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我国的建设工程获得快速的提升,其中高性能混凝土的应用对桥梁工程的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其简称为HPC,这项材料的应用与普通的混凝土不同,是通过将现代化的混凝土配置技术作为基础,其自身又进行了完善和调整。通过高性能混凝土的应用,显著对桥梁工程的耐久性有了提升,根据不同用途保证了混凝土以及整个工程的性能,从耐久性、强度以及经济性上能够对工程予以提升和保障,在配置高性能混凝土中通过将优良的原材料以及高效率的外加剂相互添加,保证了其自身性能。  相似文献   

2.
耐久性混凝土属于高性能混凝土的一种,已经被广泛用建筑行业中,开始逐步替代普通的混凝土,其具备耐久性、抗裂性、抗侵入、高密封性等优势,并且也减少了能源的损耗和对环境的污染;因此,为了不断提升混凝土的耐久性能,需要进行合理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提升混凝土的使用年限和寿命;所以,耐久性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在本文,首先说明了耐久性混凝土的作用,其次是列举了需要选择的原材料类型;最后阐述了六种常用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式,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高性能的混凝土具有高耐久性、高强度、高工作性,一般需要使用掺合料增强其综合性能,粉煤灰作为其中一种,是工业用料,量大,廉价,符合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施工要求,本文分析了粉煤灰对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高速公路施工实践中,高性能混凝土凭借其自身优势,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配合比设计是影响施工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高性能混凝土在高速公路施工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直接影响高速公路使用的耐久性,而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是高性能混凝土施工中最为关键的环节。近些年很多专家均致力于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研究,希望能够通过提升配合比的合理性来改善混凝土性能,从基础上为高速公路施工质量提供保障。本文首先对高性能混凝土进行了概述,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了高性能混凝土原材料以及配合比设计研究,以期为高速公路项目施工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
混凝土在建筑行业在施工中运用的主要材料,其体现了建筑施工的安全性以及使用期限,所以对建筑施工中混凝土结构工程的耐久性进行探析,提升混凝土的耐久性,不但能够降低工程的成本,并且对不可再生资源来说也是一种节约,促使环保和建筑的有机结合。本文首先阐述了混凝土结构工程耐久性的研究现状,而后对影响混凝土结构工程耐久性的因素展开了分析,接着对混凝土结构工程耐久性进行了设计,最后从工程施工的角度提出提高混凝土结构工程耐久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混凝土是建筑工程建设的基础材料,混凝土的质量将会直接影响到工程质量,特别是混凝土的耐久性会直接影响工程使用寿命。高性能混凝土是一种融合了高技术的混凝土类型,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工作性以及耐久性较强,同时还能够有效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有效提升建筑工程的经济及社会效益。本文将重点就高性能混凝土特征以及如何有效提升高性能混凝土的耐久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如今在建筑行业,最先进和最受欢迎的混凝土就是绿色高性能混凝土,该混凝土的应用范围特别广泛,在许多方面都被大量使用。相比于普通混凝土,绿色高性能混凝土的性价比较高,以惠民的价格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服务质量。这篇文章先是阐述了绿色高性能混凝土的定义,又分析了一些绿色高性能混凝土特有的性能,最后重点介绍了绿色高性能混凝土的耐久性。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社会技术的飞速发展,施工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之中,混凝土结构工程也面临着承载力不断增大的影响。基于这种情况,人们在工作中对结构的耐久性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这些都是影响的高强度和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的关键性因素,也是制约混凝土发展的主要环节。在准备时强调低水胶比,优质的原料,加上大量的矿物集合体,减水剂,控制水泥用量,减少混凝土内部孔隙率,高强度混凝土,耐久性高性能混凝土。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建设事业发展迅猛,大量的建设工程涌现出来,于是对工程中使用较多的混凝土的耐久性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尤其是一些特殊工程建设项目,例如高速公路建设以及桥梁和铁路建设等,对混凝土的耐久性的要求更高。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具有较好的分散性,能有效进行减水,并具备损失的坍落度较小,绿色无污染等优点。所以,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成为配制高耐久性混凝土的首选产品,被广泛应用于高耐久性混凝土的配制之中。  相似文献   

10.
随着建筑工程质量的要求不断增加,对于混凝土结构设计要求更为严格,混凝土耐久性是提升混凝土结构质量的重要部分,本文从影响混凝土耐久性的因素进行分析,并且分析了混凝土耐久性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1.
针对青藏高原严酷的自然环境,对高性能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优选本地材料,设计了适合于本地区C60混凝土配合比,并通过实验验证本配合比的强度及耐久性。实验结果表明该配合比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抗冻等级为F125,渗透性级别为Ⅲ级,中级渗透性。  相似文献   

12.
张海彬  高玉朋 《水泥》2024,(3):15-18
混凝土结构的寿命无法满足使用要求,除强度不足原因外,主要还是由于混凝土自身耐久性差,其中冻融循环作用是影响、表征混凝土耐久性寿命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本文重点从水灰比、掺合料不同比例复掺、加入引气剂以及标准养护龄期等因素,分析了其对高性能混凝土抗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性能混凝土的抗冻性会随着水灰比的降低而增大;掺合料的加入使其抗冻性降低,且掺量越多性能降低越明显,但掺合料复掺效果优于单掺,单掺矿粉的效果优于单掺粉煤灰;引气剂的加入使其抗冻性大大提高;随着标准养护龄期延长,其抗冻性增加。  相似文献   

13.
绿色高性能商品混凝土是当今世界混凝土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简要叙述了绿色高性能商品混凝土的概念,并对其耐久性进行了阐述,这将有利于绿色高性能商品混凝土的推广。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化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并随之呈现出逐步增长的稳定态势。与此同时,人们对建筑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水泥作为混凝土极为重要的组成要素,它的性能将会直接影响到混凝土的耐久性。所以,就必须要重视混凝土的耐久性,为确保建筑的整体质量。以下要是通过简单的分析水泥对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并对其进行了合理化的阐述。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建筑行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工业建筑与民用建筑是建筑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更是在以飞跃式的速度不断地向前发展,而工业与民用建筑基本都是采用混凝土结构,因此混凝土耐久性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混凝土耐久性如果达不到一定的标准,就会对建筑的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这直接关系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安全与人们生命财产的安全,因此一定要重视工业与民用建筑中的混凝土耐久性问题。由此,本文从混凝土耐久性理论着手,分析影响混凝土耐久性的具体因素,提出确保混凝土耐久性的有效措施,以使混凝土耐久性达到安全标准,保障人们生产生活的安全。  相似文献   

16.
高性能混凝土,指的是在一般混凝土的特点前提下进行技术革新,使得一般混凝土拥有了弹性高、刚度大、耐久性强、高强度等新性能。正是由于高性能混凝土具有以上多种优点,才使得其快速获得了广泛应用,特别是在当前的路桥施工项目中,高性能混凝土充分发挥了自身优势,有效提高了路桥施工质量。本文就高性能混凝土在路桥建设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运用YK-Ⅲ高耐久性矿物外加剂和大掺Ⅱ级粉煤灰,通过高性能混凝土配制技术,改善混凝土水泥石以及界面过渡区微结构,从而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在满足塔城地区白杨河引水工程输水管混凝土道所要求强度的同时,满足混凝土在抗渗、抗冻、抗硫酸盐侵蚀等耐久性指标的要求。试验结果及现场使用效果均表明,与传统混凝土相比,运用YK-Ⅲ高耐久性矿物外加剂和大掺Ⅱ级粉煤灰的通过高性能混凝土配制技术配置的高性能混凝土,不仅有效提高了混凝土的配置强度,而且在抗渗、抗冻、抗硫酸盐侵蚀试验中均取得了优异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混凝土材料不论是从生产环节还是应用阶段,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或多或少的破坏,而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材料的研发和使用可以很好地规避这种环境破坏风险,通过科学有效的措施,将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材料和建筑工程紧密结合,可以大幅度减少建筑行业生产施工对于环境的污染,是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的一项举措。本文探讨了发展绿色材料的重要作用,探讨了高性能混凝土材料及绿色混凝土的特性。  相似文献   

19.
赵迪 《粘接》2023,(3):146-150
科技迅速发展,带动了建筑材料的进步,高性能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就是在这一过程中研发出的一种新型复合材料。这种新型混凝土是将聚丙烯纤维、细矿渣、粉煤灰等矿物掺合料、减水剂等添加剂按一定比例与混凝土混合所得到的一种拥有较高耐久性、强度和流动性的材料。高性能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对目前的建筑领域发展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能够有效优化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提升混凝土建筑的持久性等。因此,对这种材料的深入研究有着很重要的实际意义。在这一背景条件下,以高性能聚丙烯纤维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持久性能作为主要根据,展开对高性能聚丙烯纤维混凝土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20.
抗硫酸盐水泥在水库水工混凝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帕满水库工程为例,讨论了在混凝土配合比中采用抗硫酸盐水泥,制备高强、高耐久性的高性能混凝土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