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正古村落是一部记载文化的编年史,古村落的民居建筑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有着广阔的社会历史文化积淀,是江南庭院式建筑的典型代表。穿斗构架、青砖灰瓦、清新淡雅、简朴实用,都是古村落民居建筑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以高椅村这个因移民而兴盛的非典型性侗寨为研究对象,以期更深入地了解其传统民居建筑特点,并对该地区 的建筑保护和修缮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导。在实地调研和对大木匠师访谈的基础上,对高椅村传统民居穿斗架的一般知 识、构造做法、营造程序等技艺进行归纳总结。该地区穿斗架技艺完善结合了西南干栏建筑和汉族建筑的木构技术, 是穿斗架重要案例研究,对于全面探究南方木构架的发展规律有促进意义。  相似文献   

3.
张建新  殷杰 《四川建材》2022,(4):238-241
扬州地处苏南苏北交界之处,建筑形式兼南方之秀与北方之雄,其传统木结构建筑的构造形式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以扬州地区传统民居穿梁式排架为研究对象,尝试从梁柱檩等主要传统民居构件及其榫卯节点的角度揭示扬州传统民居排架的做法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南丰古城传统民居在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背景下形成的独特的建筑形制和艺术风格,该文分析了南丰传统民居特色的形成原因,对其基本平面形制进行了归纳,并以府官巷张家翰林第为例,从功能空间、材质结构和造型装饰3个方面分析了南丰古城传统民居建筑的艺术特征,得出南丰古城传统民居建筑的3个特点:功能布局合理,空间组织巧妙;青砖红石围护,穿斗木构承重;造型生动多变,装饰繁简适宜。  相似文献   

5.
穿斗式木结构民居是川渝地区典型的建筑类型之一,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科学价值.文章通过对川渝地区传统穿斗木民居的实地调研测绘,归纳分析其内在的选址布局、生态理念、建筑风貌和营造技艺.为我国传统木结构、传统村落和美丽乡村保护和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6.
四川民居,是南方穿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研究成果多集中于建筑实物而较少涉及营造技艺。调查、记录、总结传统建筑工艺,结合构架形制、节点构造、工匠区系、地理方言区划廓清四川传统建筑及工艺内部的区域分野,对于建筑文化研究和当代遗产保护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四川汉族地区传统建筑工艺调查的第一篇文章,本文着眼于工匠对弯材的处理。通过弯料画墨、制作过程揭示穿斗民居的用料特点、结构原理;阐述榫卯原理及讨签一上签这一关键制作步骤,洞悉其背后的原理、设计思维与意识。  相似文献   

7.
四川芦山7.0级地震中非抗震设防民居震害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生于2013年4月20日的芦山7.0级地震波及川西地区多个县市,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与震害较轻的钢筋混凝土和约束砌体结构相比,大量非抗震设防的无约束砌体结构和穿斗木构架民居建筑受损严重。在简要描述无约束砌体结构震害特征的基础上,介绍了川西穿斗木构架的结构组成,总结了其柱脚滑移、纤榫脱出、整体歪斜、填充墙倒塌等典型震害,分析了穿斗木构架中砌体填充墙的结构作用,并给出综合考虑木构架和砌体填充墙的损伤状态以确定整体结构破坏等级的建议。通过对某高烈度区域穿斗木构架和无约束砌体结构民居建筑的破坏等级统计数据的比较,认为穿斗木构架具有更高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8.
自秦汉时期以来,大量汉族移民流入桂林地区,深刻地改变了桂林的建筑文化组成,至明清时期,桂林地区成为广西汉民最为集中的区域.桂林东北部、中部地区的汉族民居普遍采用穿斗式木构架,其民居构架既有相似的特征又存在差异之处.文章梳理桂林东北部、中部地区汉族民居建筑文化特征,分析、对比各地区穿斗木构架纵向构件、横向构件特征,最后对影响穿斗式木构架特征形成的因素进行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9.
四川民居,是南方穿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研究成果多集中于建筑实物而较少涉及营造技艺。调查、记录、总结传统建筑工艺,结合构架形制、节点构造、工匠区系、地理方言区划廓清四川传统建筑及工艺内部的区域分野,对于建筑文化研究和当代遗产保护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四川汉族地区传统建筑工艺调查的第一篇文章,本文着眼于工匠对弯材的处理。通过弯料画墨、制作过程揭示穿斗民居的用料特点、结构原理;阐述榫卯原理及讨签—上签这一关键制作步骤,洞悉其背后的原理、设计思维与意识。  相似文献   

10.
穿斗架是侗族民居建筑最本体的本质特色所在,营造技艺发达,以南侗黎平等地为代表。通过对肇兴建筑施工工地考察,择取侗居穿斗架的构架生成、尺寸控制、榫卯制作等关键技艺进行探索,揭示了侗居穿斗架生成规则,如基准构架和构成单元现象;解析了杖杆法等尺寸控制画线原理;阐述了榫结原理和竹签法等榫卯制作要点。本成果对侗居营造技艺研究有重要推进意义,也是南方建筑穿斗架研究、保护的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11.
牛云 《新材料新装饰》2021,(4):60-60,64
文章分析了窑洞民居建筑的成因,阐述了窑洞民居建筑的艺术特色,包括窑洞民居建筑的形态与风貌、窑洞民居建筑中的艺术美,研究了窑洞民居建筑的保护传承。  相似文献   

12.
穿斗架是侗族民居建筑最本体的本质特色所在,营造技艺发达,以南侗黎平等地为代表。通过对肇兴建筑施工工地考察,择取侗居穿斗架的构架生成、尺寸控制、榫卯制作等关键技艺进行探索,揭示了侗居穿斗架生成规则,如基准构架和构成单元现象;解析了杖杆法等尺寸控制画线原理;阐述了榫结原理和竹签法等榫卯制作要点。本成果对侗居营造技艺研究有重要推进意义,也是南方建筑穿斗架研究、保护的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我国民居建筑逐渐走向同质化,民居建筑的独一性、地域性正在逐步衰退。文章通过对基诺族传统民居建筑进行解构和剖析,总结了其建筑形式与结构特色,详尽阐释了基诺族传统民居的屋顶、楼板、墙体门窗构件的筑造技法和地域性材料,并与其现代民居进行对比,展示了基诺族传统民居建筑的经验与智慧,以期推动中国民居建筑的设计创造革新。  相似文献   

14.
对四川康定"11. 22"6. 3级地震中17个调查点的208栋各类建筑物的现场调查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总结了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设防多层砌体结构、藏式石木结构民居、藏式木结构民居和穿斗木结构民居的构造特点、震害特点,并分析了其破坏原因。由于康定县境内既存在大量按照9度进行抗震设计的建筑物,又存在大量未经正规抗震设防的藏式和汉式风格民居建筑,因此总结按照9度进行抗震设防的建筑物的震害特征,对评价我国抗震规范相关条款的合理性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同时对于量大面广的未经正规抗震设防的藏式和汉式民居建筑,分析其构造和震害特点,给出震后重建建议,对能够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民居的抗震能力和维护社会安定和民族团结,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云南省普洱市景迈芒景傣族和布朗族干栏民居有独特的建筑外观形式,形成了具有很好旅游价值的传统聚落景观,是当地重要的旅游资源。但由于当年建造技术的限制以及民居木结构年久失修,在平面布置、柱脚基础和直榫和燕尾榫节点连接、柱和梁以及穿枋和屋架方面存在很多的结构问题,加固势在必行。本文以此为背景,深入实地开展调研以后,得到民居结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6.
浅析陕南民居建筑的形成因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文化环境、经济、社会以及资源的角度,分析了影响陕南民居建筑产生的各种因素,阐述了陕南民居建筑产生的原因,揭示了陕南民居建筑所承载的信息.同时,也希望通过对陕南民居建筑的研究,完善民居建筑研究的范畴,为小流域的民居建筑研究提供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17.
正传统民居建筑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具有民族地方特征与历史文化价值。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不少传统民居建筑已然破败不堪,甚至倒塌,如何修缮保护和活化利用传统民居建筑,促进传统民居建筑遗产的良性有序传承,成为保护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课题。加固修缮是现阶段传统民居建筑保护的重要形式,充分利用现有科技与材料,对屋面、地基、路面等建筑结构加固修缮,使得传统民居建筑保持原来的建筑形制、结构、材料以及  相似文献   

18.
周伟 《四川建材》2019,(10):40-41
选取拉萨市林周县春堆村民居建筑为研究对象,以当地的自然环境、宗教信仰、建筑文化作为切入点,主要围绕拉萨传统民居村落选址、建筑总体布局、民居外部形态特征、平面功能布局以及空间组织等方面深入剖析当地民居建筑形态,对进一步研究拉萨民居所蕴含的建筑文化内涵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文化、地理环境以及建筑的材料、结构、装饰和空间的分析,揭示了安康民居建筑的特点,阐述了安康民居建筑所产生的原因。同时也拓展了民居建筑研究的范畴,为小流域的民居建筑研究提供了方法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促进岭南传统民居建筑数字化建设高质量发展,探讨用BIM技术构建岭南传统民居建筑的三维数字化信息模型的新方式。岭南传统民居三维数字化信息模型的构建,需要获得现存岭南传统民居建筑的基础数字化信息,对获取现存岭南传统民居建筑的数字化信息途径的分析和研究,形成了两种岭南传统民居建筑数字化信息模型构建的方式,其中一种用全息影像测绘仪实测传统民居构建岭南传统民居建筑数据信息化模型的方式,是一种构建BIM数字化信息模型的逆向建模方式,对于古建筑、传统民居、保护建筑等类型的建筑数字化建设有明显的优势。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用BIM技术构建的岭南传统民居建筑的三维数字化信息模型将有更广泛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