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生物质能源是一种能够进行物质生产的可再生清洁能源,发展生物质能源对于缓解能源危机、保护国家安全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从生物质能源的概念入手,并进一步提出了生物质能源今后发展的方向与措施。  相似文献   

2.
现代生产和生活 ,离不开能源。正如人们日常消费中无时无处不在流通的货币一样。但是 ,人类无限制地消耗能源 ,也带来了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即常规能源面临短缺和生态环境严重污染。两大难题困扰着人类 ,也迫使人们寻找新的出路。70年代以来 ,世界性的能源危机给工业国家特别是短少石油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影响。为此 ,这些国家纷纷制定新的能源策略 ,其中 ,重要的一环是开发不稳定能源的利用技术。所谓不稳定能源 ,指的是那些分散的难以集中稳定供给的能量。如太阳能、地热能以及工业余热、废热等。对不稳定能源的利用 ,首先需要考虑…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世界能源危机及环境保护等问题,世界各国正在积极探索未来能源发展的新出路。近年来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杰里米·里夫金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和能源互联网的提法引起了广泛关注。基于此发展趋势,各国纷纷提出了自己的互联网驱动工业技术进步发展策略:美国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和工业互联网,德国的工业4.0,中国的坚强智能电网,"互联网+"。泛能网以系统能效理论为基础,形成能源网、物联网和互联网构成的三层立体网络,利用信息与能量的耦合和协同,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多品位能源的潜力,解决可再生能源融合带来的稳定性问题、供能用能一体化带来的动态匹配问题,并实现了基于信息与能量耦合的协同优化控制,成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新型能源互联网。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工业的高速发展,世界能源问题日益严重,能源危机已经成为全球人类面临的一大难题,传统汽车是以石油作为动力能源,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废气排放源,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而新能源汽车的开发与应用能有效缓解能源危机及环境污染问题,因此研究新能源汽车的使用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不可再生资源的快速消耗与环境污染等问题给人类的未来工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随着人类对可再生能源的越发重视,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被认为是解决能源危机的一种有效思路。不同的光伏发电材料在近年来均有不同的研究进展,本文对当前硅系、无机型、有机型光伏发电材料及石墨烯、钙钛矿等新一代光伏发电材料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分析了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正>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社会发展迅猛,传统化石能源燃烧的粗放式使用,不仅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也造成了极大的能源危机。太阳能、风能、氢能等新能源的使用能够有效缓解这一问题,这些新型能源得到了各国的大力支持。虽然这些能源储量丰富、可清洁再生,但是其大规模应用仍然存在着能量转化、运输、存储等问题,因此新能源储能技术得到了广  相似文献   

7.
《世界标准信息》2005,(11):49-50
在本世纪,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能源危机无疑是中国发展的瓶颈。保证海外的石油供应,也会成为中国最大的国家安全问题之一。面对日益紧缺的能源,目前中国的能源浪费,已经严重地威胁着我们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煤炭和石油等传统能源的过度开采以及全球性的能源危机,风能和太阳能等新能源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新能源不仅可以缓解能源危机,而且与传统能源相比风力发电更加环保,可以循环利用。风力发电依赖的是风能,也是可再生能源中技术最成熟和发展规模最大以及商业发展前景最为广阔的1个项目。风能是目前我们国家应用较为广泛的1种可再生的能源,风力发电在运行时有非常严格的安全要求。基于此,该文针对风力设备当前使用的安全保护技术进行分析,提出了具体的优化措施,希望通过该文的研究能够为我国的风电行业安全系统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前油价高涨而且能源逐渐紧张,为了缓解能源危机,需要研究出新的动力能源。本文就CNG一柴油双燃料发动机做了简单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介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引发了世界对能源和环境的关注,纯电动汽车具有低噪声、无污染、能量来源多样化、能量效率高的特点,是解决城市化中的汽车问题的重要途径。但是目前纯电动汽车还存在着续航里程较短、电池价格较高等缺点。而太阳能则是一种高效、清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将两者的结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一下纯电动汽车的这些缺点。本文就针对这一问题论述了太阳能发电系统在电动服务车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加入WTO后,中国汽车工业就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然而随着全球能源危机和环保问题的日益突出,中国汽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又面临着新的挑战,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的可行性研究就具有非常现实战略意义,本文就对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为了适应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现代工业也要注入新的科技成分,因此,这这种大背景下,热工计量自动检定技术在现代工业得到了成功的运用,并且在现代工业中占到了越来越大的比例,为现代工业的发展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能源的消耗越来越大,虽然我国资源丰富,但是也出现了广泛的资源匮乏现象。如何节能减排,实现低碳绿色发展成为了百姓关心的问题,我国的有些地方为了缓解能源的供应紧张状况,都采取了限时供电、调整电价等方法限制能源过多的消耗,这些措施在缓解能源供应进紧张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也产生了许多不利的社会影响,所以,如何解决煤资源短缺,加强供电企业的生产能力也成了人们关心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摘要]为了适应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现代工业也要注入新的科技成分,因此,这种大背景下,热工计量自动检定技术在现代工业得到了成功的运用,并且在现代工业中占到了越来越大的比例,为现代工业的发展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能源的消耗越来越大,虽然我国资源丰富,但是也出现了广泛的资源匮乏现象。如何节能减排,实现低碳绿色发展成为了百姓关心的问题,我国的有些地方为了缓解能源的供应紧张状况,都采取了限时供电、调整电价等方法限制能源过多的消耗,这些措施在缓解能源供应进紧张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也产生了许多不利的社会影响,所以,如何解决煤资源短缺,加强供电企业的生产能力也成了人们关心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一前言由于石油冲击,突然高涨起来的能源危机被人们所关注。在石油需求被缓和的今天,这种能源危机的势头已经过去了。在此情况下,对能源的研究开发是不利的。但是,若把这些技术开发的课题进行分类;从技术性,经济性能稳定供给人们能源的实用的课题还是能够进行下去的。在这些课题中,有燃料电池和新型  相似文献   

15.
微电网绿色低碳发展是以可再生能源为核心,通过能源储存、智能能源管理和能效优化等关键技术,实现微电网的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总结了微电网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技术,包括可再生能源利用、能量存储技术、智能能源管理系统、能效优化技术、微网协调控制、能源互联网和数据分析等。这些技术的综合应用将推动微电网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实现可持续能源供应和减少碳排放的目标,促进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国内,能源短缺也成了近几年的热门词汇。随着油价的一路攀升,再次凸显中国能源危机问题。与此同时,由于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到能源高消耗的重化工业时期,能源的需求更加旺盛,并面临能源结构的变化,解决能源问题更是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7.
能源互联网背景下,可再生能源并网规模日益扩大。由于可再生能源发电功率具有很强的随机性,电力系统运行中出现了所谓“双侧随机问题”,影响安全稳定运行。如何对各种可再生能源进行经济有效的能量管理,是实现能源互联网的关键技术之一。为实现微电网运行的整体优化,对包含各种分布式电源的微电网,建立以综合发电成本最低、环境效益最好作为优化目标的多目标优化模型。利用遗传算法,进行能量管理的优化研究。以联网运行的含有多种分布式电源的微电网为算例进行仿真计算,仿真结果表明了优化模型及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孙宏宇 《硅谷》2014,(14):113-114
边防海岛能源供应关系到边防海岛建设,边防军人生活质量等问题。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和微电网技术日渐成熟,在边防海岛有效利用丰富的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资源实现边防海岛的能源自给成为可能。文章综合分析传统光伏发电系统、智能控制光伏发电系统、可再生能源智能微电网系统三种能源应用形式,并进行对比,希望各边防海岛结合自身情况,找到适合的应用方式。  相似文献   

19.
刘霞 《中国科技博览》2013,(34):470-470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日益严重的能源危机已经凸显,要从根本上解决能源问题,除了寻找新的能源,节能是最直接有效的重要措施。本文从全寿命周期的角度对节能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0.
付学强  潘虹  徐丽慧  胡磊  王以红  王盟  徐琼 《功能材料》2023,(12):12037-12044
化石能源的使用导致了环境污染和全球变暖,传统的多孔碳制备方法进一步加剧了这些问题。木质素是最丰富的天然芳香族聚合物,是一种很好的生物质碳源,将其替代传统化工原料制备碳材料,可以大大减少对化石资源的依赖。综述了木质素基多孔炭(LBPC)在制备和改性等方面的最新进展,旨在促进木质素基多孔炭(LBPC)在各个领域的应用。LBPC的广泛应用,能够缓解能源危机,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