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进行了带箱形转换层高层建筑结构模型的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采用微粒混凝土制作1/10比例的结构模型,得到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特性以及加速度、位移等地震响应,研究了模型结构的受力机理和破坏模式.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有限元分析程序对原型结构进行抗震分析,理论分析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研究表明,该结构体系总体抗震性能良好,大震作用下仍具有较好的工作性能,能满足我国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汶川地震之后,为提高中小学校舍的抗震性能,各地对中小学校舍开展了抗震鉴定及加固工作。本文以广州某小学框架结构教学楼抗震鉴定及加固为例,进行原始资料调查,现场检测、结构计算分析以及结构抗震性能评定,并在综合评定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固处理方案。加固后的结构可达到重点设防类抗震设防标准。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层复杂结构越来越多,设计难度也越来越大,目前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正发展为复杂高层结构设计方法的一种趋势。通过使用SATWE、ETABS程序分析结构在多遇地震和设防地震作用下的弹性响应,PERFORM-3D程序分析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弹塑性时程响应,根据各水准地震作用下的结构性能水准确定是否达到预期的性能目标。  相似文献   

4.
施骏  杨翎  秦怀富 《化工设计》2021,31(4):38-43
云南某医药提取车间为重点设防类工业厂房,结构形式为框架结构,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0.2g),依据云南省地方文件要求采用了黏滞阻尼器消能减震设计.采用SAP2000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弹性时程分析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地震作用下,阻尼器有良好的耗能能力,与传统的抗震建筑相比,减震结构更具良好的...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设防地震荷载条件下结构形式差异对管廊抗震性能的影响,基于有限元理论及动力时程分析法,详细研究了模型土体﹣结构相互作用、黏弹性人工边界及等效节点荷载施加,最后研究了管廊的动力响应特征。研究表明:管廊位移响应主要以X方向为主,其中单箱管廊位移响应最大;单箱管廊整体加速度响应及顶、底板加速度响应差异较大;不同形式综合管廊最大应力集中出现在底板、侧板及角点位置处。通过研究不同形式综合管廊的抗震性能,为国内类似项目的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满足工艺功能需求,转运站经常为单跨结构,高度有时会超过24 m,相关规范指出该类结构不宜采用单跨结构。由于抗震冗余度较小,按规范本意宜增设支撑或剪力墙形成双重抗侧力体系,以此提高结构耗能能力,否则应进行充分的抗震性能分析。在案例工程中,采用PKPM软件对单跨高层转运站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反应谱和弹性时程分析,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弹塑性分析以及“中震不屈服”性能化设计,结果表明:单跨高层转运站质量小、周期长、地震作用小,结构在多遇地震作用下弹性层间位移角和罕遇地震作用下弹塑性层间位移角均满足规范要求;在设防地震作用下,薄弱部位的变形满足“轻微损坏”的性能目标;整个结构能实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设防目标,可以不设置支撑或剪力墙。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我国的地震灾害不断发生。地震这种灾害存在着无法预测、破坏性强的特点,因此地震对于建筑结构的安全牢固就会有很大的要求。可见现在的建筑工程中尽量的减小地震破坏是非常重要的。随着这些年来建筑结构安全抗震理论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人们对于建筑结构的设计思路也在不断更新。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在建筑设计中对抗震防灾方面内容的分析,具体环节应该采取的措施和施工方案,以及施工中所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8.
油气长输管道建设地区地质复杂,多处我国山地地区,此地区经常发生地震等自然次生灾害。由于我国对埋地管道地震破坏机理研究不足,特别是大口径长距离管道的抗震设计尚存在不确定性因素,这就给设计工作者带来了困难。文章借鉴国内外有关工程的经验从安全评价、设防标准、抗震措施等多个方面对长输管道抗震设计提出建议,供设计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9.
提出对大开间砖砌体结构采取在砖砌体中设置钢筋混凝土墙中柱和水平条带的加强措施。通过大比例模型试验 ,探讨其抗震性能 ;采用非线性有限元法对约束砌体横墙进行全过程分析 ,采用弹塑性时程分析法对原型结构进行地震反应分析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设计建议和构造措施。试验与理论分析结果表明 ,在 7度区采用大开间约束砖砌体结构建造 7层住宅 ,可满足抗震设防要求。  相似文献   

10.
基于一种理想模型,通过对地震设防烈度的应用及相关系数进行分析,根据国内、外相关地震设防标准,对低温低压储罐的地震加速度进行探讨。在充分满足设备的经济性及安全性的前提下,达到抗震设防目标,在工程应用上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在加速度反应谱理论之后,经过研究人员的对地震研究的不断深入,非线性分析理论得到较好的发展,抗震设计方法进入第三阶段,即直接动力分析理论。在后来的几十年间,人们不断深入对弹性和弹塑性理论研究,不断丰富对地震波数据收集,直接动力分析理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很多国家都已经把直接动力分析理论纳入规范中。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地震灾害更加频繁,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增加了房屋破坏和人员伤亡的数量,建筑结构工程抗震设计的作用愈加凸显。本文首先说明了建筑结构工程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然后简单概括了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原理,并开始从提高结构的抗震性、降低地震对建筑的影响、保证建筑刚度等方面分析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作用,最后从科学选择结构体系、提升结构延性、加强轴压比和短柱的合理设计、提升结构的整体性、规范建筑形体及构件的布置规则、做好非结构部件设计、严格重点部位的重点设防、进行设置多道抗震防线以及选择合适的地基等方面提出了加强建筑结构工程抗震设计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讨论了服役工程结构的经济性问题 ,包括 :抗地震结构在服役过程中为完成预定功能所需要的经济花费、这些花费同结构抗震可靠度的函数关系以及它们的建立方法。形成的服役费用函数可以作为决策结构最佳抗震设防标准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如果结构体系平面布置、竖向布置不规则情况较多、结构受地震作用不可预见性大,传统的抗震设防不能满足结构抗震设防要求,或者经济性较差。消能减震结构,采用的是减震控制的设计思想,通过对消能减震装置与原结构组成一个新的结构系统,原结构和附加的消能减震装置均为这一新结构系统的子结构,这一新结构系统的动力特性和消能能力与原结构相比有较大变化,由于消能减震结构中,不同结构构件的功能明确,更有利于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15.
如果结构体系平面布置、竖向布置不规则情况较多、结构受地震作用不可预见性大,传统的抗震设防不能满足结构抗震设防要求,或者经济性较差。消能减震结构,采用的是减震控制的设计思想,通过对消能减震装置与原结构组成一个新的结构系统,原结构和附加的消能减震装置均为这一新结构系统的子结构,这一新结构系统的动力特性和消能能力与原结构相比有较大变化,由于消能减震结构中,不同结构构件的功能明确,更有利于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16.
由于地理位置的特点,我国是属于地震多发的国家,因此在建筑行业当中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重视度非常高。随着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研究的不断加深,抗震设计思路和理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主要针对高层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进行分析,并对其抗震延性设计要点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7.
目前国内针对强震作用下的窑尾框架结构的研究较少,也没有规范或规程作为设计依据。随着窑尾框架结构在高烈度区域的陆续建设,考虑到窑尾框架的特点,有必要对窑尾框架抗震性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以某建成的9度抗震设防的5 000t/d新型干法生产线窑尾钢管混凝土框架为对象,以层间位移角、层间位移和顶层位移为地震响应指标,利用有限元软件LS-DYNA对其在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时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窑尾框架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竖向地震作用对结构的影响不可忽略,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变形满足相关规范的要求,结构抗震性能具有较大冗余度。最后,基于结构的地震响应对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18.
建筑工程整体结构体系在遭受地震作用后它的破坏机理和破坏过程都十分复杂。由于地震作用的随机性、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结构计算模型的基本假定与实际情况的差异,在结构分析方面不能充分考虑结构的空间作用、非弹性性质、材料时效、阻尼变化等多种因素,要准确预测结构所遭遇地震的特性和参数是很难做到的,即存在着不确定性。笔者基于抗震结构设计的特点及方法进行了阐述,希望能成为结构设计人员对建筑物的抗震问题的理论及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9.
对于地下车站结构的抗震性能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理论、数值和试验,为本文提供了充足的基础数据。本文对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合性论述,对于地震作用的外在因素影响,各方的认识并不完全相同,对结构的破坏机理也存在诸多分歧,对于地下车站结构抗剪能力调整系数的研究,在我国的现行规范中尚且考虑缺少完善的理论。因此,对于地下车站结构的抗剪性能有必要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一直以来都是建筑结构中较为重要的部分,尤其是在我国一些地震多发地带或区域,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关系到人们的生产生活,其作用显得十分重要。而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重视。对此,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建筑结构中抗震技术的优缺点,并具体分析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应当注意的问题,进而提出关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