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该文介绍了高强度轻轨车体的主要特点和结构形式,探讨了车体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强度、刚度、空间不足等问题及其解决措施。采用有限元分析法对车体结构进行静强度、模态和疲劳分析,并对车体结构进行静强度试验验证。结果证明该车体结构设计能够满足相关标准和技术规格书的要求。该文经过对高强度轻轨车体的研究,探索了在设计过程中可以采用的一些设计方法和设计思路,为后续对安全需求更高的轻轨车体设计提供了经验和设计基础。  相似文献   

2.
主要介绍CKD6B型机车车体底架各组成部分的结构特点,通过ANSYS软件对底架进行了有限元模态分析,证明该车型底架强度、刚度满足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3.
韦德骏  徐雪松 《工程力学》1989,6(3):105-112
本文介绍了HY-682型大客车车身骨架与底架静强度电测试验。大客车车身是一复杂的空间静不定薄壁杆系结构,加上汽车的使用工况多变,载荷又是随机的,试图用解析法来计算其车身强度和刚度是十分困难的。目前还难以用来作为设计的可靠依据,不得不有赖于试验来加以印证。本文通过试验,找出了HY-682型大客车车身骨架与底架应力较大的分布区域,从而为汽车车身结构的研究和设计提供了参改资料。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HYPERMESH软件对车体模型进行前处理,通过ABAQUS软件进行静强度计算,为疲劳分析提供静强度计算结果,最后利用FE—safe对高速动车组车体的疲劳进行分析,为车体结构的设计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
车体静强度试验需要通过液压缸对车体进行作用力加载。针对传统车体静强度试验台手动调节液压缸作用力操作复杂、精度低以及试验台信息化程度低、监管困难等问题,基于LabVIEW设计了车体静强度试验台测控系统。基于LabVIEW开发了该测控系统上位机软件,在控制算法上,针对液压缸加载特性和系统安全性、鲁棒性的要求,对PID(proportion integration differentiation,比例积分微分)算法进行改进并基于自适应算法对PID参数进行调整;选择S7-200 SMART 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作为下位机来对液压泵站进行控制,上、下位机间采用OPC(object linking and embedding for process control,过程控制中的对象链接和嵌入)技术进行通信;基于以太网开发了试验台信息化系统,并设计了信息化流程。试验结果证明:该测控系统实现了对液压缸作用力的快速、准确控制,具有较强的安全性和鲁棒性;达到了对液压泵站远程操作、数据实时采集及对试验台信息化管理的目标。该测控系统可推广至需对液压缸作用力进行自动控制和对系统信息化要求较高的实际应用中。  相似文献   

6.
以地铁车体为研究对象,应用Hypermesh软件建立了车体有限元模型,依据标准规定利用ANSYS软件进行了静强度有限元计算和模态分析。结果表明,该车体结构能够满足强度、刚度及模态的相关标准,为其进一步优化改进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铁道车辆在复杂的线路运行环境中,由于其独特的结构特点,对车体结构分析和的强度计算评估显得尤为重要。依据EN12663-1-2010标准,在Hypermesh软件中建立拖车车体结构有限元模型;利用Hypermesh和Ansys软件对车体进行有限元分析;采用n Code软件进行疲劳分析。分别计算评估车体静强度、稳定性、疲劳强度。分析表明,车体结构最大von Misse应力均小于材料的许用应力,疲劳强度满足其后续的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8.
单凯  徐雷  沈浩 《中国科技博览》2013,(22):615-615
本文以北京十号线地铁车辆车体制造工艺为例,详细介绍了底架部位的制造流程及制造工艺。  相似文献   

9.
使用大型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出口安哥拉车体进行了强度进行分析,建立了该车体的有限元模型,通过对几种不同工况下车体结构的强度、刚度分析,证明车体的强度满足TB/T1335((铁道车辆强度设计及试验鉴定规范》的规定。  相似文献   

10.
宋江勇 《硅谷》2012,(13):106-107
主要研究利用飞机的飞行载荷实测结果修正静强度试验载荷,但由于国内尚不具备对机翼等部件施加60%以上的限制载荷进行校准试验,因此首先利用飞机进行静强度试验的机会,获得飞行载荷测量应变计电桥响应与载荷的关系,确保飞行载荷实测结果可靠,进而研究如何修正静强度试验载荷。  相似文献   

11.
合理的隔振参数选择对于有效避免车体及附属设备的耦合共振至关重要。以某动车组车下吊挂设备为研究对象,分别计算得出安装架、设备和风机的隔振器动刚度值,并建立安装架、设备和风机的静平衡方程,得到隔振器的静刚度值,并对选取的静刚度值进行了静平衡验证,结果表明所设计的隔振参数均能满足车体—设备的隔振需求。并对车体—设备主要部件进行模态匹配分析,结果表明车体—设备隔振器参数设计能够使设备部件之间以及与车体间不发生耦合共振。  相似文献   

12.
文章针对飞机结构静强度试验系统开展质量控制要素梳理分析工作。通过梳理结构静强度试验相关的适航要求,全面了解结构静强度试验的适航重点关注要点,整合试验活动适航要求中测量相关要求;分析结构静强度试验系统综合性能评价过程,助力提高试验工作的合规性和高效率。  相似文献   

13.
该研究在日本系首次将复合材料用于机体结构,没有可以利用的数据,只知道这是应该研究的技术课题,在这种状况下起步,主受力结构的难度太大,所以CFRP化的对象选择了次受力结构部位。在为时二年的基础研究中,研究了解析方法、加工方法、环境影响、质量保障方法,之后于1976年进行细部设计,制作静强度试验用试验件,确认了静强度。1978年,实施了耐久性试验和环境试验,确认可以满足在考虑了气动加热的温、湿度范围下的强度要求。此外,将CFRP部件实际装机进行了计测飞行试验,目的是对飞行中发生载荷及颤振的安全裕量加以研究,计测了高度、加速度、应变分布、表面温度等。还调查过从飞行员的操纵感觉也证明换装CFRP后没有异常。在这些严格检验之后,对各试验件进行了二年至  相似文献   

14.
新一代高速动车组车体设计创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全面概述了新一代高速动车组车体创新优化过程,详细分析了新一代高速动车组车体在气动优化、气密强度与气密性、模态匹配与减振降噪、轻量化等方面的创新设计。仿真和试验结果表明:新一代高速动车组车体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与结构稳定性、优良的振动与疲劳特性,良好的气动与噪声性能。  相似文献   

15.
针对全承载式大客车底架设计的需要,在底架后悬和发动机附近选择3个测点。分别在阻隔带路况和小鹅卵石路面进行行走测试,提取大客车底架动态应变的时间历程数据,并利用雨流计数法对实测数据作载荷谱的应变频次分析,得到3个测点两种路面的载荷谱的应变大小和变化规律。发现行驶状态的变换引起应变载荷波动,基本不改变载荷幅值频次分布规律,这表明不同的路面等级将引起底架不同程度的疲劳损伤。测试结果为全承载式大客车底架的设计、仿真与试验提供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6.
引进环保无动力汽车设计理念,通过对材料选择及强度的受力校核,车体结构采用中梁式车架,驱动方式为脚踏驱动,照明及附属系统运用太阳能供电,顺应绿色环保健康的技术方向。  相似文献   

17.
基于以往试验研究提出了针对钢筋混凝土框架顶层边节点的受力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框架顶层边节点强度不但受抗剪机构而且受抗弯机构及锚固机构的影响;正弯矩方向的受力模型与负弯矩方向受力模型不同;负弯矩方向梁筋锚固强度是由其上层筋的弯起段长度、混凝土强度及钢筋直径决定的;正弯矩方向节点抗弯强度是由梁柱筋屈服强度、节点箍筋、柱中间筋和梁柱纵筋在节点内的投影长度决定的。利用该研究受力模型得出的节点强度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  相似文献   

18.
对钢管和混凝土同时受力和核心混凝土受力的构件进行了试验研究,考虑了钢管和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力对构件力学性能的影响。同时采用有限元法对钢管和混凝土同时受力、核心混凝土受力和钢管存在初应力的构件进行了理论分析。理论分析结果和该文的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3种加载模式下构件受力性能的异同,分析了钢材屈服强度、混凝土强度、含钢率等参数对构件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当含钢率较低时,钢管与核心混凝土同时受力构件的刚度和承载力要明显高于核心混凝土受力时构件的刚度和承载力;在3种不同加载模式下,试件的承载力都要高于钢材和混凝土两者承载力的简单叠加;核心混凝土受力时构件的延性要优于同时受力时构件的延性;钢材屈服强度对核心混凝土受力构件的承载力影响很小,提高钢材屈服强度能提高构件的延性。  相似文献   

19.
钢制内压容器的静强度试验要在最严格的压力试验前提下进行其可靠度的分析,要构建完善的钢制压力容器的模糊可靠性理论体系。本文主要研究在有差别的失效准则下,从控制钢制压力容器在试验压力与正常操作两种情况下静强度的可靠度范围,到探索钢制压力容器的静强度可靠度和试验压力及安全系数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以损伤比强度理论为基础,建立了钢纤维混凝土真三轴损伤比强度准则,并根据钢纤维混凝土试验资料,推荐了钢纤维混凝土损伤比变量表达式中的6个经验参数。利用钢纤维混凝土在单轴、双轴和三轴受力状态下的应力-应变曲线试验结果验证了损伤比取值合理性,对比了单轴受拉、单轴受压和双轴等压等典型受力状态下钢纤维混凝土和普通混凝土损伤比变量取值的差异。通过与国内外共104组钢纤维体积率为0.5%~2.5%的钢纤维混凝土三轴强度试验资料的比较,表明六经验参数钢纤维混凝土损伤比强度准则的三维破坏包络面接近已有认识;通过与国内外强度准则比较,表明损伤比强度准则与钢纤维混凝土三轴试验数据有较高的吻合度。对于围压三轴受力状态,提出简化的钢纤维混凝土常规三轴强度准则,并与已有常规三轴强度准则进行比较分析。此外,对于材料处于二轴受力,推荐了简化的损伤比二轴强度准则中的经验参数取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