造条件,提升课程教学实效,充分发挥其育人作用。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7,(5):127-136
"互联网+"背景下,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教师转变思维,更新理念,大力提升使用与开发"互联网+"教学平台能力;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强化教学团队建设;坚持平等、尊重的"互联网+交互性"教学原则;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搭建共创开放、绿色、生态的"互联网+思政课"教学环境,应是增强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20,(2)
"互联网+"教育时代的来临,使学生对学习时间和空间具有更多自主选择权,这对课堂教学手段和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打造"两性一度"的"金课",充分重视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努力活跃课堂氛围,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问题。该文先是指出了目前存在的"水课"类型即"读"课堂和"演"课堂,并讨论了这两种"水课"的危害,然后结合时代发展分析了"互联网+"教育时代打造"金课"的必要性,从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育手段、教师素养这几个方面探讨了打造"金课"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7):84-85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网络应用到各个领域。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互联网+"具有明显优势,能够更加便捷地让教师和学生获取信息。当然,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计算机教学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教师调整教学方案,培养出符合社会所需的人才。文章主要阐述"互联网+"对计算机教学的影响,分析高校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给"互联网+"时代下高校计算机教学提供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5,(10)
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是一项现实而又具有挑战的课题。要让学生长久喜欢,要注重形式更要有内容。"评""论"的教学模式改革,遵循教学规律,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力图将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结合,将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结合,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锻炼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理解能力,提升思想政治理论素质,提高道德修养,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6.
良好的课外互动能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升教学质量。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时代,迫切需要新型师生关系。以某班级学生与老师的课外互动交流为例,从学生的视觉,探讨互联网+微信公众平台师生课外互动的可行性、有效性,为师生关系的研究提供应用基础。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8)
混合式教学是"互联网+教育"模式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一种具体实践。文章以人文通识课程为基点,从时代要求、教学改革、课程目标这三个层面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势进行了分析,同时综合考虑人文通识课程的特点及培养目标,对以慕课、校园网络平台、QQ和微信等移动通讯平台为主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了设计。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7,(11)
互联网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使高校优质课程实现了共享,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可借鉴或直接使用在线学习平台的优质课程。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教学模式须由理论型教学向实践型教学转型,思政课教师须由理论课教师向学生导师转型,以提升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5,(12)
互联网时代,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传统的单一课堂,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被动在学习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了。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电子媒介,无疑给学生创造了学习知识的巨大空间,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学习,有问题可以随时随地地咨询或讨论,学习有了延展性,就能尽快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使学校的专业培养能与经济实体对人才的要求有效衔接起来,符合未来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32)
"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高校教育教学方式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如何应对"互联网+"时代的挑战构建全新的教学模式,成为新时期高校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将"互联网+"时代高校法学教学改革面临的挑战作为研究对象,对有效应对挑战的对策进行了系统探究,力求能提升法学教学改革质量,使其与"互联网+"时代发展需求相适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