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机械密封润滑膜厚度的精准测量问题,研究浸渍石墨微观特征对超声膜厚检测精度的影响,采用石墨化度和气孔率对浸渍石墨的微观特征进行表征。以烧制温度和颗粒度为工艺变量制备具有不同石墨化度和气孔率的石墨试样,对石墨试样的声阻抗和润滑膜厚度进行超声测试。结果表明:声阻抗随着石墨化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着气孔率的增大而减小,表明石墨化度和气孔率对石墨声阻抗的影响规律性明显;石墨化度和气孔率对润滑膜厚度值的影响,并不像对声阻抗的影响一样是单调变化的,原因是样品的内部孔隙导致了测量误差的产生;当润滑膜厚度标定值为2μm时,润滑膜厚度的测量值均略小于标定值,这是因标定装置的最小刻度大于被测物表面的粗糙度导致的。在机械密封润滑膜厚度的测试中应对每次试验单独进行声阻抗的测试,以消除其对膜厚测量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张俊龙  陈亚军  李晨  尹延国  解挺 《轴承》2022,(2):31-34+38
为研究石墨含量对铜基石墨自润滑复合材料摩擦过程中形成石墨润滑膜的影响,采用粉末冶金法制备了不同石墨含量的铜基石墨自润滑复合材料,测试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用自制环-块摩擦试验机测试评估了材料的耐磨性能,用光学显微镜实时原位观察了摩擦表面组织形貌的变化,用扫描电镜对磨痕进行观察和分析,通过能谱仪成分扫描分析接触面石墨润滑膜的覆盖率。结果表明:随着复合材料中石墨含量的增加,材料的力学性能逐渐降低,石墨润滑膜的覆盖率先升高后降低,磨损量先减小后增大;当石墨体积分数为14%时,石墨润滑膜的覆盖率最高,磨损量最小,耐磨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3.
低黏介质润滑可让机床电主轴获得更高的转速以实现高速高效加工,石墨由于其物性上的优点特别适于低黏介质润滑环境。为选择一种合适的石墨轴承材料使之配合高速加工的需要,在对主轴使用工况分析的基础上,获得石墨轴承材料的性能需求参数。根据性能需求,设计由材料力学实验、热物理实验和摩擦学实验所组成的石墨材料性能测试体系。选取4种常见石墨作为备选材料,对其力学性能、热物理性能及摩擦磨损性能进行测试及评价,并从微观结构上解释产生性能差异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石墨化度适中并经过浸渍处理的石墨材料更宜于作为高速轴承的选材。  相似文献   

4.
柔性石墨含碳量与气密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磷片石墨LZ50-89、LZ50-91、LZ50-95和LG50-99制备了五种含碳量不同的柔性石墨板,在自制的泄漏率测试仪上测试其泄漏率,研究含碳量与气密性能的关系;并借助扫描电镜分析杂质分布规律及其对柔性石墨气密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给出了一种基于80C196KC单片机的新型铁水石墨形态炉前快速分析仪,介绍了其测试原理、硬件部分构成及相应软件的设计,并通过模拟试验讨论了其数学模型的可靠性。该测试系统相对原有的检测方法大大缩短了测试时间,适用于铁水石墨形态的炉前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6.
将不同体积百分数的碳纤维和石墨一起以适当工世复合制得了碳纤维/石墨复合电刷材料,并对所得复合材料的理化性能和电接触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从而探讨碳纤维用于制造复合电刷材料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以GB/T 5009.12-2003食品中铅的测定和GB 2762-2005食品中污染物限量的国家标准为实验依据,使用国内外多家仪器厂家的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仪对食品中铅含量进行了测定。比对研究证明,在食品领域,国内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仪的测试精密度和准确度能够满足国家标准对食品中铅限量测试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以石墨颗粒作为固体润滑剂及液体润滑剂的添加剂,在不同的润滑状态下进行了板料拉深成形物理试验,运用探针测试技术实时测试了矩形件的不同变形部位在拉深成形过程中所产牛的摩擦冈数大小及分布状况,评估纳米石墨颗粒作为润滑添加剂在矩形件拉深成形中的实际摩擦特性及润滑效果.研究表明纳米石墨颗粒作为润滑添加剂对板料拉深成形性能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9.
爆轰法制备纳米石墨及其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爆轰法制备纳米石墨 ,并对其进行了 X射线衍射分析、BET比表面分析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测试分析结果表明 ,爆轰法制备的纳米石墨微粉晶粒度为 0 .85 nm,颗粒分布约为 6 0 nm以下 ,有团聚现象。  相似文献   

10.
采用增加石墨核心的方法,制备了具有石墨和铁素体两相组织的中碳钢;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对其组织进行了观察;用万能材料试验机对其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同时在机床上对其切削加工性进行了切削试验.结果表明:石墨化中碳钢中的石墨是以与石墨具有相同简单六方结构BN为核心析出、长大的,石墨粒子不仅在晶界上析出,而且也在晶内析出;其分布较均匀,平均尺寸小于10μm,大小均匀;屈强比低(0.59~0.63),相对切削性高(Kv=5.424 1),表现出较好的切削性,能够满足高速切削加工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GA3202石墨炉系统与AA370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研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灵敏度高稳定性的石墨炉系统与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联用,采用良好的电路控制设计和先进的温控技术,确保石墨炉自动进样的测试精密度与准确度比手动进样提高几倍,从而保证了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功能多样的软件设计,便捷的火焰/石墨炉转换系统,极大的方便了客户的应用,从而实现了化学分析检测系统的自动化、智能化、便捷化与精确化。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各种处理剂处理的蠕虫状石墨铸铁凝固过程的研究,明确了共晶凝固时石墨的析出过程。共晶凝固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形成球状石墨,随之被析出的奥氏体壳包围;第二阶段形成蠕虫状石墨,由于包围球状石墨的奥氏体部分熔解,使石墨与熔液接触生长。说明共晶凝固第一阶段形成的球状石墨成为蠕虫状石墨生长的起点。  相似文献   

13.
张林 《润滑与密封》2012,(12):101-103,108
在剖析法国LATTY公司的LATTYgraf REFLEX石墨密封垫片的基础上,设计一种高性能纯石墨缠绕垫片。研究该垫片的结构和制造工艺,对试制出的垫片进行性能测试,并以回弹率作为性能优化指标,对垫片结构参数进行优化,获得了性能优异的纯石墨缠绕密封垫片。  相似文献   

14.
以BaCO3、La2O3、TiO2和石墨为原料,采用热压烧结工艺,在烧结温度1300℃、氮气氛下,制备了Ba6-3xLa8+2x,Ti18O54(BLT)-C复相微波衰减材料;通过XRD、SEM和矢量网络分析仪等测试手段研究了BLT-C复相材料的相组成、显微结构和微波衰减性能;分析了石墨含量对BLT-C复相材料烧结性能与微波衰减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材料的致密度随石墨含量的增加而变差;但石墨的添加有利于改善BLT基体的微波衰减性能,BLT-C复相材料呈现选频衰减,衰减量随石墨含量的增加而增加,谐振峰有向低频漂移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应用缺陷生长,成分过冷,晶核的脱落与增殖等概念,提出D型石墨和E型石墨的形成在于奥氏体晶核领先析出,而奥氏体枝晶的特征决定了石墨的类型是D型还是E型,决定了无石墨空白带的形状和大小,它是低强度相,影响到环材质的断裂,尤其F14材质必需对其进行研究,文中对无石墨空白带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进行了讨论,供有关专家研讨。  相似文献   

16.
在常温条件下对自制中碳柔性石墨与石棉橡胶板等常见密封垫片进行了泄漏率测试和比较,通过SEM扫描,分析了不同材料泄漏机理  相似文献   

17.
纳米高岭土和石墨填充PTFE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模压法制备石墨和纳米高岭土填充的聚四氟乙烯(PTFE)复合材料,在往复式滑动摩擦磨损试验机上测试了其的干滑动摩擦磨损性能,试验机往复频率为1.0 Hz.用扫描电镜观测和分析试样的磨损表面.结果表明:石墨和纳米高岭土共同填充的PTFE,在改善其耐磨性的同时,又保持了低的摩擦因数,其中含10%高岭土和5%石墨的PTFE复合材料表现最佳,稳定阶段的摩擦因数保持在0.11左右,耐磨性比纯PTFE提高了大约90倍.  相似文献   

18.
石墨因其具有优异的高温性能和良好的核能技术而用于反应堆中,但石墨受到辐照的影响。使其物理性能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它的使用寿命。对我国部分国产细颗粒石墨,即等静压石墨和三高石墨,进行辐照行为研究,得到了石墨尺寸变化和热膨胀系数变化数据,分析辐照对石墨寿命的影响。并评价我国石墨辐照性能指标。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6种代表元素在美国P-E公司横向加热石墨管(THGA 管)与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研制的横向加热石墨管中的原子吸收曲线轮廓,考察了6种元素在两种石墨管中的灵敏度、精密度、准确度。实验表明用国产横向加热石墨管替代PE公司THGA石墨管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用镀铜石墨粉制备铜—石墨复合材料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19  
通过金相、扫描电镜分析和物理性能测试等手段,对化学镀铜的石墨与铜粉混合制备成的复合材料的组织、性能、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平均粒度4-6μm石墨表面能均匀地涂覆金属铜,并且在压制压力、烧结温度合适的条件下,复合材料的组织均匀,致密性好,石墨在基体中弥散分布,金属铜形成经小的三维网状搭接。这种组织形状使材料的导电性及强度明显提高,特别是电阻率较国内成分相近的市售商品牌号降低4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