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随着国际市场对化学钢化玻璃的需求不断增加,目前化学钢化的超薄玻璃在电子、仪表、和智能化科技行业的应用领域广泛使用。化学钢化玻璃的表面压应力(CS)和压应力层厚度(DOL),是业界认可的最重要的性能指标,而如何准确的表征这些参数,是当下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化学钢化玻璃表面层中的光导效应是用于测量表面应力的有效途径,可以有效的测量化学钢化玻璃的CS和DOL,从而用于钢化玻璃生产中的质量和过程控制。本文对基于光波导效应的表面应力计的理论依据、测量技术和相关仪器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2.
散射光弹性技术在化学钢化玻璃表面应力测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领域,化学钢化超薄玻璃的需求不断增加,而玻璃是易碎材料,要提高或保持强度和抗破碎能力,必须正确认识应力分布。如何有效的测量化学钢化玻璃的表面压应力(CS)和压应力层厚度(DOL),是当下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散射光弹性法是利用通过玻璃内部应力的双折射来改变极化激光束的延迟,并且散射光的强度随着激光束的延迟的变化而改变,最后通过偏振光光路上因激光束的延迟而出现的光程差和偏振特性来计算表面压应力和压应力层厚度。对散射光弹性法测量化学钢化玻璃的表面应力的理论依据、测量技术等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3.
将抛光气氛面(A)、抛光锡面(B)和原片(C)超薄浮法铝硅酸盐玻璃在相同化学强化条件(420℃/5h)下化学强化,分析比较化学强化指标(CS、DOL)、翘曲变形量(Wv)、气氛面与锡面的化学组成,发现A的气氛面Na_2O含量高于锡面,B和C的气氛面Na_2O含量均低于锡面;A气氛面CS大于锡面,B、C气氛面CS均小于锡面,A、C气氛面DOL均略大于锡面,B气氛面DOL略小于锡面,但是DOL相差很小;三种样品的翘曲值依次为BCA,且翘曲方向均为向空气面凸起。另外将未经处理的原片在相同条件下(420℃/4h)进行强化,然后分别抛光气氛面(D)和锡面(E),并分析比较化学强化指标(CS、DOL)、翘曲变形量(Wv)。发现D气氛面CS小于锡面,向气氛面凸起,且翘曲值大于未抛光的样品;E气氛面CS大于锡面,向锡面凸起,且翘曲值小于未抛光的样品。实验结果表明浮法超薄铝硅酸盐玻璃两面CS值差异是引起化学强化翘曲变形的一个重要原因。根据本研究结果,控制超薄浮法铝硅酸盐玻璃气氛面CS值大于锡面是减少化学强化翘曲变形值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
化学强化是一种玻璃机械强度增强方法,适用于异型、超薄、高碱、高膨胀玻璃增强,因新型超薄显示产品的屏幕保护玻璃发展需要,化学强化技术重新在碱铝硅酸盐玻璃品种掀起研究热潮。本文对化学强化本质及铝硅酸盐玻璃在屏幕保护玻璃应用进行了回顾,基于玻璃化学强化的高CS、DOL和低CT诉求,归纳总结了关键影响因素,第1,碱铝硅酸盐玻璃的成分及结构是基础,氧化铝有利玻璃网络孔隙增大创造交换通道,氧化钠或氧化锂是离子交换关键物质;第2,对于玻璃组成和结构设计,要求玻璃网络键合度R=O/Si或O/(Si+Al)满足2.15~2.40,碱金属氧化物质量分数大于13%且膨胀系数大于6×10^-6/℃;第3,在化学强化工艺方面,化学强化温度决定离子扩散系数,化学强化时间决定DOL,一步法仅能获得相对较大的CS,而DOL不很理想,只有两种离子参与交换的二步法才有利于CS和DOL同步提高。  相似文献   

5.
以碱铝硅玻璃为研究对象,采用多次离子交换(凯丽法),研究离子迁移与离子交换对玻璃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凯丽法在单次离子交换法基础上引入高温离子迁移(HTIM)工艺,易实现更深的离子交换层深度(DOL),DOL值增加140%,且具有特殊的应力分布层,抗冲击强度较传统一步法提高1倍,避免了传统离子交换法玻璃自爆的安全性风险。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不同热处理温度下铁镍合金薄膜的形貌结构以及镀膜玻璃的性能,本文采用真空电子束加热蒸发镀膜技术在玻璃基片上镀铁镍合金薄膜,通过多晶X射线衍射(XRD)和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分析结构,测试镀膜玻璃的光学性能、电磁性能以及电磁屏蔽性能。结果表明: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薄膜的结晶性能变好,逐渐析出体心立方晶相,在(110)方向具有择优取向,当热处理温度过高时薄膜中出现孔隙;热处理温度对镀膜玻璃雾度的影响小于1%,但镀膜玻璃的可见光透过率、表面方块电阻和相对磁导率会随热处理温度变化呈现一定规律变化;铁镍合金镀膜玻璃在30 MHz以下的低频电磁波频段内的屏蔽效能大于30 dB,在14 kHz时最高达到55 dB,是一种低频电磁屏蔽的优选材料。  相似文献   

7.
以活性炭(AC)为载体,浸渍法制备了过渡金属负载型吸附剂。考察浸渍液、吸附温度对吸附剂脱除低浓度二硫化碳(CS2)的性能影响,并对吸附剂的再生性能进行了研究。通过XRD、N2物理吸附、FE-SEM对吸附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K2CO3处理能够有效增加AC载体的微孔数量。Ag+在AC表面易被还原成Ag0,降低了与CS2的络合作用。Cu(NO3)2改性后活性组分为Cu2O,提高AC表面软酸性,促进与CS2的π络合作用。K2CO3-Cu(NO3)2改性后,吸附剂(CuKAC)脱除CS2的效果最佳,吸附量达到了77.32mg/g。吸附温度是影响CuKAC吸附剂脱除CS2性能的重要因素,吸附温度20℃时吸附性能最好。N2气氛下再生温度200℃时CuKAC的再生率达到100%,10次吸附/再生后吸附剂的吸附能力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8.
导电玻璃     
导电玻璃是在玻璃表面上复盖一层透明的导电薄膜而成,它既保持了玻璃原有的透明特性,又具有一般玻璃所缺乏的导电性能。由于这种玻璃在近代科学技术领域内和各个工业部门中的广泛应用,已获得了很大发展。一、导电玻璃的制造方法将玻璃经过表面净化,再在加热到接近于它的软化温度时,在表面上附着一层透明导电的金属氧化物薄膜。有五种不同的表面处理方法,简述于下: 1.真空气化法:这种方法是在真空下(10~(-3)~10~(-5)毫米汞柱)加热金属(例如金、银、铜、锡、镉等)到沸点以上的温度,使之气化并凝结在玻璃的表面上,成为透明的金属  相似文献   

9.
采用卵磷脂作为表面活性剂对溶胶-凝胶生物玻璃进行表面改性,并采用冷冻干燥法制备用于骨和软骨组织工程的壳聚糖/生物活性玻璃复合多孔支架(chitosan/bioglass porous composite scaffolds,CS/BGS),观察CS/BGS的显微形貌并测定抗压强度,探讨生物玻璃的表面改性对CS/BGS显微结构及力学强度的影响。研究表明:采用冷冻干燥法可以制备具有一定强度的三维连通的CS/BGS,且孔隙率达到90%以上。通过对生物玻璃表面改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CS/BGS的抗压强度。  相似文献   

10.
离子交换法制备钠铝硅系化学钢化玻璃,分析测试玻璃表面K+和Na+的分布情况、玻璃的表面应力及应力层深度、弯曲强度、Weibull模量和显微硬度,研究离子交换温度对化学钢化玻璃在结构和性能上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离子交换后,玻璃的表面应力、弯曲强度、Weibull模量和显微硬度均显著提高.提高离子交换温度,玻璃表面应力、弯曲强度和显微硬度逐渐下降,应力层深度逐渐加厚.温度350℃时,玻璃表面离子交换层具有全K+层、K+-Na+层和富K+层三层结构.温度升高,全K+层消失和富K+层,K+-Na+层加厚并出现贫Na+层.温度410℃时玻璃的强度分散性最小,可靠性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