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 毫秒
1.
水性UV油墨的干燥固化机理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培勇 《印刷杂志》2005,(11):77-79
水性UV油墨采用了水和乙醇等作为稀释剂,它的研究是目前UV油墨领域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同其它类型的油墨一样,干燥成膜的好坏是油墨能否应用的关键,所以对水性UV油墨的干燥固化的研究极为重要。水性UV油墨的干燥固化结合了UV光固化和水性油墨二者的干燥形式,更有它的复杂性。本文将专门对其干燥固化机理及其干燥固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作一探讨。一、水性UV油墨的干燥固化机理水性U V油墨主要是由预聚物(水基光固化树脂)、光引发剂、颜料、胺类物质、水、助溶剂和其它添加剂等配制而成。与UV油墨不同的是,水性UV固化体系不再使用单体作稀…  相似文献   

2.
固化后的UV油墨的物理特性完全取决于固化光源。使固化后的UV油墨具备某种物理特性,无论是四色油墨还是专色油墨,都决定于固化设备的设计与固化过程。  相似文献   

3.
水性UV油墨固化干燥机理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通 UV 墨 中的预聚 物黏度一 般都很大, 需加入活性稀释剂稀释 ,而目前用的稀释剂丙烯酸酯类化合物具有不同程 度的皮肤刺激性和毒性,同时许多反应性稀释单体 在紫外光辐射过程中还存在反应不完全的问题,残 留单体具有可渗透性,易带来卫生安全隐患,并影 响固化膜的长期性能稳  相似文献   

4.
<正>UV固化系统中,选择灯管反射镜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适合的反射镜才能使反射的UV光线能量集中,光固化的效率高,有利于厚墨层的油墨固化,使油墨的深层完全固化。但关于反射镜形状、焦距和表面形貌对固化灯效率影响的报道至今还很少。针对以上情况,GEW公  相似文献   

5.
<正> 近年来,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使柔性版印刷工艺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其中受这些环保法规影响最大的是柔印油墨的变化。美国环境保护管理处(EPA)强烈反对使用溶剂型油墨,同时也不赞同使用水基型油墨,这使得环保型UV油墨的使用量日益增长。 用UV油墨印刷时最需要引起人们关注的是UV油墨的固化系统。UV油墨固化系统由下列装置构成:灯箱、反射镜、电源、控制器,有时  相似文献   

6.
《今日印刷》2013,(12):I0016-I0017
改进的固化、能源的节省、更高的光泽度、特殊的整饰和触觉质量、在印刷食品包装时没有离子迁移,这些只是UV惰性气体固化的优点中的一些而已。直到最近,人们几乎还不能以经济的方式在单张纸胶印机中使用惰性气体干燥装置。现在,使用新的高宝AirTroni(Drum已经显著改变了这种情况。  相似文献   

7.
《网印工业》2006,(12):39-39
Raster Printers生产的4000系列新的用于平板喷墨印刷的UV固化油墨具有良好的附着力,在碳化物、丙烯物、起皱的塑料、金属上黏附.都不用经过预先涂层处理。4000系列油墨由CMYK提供.拥有淡蓝绿色、淡洋红色、橙色和蓝色。该产品可以使Daytona prints的用户从CMYK油墨获益。  相似文献   

8.
<正>UV固化是指承印物上的紫外线油墨或光油通过紫外线照射后,能迅速聚合固化的干燥方式。这种干燥装置具有固化速度快、印品质量好等特点,所以在平版胶印、柔性版印刷和丝网印刷中已得到推广和使用。为了更好地实现印品的干燥,我们应该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采用流变动力学来表征UV固化体系的固化性能,使用装有UV固化配件的流变仪,实时监测光固化过程中UV固化体系动态弹性模量G’的变化,考察了单体的种类、含量对固化体系性能的影响。并将流变转化率β与体系动态弹性模量G’关联起来,进一步推导出可以描述固化反应的非线性动力学方程。结果表明:UV体系固化过程中,单体官能度越大,样品G’值越快达到平衡,固化速率越快;单体含量越高,G’达到平衡状态所需时间越长;实验推导出的非线性动力学方程使用流变转化率β表征UV固化体系固化反应进行的程度,使用dβ/dt表征UV固化体系的固化速率,通过实时红外测试验证了该方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印刷油墨一直期望发展低污染、高速、高效的固化方法。UV固化技术与传统方法相比有许多显著优点,如固化速度快,无挥发性有机溶剂,节约场地,印刷质量好等。特别是无污染,属绿色技术。因此它是印刷油墨发展的方向。这一技术也在涂料、粘合剂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通过选用不同浓度的颜料颗粒,用溶剂型UV油墨连结料配置二元系系统,测量该体系的电导率,分析不同颜料颗粒以及不同浓度对系统电导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这种系统的电导率是由3个部分共同贡献的,即油墨连结料的电导率、微细颗粒溶解产生的电导率和颗粒对电流的阻隔作用产生的电导率。要精确了解电导率与系统中颗粒浓度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微细颗粒溶解产生的电导率和颗粒对电流的阻隔作用产生的电导率对所测量电导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