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在引介国内外文化遗产环境保护理念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大遗址的复杂特性,从历史、生态、社会3个向度对其环境进行解构与释义.针对当前我国大遗址环境所面临的历史环境消退,生态环境恶化,社会环境紊乱等严峻挑战,通过对大遗址环境营造的现实要求与目标指向这两个核心课题的理论阐释,将环境营造视作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的重要抓手,将遗址环境与其本体间的和谐及历史、生态、社会各环境要素间的和谐确立为大遗址环境营造的终极目标.在此理论前提下,通过杜陵与汉长安城直城门遗址的环境营造案例,对大遗址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2.
大遗址区域内建设空间的布局和调整是关系到遗址保护与遗址区良性发展的重要问题。实际上建设用地的布局调整是客观条件同遗址自身情况的综合权衡。一方面“城市--遗址--叠压建设”三者间用地关联紧密:遗址所在的中心城市为大遗址的保护和开发提供了经济、政策的支撑,并决定了总体发展潜力,另一方面遗址区内建设用地本身的价值也需要充分考虑。本文以可乐遗址为例,总结了偏远地区乡镇建设空间的布局策略,强调了乡镇利用遗址公园建设实现就地城市化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3.
大遗址保护与活化利用对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但因整体价值认知不足、缺乏强效空间保障等多方面原因,存在保护与利用不充分的现象。当前国土空间规划作为空间发展指南,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提供保障机制的同时也提出了新要求。文章整理了我国大遗址保护利用的发展历程,总结现存问题,归纳出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大遗址保护利用的思路转变趋势,以大运河山东段为研究案例,针对跨区域型的大遗址保护与活化利用提出了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4.
金兰兰 《中国园林》2022,(S2):53-57
考古遗址公园的场地设计更加考验设计者揭露过去和重构未来的能力。以复写作为分析和设计手法,基于对遗址的时空认知探究遗址价值,通过将场地的历史层与当代层信息进行叠加分析,剖析环壕单元与环壕聚落的特点,进而提炼遗址场地与遗址背景环境特征,从空间要素、文化场景、场所体验3个层面重塑遗址景观物质空间。基于复写理论的考古遗址公园设计方法的提出为大遗址保护背景下遗产保护与考古遗址活化利用的实践与探索提供了策略。  相似文献   

5.
历史城市的故事因大遗址的保护与创新利用而延续.在历史城市上建设城市往往会面临道路切割严重导致破坏遗址空间格局的困境,这种现象在都城、帝陵等大遗址区域尤为明显.如何在发展城市的同时,寻求一种既能彰显遗址格局、完整展示文化内涵,同时又不会造成太大社会、经济成本的遗址保护利用路径,是摆在遗产保护利用行业面前的一个时代命题.  相似文献   

6.
自考古遗址公园新概念提出以来,如何平衡考古遗址的科学保护与利用,使其良性循环,是学术界一直在探索的课题。阐释文化空间与遗址公园之间的关系,提出遗产保护领域中文化空间的3个属性:场所物质属性、精神文化属性、社会生活属性,并进一步从文化空间生产的核心理论体系、属性与理论实践3个维度将考古遗址公园文化空间保护利用的内容分为3个层面:遗址本体场所、空间表征形态和文化旅游体验。以广富林文化遗址公园为例,划分核心区、展示区、辐射区分析其目前的保护利用措施,并提出其文化空间生产的优化策略:虚拟文旅开发完善遗产活态展示、数字技术支撑公众参与保护营建、高校产学研助力广富林文化传播、协同发展促进文化产业集群构建,以期为遗址公园保护利用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目的:将城市的两大元素——文化与空间结合起来,实现城市空间发展与大遗址保护的协调。方法:通过实地考察、访谈与座谈获取一手数据,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对当前城市空间与大遗址保护的协调性进行评价。结果:城市不同区位大遗址在文物保护、经济发展、环境建设以及社会环境方面面临不同的发展境遇。结论:通过促进大遗址区空间“再生”、构建大遗址区多元特色开放空间、建设大遗址区和谐社会空间、发展大遗址特色文化产业空间等路径实现城市空间与大遗址保护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陈稳亮  励娜 《规划师》2011,(1):62-66
在新农村建设的热潮中,地处城市近郊的大遗址区内的一些村庄建设活动与遗址保护产生了难以协调的矛盾.针对汉长安城遗址保护与村镇发展长年来相互掣肘的窘况,遗址区内的周家河湾村新农村规划提出以遗址保护与历史展示为基本前提,以整村近地搬迁为技术路线,以遗址保护与村庄发展的协同为终极目标,通过土地功能置换与空间整合,在遗址保护与展...  相似文献   

9.
丝绸之路甘肃段沿线有着丰厚的文化遗产,以丝绸之路甘肃段两汉到元时期的221个遗址点为研究对象,对丝绸之路沿线遗址形成的背景进行梳理,同时利用最邻近分析、不平衡指数、地理集中指数、核密度分析等方法对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分析,得出丝绸之路甘肃段遗址主要分布于陇东和河西走廊地区。分析了丝绸之路甘肃沿线遗址保护与展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利用遗址空间分布特征提出了点-线-面的保护体系及遗址主题阐释体系。  相似文献   

10.
以北京的工业遗址舞台空间为研究对象,分析演出活动选择工业遗址做舞台的内在美学机制,并通过考察演出活动与工业遗址之间的互动关系,提出工业遗址舞台的5种基本模式:工业遗址前舞台、工业遗址上舞台、大跨工业遗址内舞台、工业遗址群实景演出舞台和工业遗址区组群演出舞台,然后从舞台空间"体—场"双结构的角度分别举例阐释每种模式的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