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一种新的基于身份的多信任域认证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基于身份的多信任域跨域认证问题,在分析了IBC和PKI认证框架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身份的多信任域认证模型。该模型综合利用IBC和PKI的优点,实现了不同参数的IBC信任域的跨域认证问题,并通过BAN逻辑对本文设计的跨域认证协议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证明。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实现跨域认证需求,跨域认证协议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DRM系统的安全性依赖于其信任组件的安全性,该信任组件处于非安全的环境,其安全模型与基于互联网的系统的安全模型有着本质的区别。本文讨论了当前DRM系统的信任组件所采用的安全技术,并着重分析了基于DRM的电子书管理策略和信息组件模型的开发,提出了一个基于机器硬件指纹识别的DRM技术方案,该模型的实现将对数字图书馆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3.
多信任域间的安全访问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结合基于角色访问控制机制(RBAC)的优势及现有的跨域认证技术构建了一种适用于大规模分布式网络环境的跨信任域授权管理CTDPM(Crossing the Trusted-domain Privilege Management)模型。模型中提出角色推荐和单向角色映射策略,支持分布式环境下任意两个信任域之间的安全访问。运用集合论和谓词逻辑对CTDPM模型进行了系统的形式化描述,提出了一套合理的授权与安全规则,并进行了特性分析,最后给出该模型在访问控制系统中的安全应用。  相似文献   

4.
一种基于身份的多信任域认证模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彭华熹 《计算机学报》2006,29(8):1271-1281
在分析了现有认证框架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身份的多信任域认证模型.该模型以基于身份的密码体制为基础,避免了基于传统PKI的认证框架的诸多弊端,实现了跨信任域的身份认证和资源访问主体的匿名性,并利用CK模型对该模型的身份认证和匿名性安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证明.分析表明该模型是安全且满足安全需求的.  相似文献   

5.
对比目前现有的网络信任模型,根据网格的特点,本文提出了一种划分域与对等结构相结合的网格信任模型,该模型充分考虑了信任的域管理性和网格实体的自主性,并且可以在独立于网格安全层之上构建一个基于新模型的独立信任管理层。  相似文献   

6.
公钥基础设施PKI信任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创建和运行基于PKI的安全基础设施过程中,各信任域之间如何进行互联互通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将介绍和分析目前所使用的信任域之间的基于PKI的信任模型,对信任域之间互操作的各种认证架构进行论述和比较。  相似文献   

7.
李伟  李娅 《微计算机信息》2007,23(26):276-278
在传统的火箭安全控制系统中,由于受到设备测量系统误差和弹道跟踪系统误差的影响,使测量所得的弹道参数精度不高,导致系统经常产生误报警。在分析了原有火箭安全控制系统特点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不足之处,采用人工智能领域的智能决策技术和推理技术,融合安全控制知识,提出了基于知识的火箭安全控制智能决策系统的设计思想、结构体系及实现方法,实践表明,由该方法开发的火箭安全控制智能决策系统,具有准确率高、易扩充、易维护等优点,提高了火箭安全决策的可信度和真实性。  相似文献   

8.
由于网格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安全问题,网格实体间的信任关系成为研究的热点。提出一种新型的基于信任域的分层自主信任模型来处理网格环境中实体之间的信任关系,并对域内与域间信任关系分别采取不同的计算策略进行处理。模型采用分层和实体自主信任的思想,不同层次维护相应的信任表格,并体现实体动态的主体特性。分析和仿真表明,该模型在有效性和算法复杂度方面显示出较好的性能,是对网格信任模型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9.
物联网的多源异构性使其安全面临更多的挑战,为实现跨层安全控制,部署多层融合的安全控制策略,提出了一种基于谱聚类的节点安全域分类算法。通过对物联网感知节点在历史安全事件中的波及状态统计,确定感知节点与攻击事件之间的相关性,进而利用谱聚类方法将节点划分为若干个安全控制域。基于事件相关性的谱聚类节点安全域划分,将为部署域内和域间的安全控制策略提供依据,从而整体提升物联网安全防护水平。  相似文献   

10.
吴国凤  何宇 《计算机工程》2011,37(3):137-139
由于网格技术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安全问题,网格实体间的信任关系已经成为网格安全研究的热点问题。根据网格技术的特点,在研究现有信任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改进的基于域的分层信任模型来处理网格环境中实体之间的信任关系,该模型把管理域的信任关系分为域内关系和域间关系来处理,并完善信任值的更新机制和时间衰减影响因子。分析和实验仿真表明,该模型在有效性方面显示出更好的性能,是对网格信任模型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11.
信息网络的安全控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方便其安全分析与设计,必须采用一定的安全控制方式。介绍了信息网络安全控制论系统的概念和控制结构,归纳总结了安全控制的几种常用模式,并对每种模式的特点、用途和使用方法进行了介绍。采用这些安全控制模式能增强系统安全控制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相似文献   

12.
一种基于多域安全信任的访问控制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访问控制是一种可同时服务于用户与资源的安全机制。安全域通过使用访问控制机制为用户访问资源提供方便,同时亦对用户行为进行监视与控制。然而,由于P2P网络缺乏集中控制,现有的访问控制技术无法对P2P网络的网络节点进行控制,特别是网络中节点行为缺乏指导和约束。基于当前P2P网络访问控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一种基于多域安全信任的访问控制模型:MDTBAC。MDTBAC模型通过扩展多级安全机制来实现访问控制,将信任算法计算所得的节点信任度作为访问级别划分标准,根据各个节点的信任度来分配相应的访问控制级别,不同的访问控制级别拥有不同的权限。  相似文献   

13.
信息网络安全控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随着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网络已经成为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对网络安全的管理,不再以传统的性能检测和控制为主,而要结合各种控制理论和技术,加强对网络的安全控制。通过研究信息网络安全控制的重要性,描述网络安全与控制的关系,尤其是安全控制与安全应用和安全属性之间的关系,提出信息网络安全控制系统的概念,并对其控制需求和系统控制结构进行详细的分析,证明开展信息网络安全控制研究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4.
信息网络的通信安全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宇  卢昱 《计算机工程》2006,32(12):173-175
通信安全控制能够实现网络信息的安全传输。为了满足不同层次的通信安全需要,必须提供不同的安全控制服务,建立完善的安全控制体系,运用集中与分层相结合的安全控制方式,并对通信协议进行安全扩展。除此之外,安全控制效果的检测与反馈也是保证控制系统稳定的重要环节。为此,从系统控制的角度,提出了网络通信的安全控制需求、控制体系、控制方式和异常行为检测分析模型,为具体实施通信安全控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在信息域概念的基础上,给出了信息域的形式化描述。从信息安全的角度分析了战术C^3I系统的体系结构,提出了系统包含的4种信息域,即情报处理域,信息共享域,指挥决策域及信息反馈域。从信息域成员的角色及其特权、对信息客体的保护及域间信息传递策略等方面研究了信息域安全策略。建立了基于信息域安全策略的战术C^3I系统逻辑安全体系结构。  相似文献   

16.
方艳湘  沈昌祥  黄涛 《计算机工程》2006,32(17):194-196
分布式计算系统安全问题分为两大类:分布式计算的安全和主机的安全。其中恶意主机问题较难解决,该文通过对恶意主机问题的形式化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可信域的终端模型(Trust Domain Based Terminal Model, TDBTM)。该模型通过分布式应用参与制定本地访问控制决策来解决分布式系统对信息的机密性和完整性要求。同时提出了基于该模型以及可信计算思想设计的体系结构(Trust Domain Based Terminal Architecture, TDBTA),以满足远程证实终端系统可信的需要。结合上述两点内容,该方案有望从根本上解决分布式计算系统中恶意主机带来的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17.
采用控制、转发分离架构的软件定义网络(SDN)为网络的可编程性与开放性提供极大便利,但也给网络的安全性带来诸多挑战。提出一种虚拟安全网络(Virtualized Security Networks)与数据层中间盒扩展相结合的SDN安全架构,给出该架构的实现要点,并以实验验证其架构实现。测试表明该架构较其他方式具有更好的性能与可扩展性,同时其更有利于传统网络环境下的安全保障机制面向SDN网络架构的过渡迁徙。  相似文献   

18.
在动态开放的系统中.由于Agent间交互存在着不确定性,安全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在现有的自动信任协商的基础上.考虑主观信任的作用.提出基于信任度评估模型的自动信任协商框架.详细介绍框架中的主要成分及其功能.着重讨论基于信任度评估模型的访问控制,以及在信任度评估模型基础上的两种协商对策:基于信任度评估模型的积极对策和基于信任度评估模型的谨慎对策。分别详细介绍采取上述两种对策的协商过程.并结合一应用实例说明基于信任度评估模型的积极对策的协商过程。  相似文献   

19.
The expansive connectivity of emerging information systems has set the stage for pervasive access to healthcare services via e-health systems for selecting the best possible healthcare services. Emerging systems are expected to be highly dynamic open environments connecting diverse number of healthcare services and autonomous entities that are autonomous agents or software applications representing patients. Entities in such dynamic environments may have different security needs from e-health systems raising the challenge of trust computations regarding security. In this research, we proposed a trust assessment model of an e-health service from the viewpoint of an entity. The model contains a comprehensive architecture applicable to different types of entities, and a novel set of trust assessment metrics may be used to assess a specific property of a security system (i.e. partial metrics) or all properties (i.e. total metrics). The simulation based evaluation of proposed model in the context of a Hospital Online Appointment Service has shown that the proposed model provides better trust computation results than existing trust models for e-health systems. Furthermore, the entities are also able to assess the trust even with incomplete security inform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