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震后北川县泥石流灾害具有暴发频率高,规模大,潜在危害严重等特点,已经成为灾后恢复重建的关键制约因素.震后潜在泥石流发育度的评价,对灾后重建具有重要意义.在野外调查和遥感解译的基础上,利用Arc-GIS技术,采用多因子叠加法对震后北川县潜在泥石流发育度进行了评价.依据评价结果,把北川县分为泥石流高发育区、中等发育区和低发育区.高发育区集中于擂鼓镇-曲山镇-陈家坝乡一带,沿发震断裂上盘分布,占县域面积的6.6%;中等发育区位于高发育区两侧,以断裂上盘为主,占县域面积的22.5%;其余属低发育区,占县域而积的70.9%.在泥石流高发育区必须规避泥石流灾害;在中等发育区,应进行泥石流危险性评估,确保没有灾害威胁,否则也必须进行规避.  相似文献   

2.
四川省汶川县茶园沟是一条低频率泥石流沟,泥石流重现期为50 a。2008-05-12在汶川县发生8.0级强震,茶园沟内形成3个小型地震堰塞湖;2009年雨季3个堰塞坝部分溃决,堰塞湖消失。地震后茶园沟沟内出现大量崩塌滑坡体,水源丰富,形成泥石流仅需要5 a一遇的洪水,暴发规模和危险性比地震前增大很多。经过2008年和2009年两个雨季茶园沟堰塞湖消失,固体物源没有减少,但形成泥石流仍然只需5 a一遇的洪水,暴发规模和危险性比刚地震后小,但比地震前大。通过对堰塞湖的演变过程分析,对比其他地震后泥石流沟的堰塞湖演化过程,得到茶园沟泥石流危险性在地震前后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3.
“5·12”地震后都汶公路沿线泥石流沟危险性评价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都汶公路地处“5·12”汶川大地震的极震区,地震造成大量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山地灾害。沿线大多数沟谷都具备暴发泥石流的条件,震后10~20 a将处于泥石流活跃期,尤其前5年泥石流异常活跃。通过野外考察和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获得研究区泥石流沟的基础数据,对比分析建立了震后泥石流总量计算方程,并以泥石流总量和沟床比降作为参数,建立了单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模型,进行泥石流沟危险性评价。对研究区29条泥石流沟的评价表明:泥石流沟大部分处于中度危险以上,中度危险、高度危险与极高度危险的沟谷占79.31%,其中极高度危险区占20.7%。危险性最大的沟谷为郭竹铺沟、马埝坪沟、野牛沟、一碗水沟和高店子沟,其次是新桥沟、千斤沟、粉丹沟和茨里沟。灾后重建应倍加重视,做好泥石流的预测、预报及防治。  相似文献   

4.
泥石流是一种破坏性极大的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科学的泥石流灾害评价是降低灾害损失的前提,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在评价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绵远河流域作为研究区进行实例分析,利用粗糙集理论建立了一套完备有效的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指标选取的方法体系,再结合实际数据收集情况,分别采用无决策属性约简和有决策属性约简两种方法进行指标选取,为泥石流灾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集对分析方法在区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是泥石流灾害预报和减灾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和决策基础。它是对潜灾害进行预评估的重要手段,其涉及到了致灾体的自然属性,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科学问题。传统的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方法由于需要根据经验确定各个影响因子的权重,这在实际应用很不方便。为了解决传统方法中因子权重难以确定的问题,作者提出了基于集对分析的区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新方法。该方法不仅可以消除应用时需要人为确定各因子权重的弊端,而且其联系度能够刻画区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变量之间微观上的相关结构。最后将模型应用到北川县7乡镇,研究表明应用集对分析法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以大石峡水电站厂址区附近泥石流为例,在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泥石流形成机理及基本特征,结合室内试验,采用相关规范和经验公式,得出泥石流的流速、流量、规模等各项参数,结合各项参数对泥石流的危险性进行评价,最后提出了对该水电站厂址区泥石流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泥石流危险性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泥石流灾害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对其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对泥石流危险性的评价.本文就其单沟预测方法与区域预测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对其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就其发展方向及需要进一步完善的问题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目前区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研究中评价单元、指标体系及其提取方法、评价模型3个关键内容对评价结果的影响,将斜坡单元作为区域泥石流灾害评价的基础评价单元并提出斜坡单元的自动定量划分方法;提出区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即斜坡面积、主沟长度、斜坡相对高差、平均坡度、斜坡切割密度、平均主沟坡降、植被覆盖率、地层岩性共8个指标),并通过GIS技术提取指标体系;提出区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的APH-RBF神经网络评价模型.以湖北省神农架林区灾害防治示范区木鱼镇为研究对象,采用已查明的泥石流灾害点的位置资料,验证本模型评价结果的合理性,为示范区的防灾减灾及村镇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以震后汶川县为例,针对地震灾区的特殊性,考虑地震灾区的可持续发展和应对未来地震灾害的能力,通过筛选确定地质灾害、断裂构造、植被盖度、居民点、道路、水系、地形坡度、高程等8个评价指标因子,以遥感影像数据和数字化地形图为主要信息源,以GIS技术为主要支撑,完成了评价指标体系中各个评价指标因子的信息提取与专题地图制作,建立了研究区的移民搬迁选址模型,结果表明,高、中、低、不适宜区的比例分别为0.64%、24.94%、69.94%、4.48%,其分布情况和位置在图11中有明确体现,可以辅助汶川县灾后移民选址决策,同时为灾后重建的科学规划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评价水电工程泥石流的危险性,结合水电工程泥石流灾害的特点,在参考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确定了基于多因素的水电工程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此为基础,搜集、调研资料,建立了典型泥石流范例库。借助模糊最优识别理论,建立了水电工程泥石流危险性初步评价的模糊最优识别模型。利用该模型对某水电工程泥石流的危险性进行了分析评价,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利用通径分析,将公路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因子进行精简,选取对泥石流危险性影响较大的主沟长度、一次泥石流最大冲出量、流域面积、泥沙补给段长度比、流域最大相对高差、主沟床弯曲系数以及24h最大降雨量等7个因子,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可拓学方法对泥石流危险性进行评价。选取大西沟地区泥石流沟,根据可拓集合的关联函数计算可得到泥石流沟关于四类危险性级别的关联度分别为K1(p)=-0.2889,K2(p)=0.0344,K3(p)=-0.6265,K4(p)=-0.7504,由此可判断该泥石流沟危险性等级属于中度危险,该评价结果与实际调查时所用的刘希林模型、灰关联度方法评价结果一致,说明本文所选用的评价因子及评价结果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与可靠性,可为减轻公路泥石流灾害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栖霞市是地质灾害多发区,主要地质灾害有泥石流、崩塌和滑坡,尤其是泥石流灾害频发,其 形成主要受自然地理环境、地质条件和人类经济活动影响。因而在地质灾害调查成果基础上,将泥石流 的发育频度、面积密度和规模进行了分级,采用袭扰系数法对区内泥石流灾害的危险性趋势进行了分区 评价,确定了泥石流灾害的高危区、中危区和低危区,为泥石流灾害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针对化工装置的特点,引入属性识别理论,建立化工装置危险性评价模型.聘请3位专家对化工装置危险性评价指标进行评价,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根据建立的属性识别模型与置信度准则对化工装置危险性进行属性识别.结果表明,该属性识别模型适合化工装置危险性评价,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14.
庙台沟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县县城西山,曾发生山洪泥石流灾害.为了掌握庙台沟泥石流的运动变化规律,更有效地减小泥石流的危害,通过对庙台沟的地形地貌、物源、水源的勘察分析,计算得出了泥石流的容重、流量、流速、冲击力等参数;针对其形成条件和基于数量化理论,对该泥石流的危险性进行了分析及评估,进而为相关工程的评价及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汶川地震区震后泥石流活动特征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Ms8.0地震对地表产生强烈扰动,使得泥石流形成条件发生剧烈变化,影响到震后泥石流的活动特征和减灾对策.作者在调查数据的基础上,从固体松散物质条件、微地貌条件和水文条件的变化3个方面,分析了汶川地震区震后泥石流形成条件的变化,认为:汶川地震灾区崩塌、滑坡等产生的松散固体物质达28×108 m3,为该区泥石流长期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流域微地貌突变特别是严重的沟道堵塞,有利于泥石流规模的增大;强烈地表扰动和毁灭性、大面积毁坏植被,改变了地表水入渗、产流和汇流条件,利于侵蚀和洪峰形成.这些流域状态的巨变,构成了有利于泥石流形成的条件组合.从而,导敛震后泥石流活动强度急剧增大,使得泥石流成为对地震区影响最为严重的灾害.震后泥石流活动的主要特点有:泥石流沟谷数量增加,大量震前被判定为非泥石流沟的流域暴发了泥石流;激发泥右流的临界雨量明显降低泥石流暴发表现出明显的高频性与群发性;泥石流的容重约提高10%~30%,原来定性为稀性或过渡性的泥石流沟转化为过渡性或粘性泥石流沟;泥石流流量普遍增大,大致可增加约50%~100%,现有规范中泥石流流量计算方法的结果偏小,需要修正.震后泥石流演变趋势为:活动强度由急剧增强的突变转为逐步减弱,期间活跃期与平静期交替出现,第1个泥石流活跃期可能会持续约15年左右;泥石流形成将由降雨控制型逐步转为松散土体控制型;一些松散土体丰富且尚未发生泥石流的面积大于5 km2流域,将是未来暴发大规模泥石流的风险源.针对震后泥石流的活动特征、演化趋势和震区泥石流防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判识潜在泥石流灾害,增强减灾措施的针对性;进行泥石流灾害风险分析,加强风险管理;改进泥石流规模计算方法,适应震区超常规模泥石流防治需求;重新确定泥石流预警报的临界雨量指标,加强监测预警系统建设等灾害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6.
石化企业火灾事故时有发生,考虑到影响石化企业火灾危险性因素多具有不确定性,而集对分析可以处理确定性与不确定性问题,引入集对分析,从生产、储存、运输、消防设施与安全管理五个方面探讨石化企业火灾危险性的不确定性因素.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石化企业火灾危险性评价指标的权重,将危险性评价指标集与指标标准集组成集对,讨论基于余弦函数变化的同异反联系测度确定方法,提出基于最大联系测度的多层次综合评价方法及步骤.实例表明,该方法适合在石化企业火灾危险性评价中应用.  相似文献   

17.
我国混凝土潜在碱骨料反应危险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混凝土碱骨料反应的必要条件;阐述碱骨料反应的特点;分析我国混凝土碱骨料反应潜在的诸多因素;提出预防混凝土产生碱骨料反应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8.
长春市尖山子一卡伦断层东段、南湖一桑家窝堡断层中段、伊通河断层北段均位于断层的交汇部位,并且这3个断层段直接位于长春市市区的下方,一旦发生地震将造成巨大的危害.通过经验关系估计了这3个相对危险段的震级上限,并通过统计概率性方法评价了这3个相对危险段的地震危险性.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泥石流问题的研究得到了广泛重视,泥石流危险度评价领域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总结了泥石流危险度的评价方法,介绍了模型试验、数值模拟方法、灰色关联度法、神经网络方法及GIS和RS方法。计算了神经网络算例,并与已得泥石流危险度评价成果进行对比,验证了神经网络在危险度评价领域的实用性。最后认为以GIS和RS技术为基础,神经网络方法在定量评价的单沟和区域泥石流危险度评价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基于模拟计算的液氨储罐泄漏潜在危险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对液氨泄漏过程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两相流泄漏模型,初步探讨了液氨分别在常温高压和低温加压两种存储方式下潜在危险性的大小。当储罐破裂导致液氨泄漏时,常温高压储存下的泄漏速率大约是低温加压储存的两倍。因此,仅从安全的角度考虑,应优先采用低温加压的方式储存液氨。针对较危险的常温高压存储,通过模拟计算,分析了管道长度、管道直径、存储状态以及饱和存储温度对液氨两相质量泄漏速率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液氨处于饱和状态时的潜在危险性要大于不饱和状态。在饱和状态下,随着存储温度的升高,质量泄漏速率增加,潜在危险性增加。对于液氨通过管道泄漏,管道长度的增加将导致质量泄漏速率减少。而管道直径的增加将导致单位面积质量泄漏速率的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