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黄姜皂素废水厌氧处理间歇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黄姜皂素废水的特征采用三种不同的厌氧处理工艺对其进行静态厌氧处理试验,在试验条件相同的条件下,测得三种厌氧工艺的处理效果。试验表明,三段式两相厌氧工艺处理后的出水残留COD在相同时段内明显低于两相厌氧工艺和单级厌氧工艺。通过对其处理过程的产气动力学分析,得出三种厌氧工艺的动力学参数,并分析了三段式两相厌氧工艺优于其他厌氧工艺的机理及缘由。  相似文献   

3.
MBR处理制药废水膜污染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采用3组不同膜组件的MBR对制药废水进行处理。考察了不同的操作条件对膜污染的影响,比较不同的膜组件在该制药废水处理效果上的差别。通过试验得出间歇-反冲洗运行、水温为25℃、曝气量为6.0 m3/h时有利于减缓膜污染。通过污泥负荷的比较试验可知,CODCr的去除主要受生物系统操作条件影响,膜组件对出水水质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贝壳固定化微生物处理黄姜皂素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厌氧+好氧工艺,考察以贝壳为载体固定化微生物(以下简称B组)与游离污泥床(以下简称A组)处理黄姜皂素废水的启动运行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由于B组反应器内载体贝壳中的CaCO3的溶解为反应提供碱度,使反应器里的微生物免受酸性的抑制,致使B组的启动时间缩短;(2)贝壳本身特有的三层层状结构,使许多微生物聚居其中,免受废水中的有害的抑制成分的毒害,在整个实验运行期间,其COD去除率和NH3-N的去除率均高于对照组A组。  相似文献   

5.
采用一体式好氧MBR处理黄姜皂素厌氧出水,在HRT=43 h的条件下,研究污泥龄(SRT)对MBR膜出水COD、NH_4~+-N去除效果和污泥混合液特性的影响,并对MBR动力学参数进行求解。结果表明,优化运行SRT为30~40 d,此时COD、NH_4~+-N处理效果良好,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95%、93%以上;ρ(MLVSS)/ρ(MLSS)大部分在0.350左右,明显低于传统活性污泥法;SRT对污泥负荷有一定的影响,SRT在30~40 d时,COD污泥负荷为0.090~0.140g/(g·d)。相关的动力学参数:V_(max)为0.285~1.061 d~(-1),K_s为20.90~178.8 mg/L,V_(max)/K_s为3.22~21.0 L/(g·d)。可为MBR优化SRT的选用以及处理该废水的工艺设计和运行操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Fenton试剂法氧化处理黄姜皂素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黄姜皂素废水为研究对象,采用Fenton试剂深度氧化技术进行降解处理。研究结果表明,原水COD的质量浓度为34676mg/L,色度为3500倍,浊度为475NTU,在Fe2+投加量为2.92g/L(绿矾14.48g/L),H2O2投加量为70g/L,pH值为1左右,反应时间0.5h的最佳条件下,COD、色度、浊度去除率分别达到91.15%、95.71%、94.74%。通过甲基紫-分光光度法测定羟基自由基浓度,为最佳反应条件的确定提供了理论依据。此方法具有反应时间短(0.5h),无需调节pH值,不受SO42-浓度影响,不产生二次污染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三段式两相厌氧技术在黄姜皂素生产废水处理示范工程中的应用.讨论了黄姜皂素废水厌氧处理工程的启动过程、影响因素和各监测指标的变化情况,并着重分析了内循环厌氧反应器(IC反应器)启动过程中进水容积负荷的变化对出水COD等指标的影响以及对硫化还原菌有效的抑制作用,从而保证厌氧处理过程的COD去除率达90%以上,为后续的达标排放处理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8.
黄姜生产皂素废水综合利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分析了黄姜生产皂素废水的污染现状及污染特点,对皂素生产废水的综合利用技术及其发展进行综述,介绍了用废液培养食用菌、从黄姜水解液中回收葡萄糖、利用皂素废水发酵制取酒精的研究等情况,为实现皂素废水治理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黄姜皂素生产废水混凝处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黄姜皂素废水中和预处理中存在的沉淀效率低的问题,通过试验研究了PAM对黄姜皂素废水中和液沉淀效果的改善作用。试验结果表明,经过二次混凝处理可在35 min内有效降低出水浊度。初次混凝时PAM可明显改善中和液沉降性能,当投加量为0.3 mg/L时,中和液完成沉淀时间由100 min下降到15 min,但上清液仍较浑浊;为降低上清液的浊度,对中和废水进行二次混凝试验,确定了最佳沉淀时间为20 min,混凝剂最佳投加量为8 mg/L,在最佳沉淀时间、混凝剂投加量下初沉废水的浊度去除率为82%。  相似文献   

10.
MBR工艺处理印染废水中膜的污染和清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MBR工艺处理印染废水中膜通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膜污染是影响膜通量的重要因素,运行过程中膜通量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仅用14h就衰减了约21%;膜清洗先采用物理方法(空曝气+反冲洗),再用化学方法,最终可使膜通量恢复至90%以上;使用的两种化学方法中第二种清洗方法使用后膜的运行周期较长,同时运行中还可配合其他方法减缓膜污染。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黄姜废水的水质分析,设计并检验了铁碳微电解-Fenton-絮凝-EM处理方案.主要研究的是EM菌对预处理废水的深度降解,并通过逐一对影响处理效果的的各方面因子等进行了比较分析并讨论了其影响特点.实验结果表明,对于有机黄姜皂素废水,本方案的去除率可以普遍到达98%以上.影响因子分析表明,在温度32℃条件下,EM菌处理预处理废水pH为5左右时,EM投加量为水样的0.7%,处理时间为48h时,处理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2.
郑蓉  梅明 《净水技术》2010,29(2):42-44,48
研究了化学氧化法处理黄姜皂素废水生化处理出水的脱色效果,考察氧化剂种类、投加量、pH值及接触氧化时间对脱色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常温时处理后出水色度指标均可达到国家行业标准,且最佳条件下次氯酸钠较双氧水具有更好的脱色效果,次氯酸钠处理成本也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3.
采用两组平行膜生物反应器处理模拟印染废水,对比研究采用活性炭纤维电解预处理对水质各指标的去除率及膜污染情况。不采用预处理及采用预处理的工艺分别记为工艺A、B。实验表明,B工艺的COD及色度平均去除率比A工艺提高了6.69%和21.54%,并且发现B工艺的蛋白质、膜通量及黏度变化速率比A工艺慢。添加活性炭纤维电解预处理,能提高出水水质及有效的延缓膜污染。  相似文献   

14.
采用两组平行膜生物反应器处理模拟印染废水,对比研究采用活性炭纤维电解预处理对水质各指标的去除率及膜污染情况。不采用预处理及采用预处理的工艺分别记为工艺A、B。实验表明,B工艺的COD及色度平均去除率比A工艺提高了6.69%和21.54%,并且发现B工艺的蛋白质、膜通量及黏度变化速率比A工艺慢。添加活性炭纤维电解预处理,能提高出水水质及有效的延缓膜污染。  相似文献   

15.
以乙醇为溶剂浸提黄姜干粉中的皂苷,通过水解、过滤、中和、洗涤、干燥、石油醚抽提、结晶、重结晶得到纯度较高的黄姜皂素。研究了间歇浸提工艺中溶剂体积分数及其用量、浸提温度、浸提时间和次数等对皂素收率的影响:以50 g黄姜干粉为原料,以250 mL体积分数95%的乙醇为溶剂,浸提温度为60℃,间歇浸提3次,浸提时间为2 h/1 h/0.5 h时,皂素收率可达2.45%。在该基础上,为提高浸提效率且便于连续化生产,也考察了在高压均质机中连续均质浸提的工艺过程,操作压力60 MPa时连续均质浸提可达到与间歇浸提同等效果。间歇浸提和连续均质浸提工艺的耗酸量和废水量仅为传统工艺的10%,皂素收率较传统工艺的1.6%提高了53%。  相似文献   

16.
以酒精为溶剂提取黄姜干粉中的皂苷,皂苷经水解、过滤、中和、干燥、石油醚抽提、结晶、重结晶得到纯度较高的黄姜皂素.实验中采用热提取和高压均质提取两工艺.研究了热提取工艺中溶剂用量、料液比、温度、时间和次数等对皂素收率的影响:溶剂为95%(v)的酒精,料液比为5:1,提取温度为60℃,提取3次,提取时间分别为2 h、1 h...  相似文献   

17.
简述了传统皂素生产工艺存在的问题和缺点,介绍了一种从黄姜中提取皂素的新的生产工艺及其技术指标和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8.
黄姜提取皂素新工艺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简述了传统皂素生产工艺中存在的问题和缺点,介绍了一种从黄姜中提取皂素的新的生产工艺及其技术指标和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9.
皂素废水属于高浓度有机废水,具有色度大、有机物浓度高、酸度大等特点。将微电解氧化技术应用于皂素废水预处理研究中,发现进水pH=3,铁碳微电解填料加量为450 g/L,反应时间为120 min,曝气量为20~25 m L/min时,COD去除率为40.6%,色度去除率为46.0%。  相似文献   

20.
分析主要影响膜污染形成因素,包括进水水质、膜性质、运行条件与污泥性质,并介绍通过改善膜性质、改善污泥特性以及优化操作等方式减缓膜污染;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方式处理膜污染。同时探讨了目前处理方法的不足,根据改善与处理膜污染两种解决方向的优缺点,提出对应的解决方法,以期对今后的膜污染控制方法提供理论指导。并对生物处理与工艺改进提出意见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